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金門縣鄉土教育講義──自然資源篇
2008/01/17 09:14
瀏覽3,055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金門縣鄉土教育講義──自然資源篇
壹、地理位置
金門位於中國福建省九龍江口,與中國的廈門同在廈門灣內,三面為大陸環繞,西距廈門外港約10km,東隔台灣海峽與台中相距約277km,以經緯度表明其方位為:東經118°8'6"至118°91',北緯24°22'38"至24°34'16"間。金門原屬福建省同安縣,民國四年獨立設縣,縣區包括金門、烈嶼、大膽、二膽、虎嶼、獅嶼、青嶼、草嶼、東碇、北碇、復興嶼、建功嶼、大嶝、小嶝、角嶼等十五個島嶼,總面積178.96km²。其中以金門島面積最大(134.25km²),烈嶼次之(14.85km²),其餘13個島嶼總面積為29.86km²。由於大嶝、小嶝、角嶼三個島嶼現為中國管轄區,目前金門縣轄區之總面積為150.45km²。金門行政區劃有五個鄉鎮(金城鎮、金沙鎮、金湖鎮、金寧鄉、烈嶼鄉),163個自然村,設有35個行政村,編成558鄰,人口約4萬7千餘人。
貳、氣候條件
金門緊鄰中國,東邊是台灣海峽,是一受強烈海洋環境影響的大陸島,受東北季風影響,屬於亞熱帶海洋型季風氣候,全年的盛行風為東北風。詳細的氣候狀況如下:
一、氣溫:
金門因受緯度、地理形勢及季風氣候的影響,四季尚稱明顯。最冷月為一月,歷年平均溫度為12.7°C,最暖月為7、8月,歷年平均溫度為28.2°C,年均差為15.5°C,月平均溫度超過20°C者有六個月。
二、雨量:
金門地區平均年雨量約為1,049.4mm,與馬祖(1,035.2mm)、澎湖(1,013mm)近似。降水日分怖不均,乾濕季明顯。一年有兩次雨量較多的季節,4至6月為梅雨,7月至9月則是颱風雨;乾季在冬季,10月至1月東北季風強盛,但因無高山屏障,未能產生降雨,此與馬祖、澎湖等地區情況頗為相似(張長義,民87;引自郭城孟,民90)。由此可見,金門雨量主要集中在四至九月,乾季甚長,約有半年之久
三、相對溼度與蒸發量:
根據金門農試所1954~1980年之紀錄顯示:五月份至八月份相對溼度最高,平均為84.5﹪,十月份至二月份相對溼度最低,平均為75.5﹪,而相對溼度年平均為80﹪。
金門之平均年降水量達1,049.4mm,降水量雖不算少,但是由於年蒸發量達1,705.1mm,故乃呈現半乾燥氣候。蒸發量七月份193.0mm為最高,二月份85.1mm為最低。七、八、九三個月的蒸發量佔全年33.4﹪。
四、季風:
金門地區屬季風氣候,每年自九月中旬至翌年四月刮東北風;五月起東北風逐漸轉換成西南風。七月至九月常受颱風侵襲。
參、地形地質
一、地形:
金門地形狀似啞鈴,中間狹窄,兩端寬廣;南北狹窄處約三公里,東西兩端相距長約二十公里。金門本島最高山脈為太武山,雄踞東部,海拔253公尺,登高即可俯瞰金門全島。金門無高山峻嶺,東之鳳山、鵲山、塔山;南之雙乳山、昔果山;西北之虎山、獅山等僅為小丘陵而已。
金門的地形包括丘陵、台地、低地、沙丘、海崖、河流等,地形環境多變,造成棲地環境的分化,產生不同的值被類型。
1、丘陵:主要岩體是金門的地基—花崗片麻岩,所以坡度陡峭,絕大部分都是30﹪以上的山坡,陡壁不勝其多,其中最高峰太武山上的石刻,更是金門的標記。此類地區主要是裸岩,土壤較少,以灌叢及草生地為主,部份地區因達到不易,成了原生植被保留較多之處。
2、台地:主要岩體是花崗片麻岩和紅土層,紅土層是古九龍江河道的沉積層。大部份的造林地皆在此區。
3、低地:現代沖積層,是人類活動最多之區域,多成為耕地或是造林地區。
4、河口、沙丘:溼地及紅樹林的生育環境。
5、海崖:部分地區因到達不易,保留較多的原生植被。
6、河流:共有九條小溪,金門東半4條,西半3條,小金門2條,造成金門具有河口溼地、海岸溼地等環境(郭城孟,民90)。根據史載:金門昔日溪河可以通帆,然今日或已淤塞,只剩涓涓細流;或被人工加蓋,已成不見天日的臭水溝。
二、地質史:
金門是大陸棚上的火山碎屑岩,由火山成岩及相關變質岩所構成的,與中國福建沿海地區都屬同一時期,其地質年代約9千萬至1億年,是中生代晚期燕山造山運動所拱出的(張長義,民87;陳培源,民63;引自郭城孟,民90)。金門主要的岩石是花崗片麻岩為主,區內主要的丘陵都是,其陡峭的山壁就是最好的證據。而金門地區具有多條河川,因此有相當大面積的現代沖積層,沿著河谷及河口地區,都有堆積。
在生物地理上,冰河期與間冰期的消長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與下降,使大陸與島嶼或島嶼與島嶼間形成分離或相連的現象,進而影響生物的分佈、遷徙與演化。在最冷的冰期,當時的海平面比現今約低了100m(王荷生,民81;引自郭城孟,民90),金門及馬祖烈島、中國大陸、台灣之間便有機會相連在一起,植物也在三地之間進行遷徙、交流。在最後一次冰期結束之後,金門和大陸沿海其他島嶼一樣,從大陸棚平原上的小山丘變成海島,各島嶼從此彼此隔離。金門地區與大陸、台灣雖然具有類似的植物組成,但數十萬年來長期分隔,在各島間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特色。
三、地質:
金門島之地層以花崗片麻岩為主,約佔總面積之半。花崗片麻岩之頂層經侵蝕達老年期,地層亦開始下降。河川所夾之泥沙,岩礫即行沉積於平緩之侵蝕上,上面之沉積物受極度之風化作用,逐形成紅土。金門島之花崗片麻岩可分為兩種,一種黑雲母花崗片麻岩,一種角閃石黑雲母花崗片麻岩,而以前者分佈最廣。
金門島之礦物主要成分為石英、正長石、酸性斜長石、黑雲母、角閃石、磁鐵礦等。金門風化甚烈,罕見呈新鮮剖面者。崩解後之礦物晶體,彼此析解,被雨水沖刷,山頂常呈光禿現象。形成金門本島廣大台地及丘陵地而覆蓋於花崗石基岩上者,則為更被世(pleistocene)之沉積,其較完整之層次已幾不可得,其沖積層有紅土層、白砂岩層、磁土層等。
四、土壤:
金門之土壤可分為三大類,一為磚紅色黏質土,二為黃棕色或黃灰色沙質土,三為陡坡地區岩石裸露地,主要以砂土及裸露之紅土為代表,前者沙層厚,保水、保肥力均差;後者土薄,酸性重,腐植質極少,僅適宜耐旱性雜糧作物生長。
金門砂土佔0.18﹪,分佈於蔡厝、鹽水田等地。
壤質砂土佔92.05﹪,分佈於金門大部分地區。
砂質土壤佔2.36﹪,分佈於昔果山、下莊、內洋、山后等地區。
粉質壤土佔1.11﹪,分佈於伯玉路、湖下等地區。
壤土佔1.35﹪,分佈於東沙至庵前,烈嶼之東林至後宅等地區。
肆、植物生態
一、植物分怖
在1億年前,印度版塊由南向北漂移,最後與歐亞版塊相銜接,並擠入歐亞版塊之下,於6千5百萬年前至2百萬年前,兩個版塊交會之處不斷往上抬昇,最後形成喜馬拉雅山系。之後2百萬年來的第四紀冰期,中國南方成為世界最多古老植物孕育的地方之一,但由於喜馬拉雅山高聳的山脈,阻斷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氣流,當地偏好海洋性氣候環境的植物就逐漸由喜馬拉雅山一帶,往中國大陸華南地區及台灣遷移。在地理位置上,金門恰好處於華南與台灣之間,所以金門的植物相,實是兼具中國大陸與台灣低海拔地區,尤其是西南台中、彰化、雲林一帶植物的特色,且與喜馬拉雅山是相關的(郭城孟,民90)。
根據呂金誠(民83)的研究,與金門關係最近的是中國,有98.7﹪的屬是共同的,其次是台灣,有97.7﹪、琉球有90﹪、日本有83.3﹪的共同屬;而喜馬拉雅山區有75.9﹪、海南島有75.9﹪則關係較低。
此外,台灣重要的科—殼斗科植物,在金門未見,而樟科則寥寥可數,此現象在馬祖亦然(郭城孟,民90)。
二、特殊植物
金門地區因有淡水溼地、河口溼地、海岸溼地,因此具有一些比較特殊溼地種類,如淡水溼地的長葉茅膏草、金錢草、黃眼草、蔥草等,以及海岸溼地的苦檻藍和河口溼地的蠟燭果。
就現有的調查資料(呂金誠,民83;楊遠波、呂勝由,民86;引自郭城孟,民90)而言,金門未有特有種類,除了因為隔離的時間不夠久之外,人為的干擾,也是一大因素,大規模的值被消失,很容易使一些特殊的、數量較少的種類消失不見。目前保留較佳的是河口溼地和崖壁物,這些環境中很少有特有種類(郭城孟,民90)。
三、植被現況
金門地區由於受到人為干擾頗為嚴重,大部份的植物都是先鋒林,保存較好的地區多為坎坷的環境,如崖壁等地區,根據呂金誠(呂金誠,民83;引自郭城孟,民90)的調查,金門現況植被可以分成12種不同的類型(如表3-1),若依其性質,可以區分成屬於自然植群的海岸植群和山地植群,以及銀合歡造林地。楊遠波和呂勝由(民86)則將金門現曠職批分成以海邊、平原-山地兩區,並分成四大類型植群,每一類群包含數種不同的植物群落。
根據林鵬(民79;引自郭城孟,民90)的見解,金門屬於「南亞熱帶雨林植被帶」的「閩粵沿海丘陵平原南亞熱帶雨林區」下的「閩南博平嶺東南部溼熱南亞熱帶雨林小區」。這個植物區的主要優勢科是桃金孃科、樟科、茜草科、紫金牛科、大戟科及殼斗科。桃金孃、南嶺蕘花、山芝麻、車桑子、黑面神等熱帶灌從性植物生長良好。海邊則有水筆仔、燭蠟果等植物組成之紅樹林,以及黃槿、露兜、苦藍盤、苦糮藍等。
從現況植被圖可以看出,金門包含了:
(一)以馬尾松為主的亞熱帶針葉林,其伴生有山芝麻、南嶺蕘花、山黃梔等。
(二)以相思樹、潺槁木薑子為主的東南亞熱帶雨林。
(三)以南嶺蕘花、山芝麻、刺芒野古草、纖毛壓嘴草為主的低山丘陵灌草叢。
(四)雙季水稻作物區(郭城孟,民90)。
四、潛在植被
在過去的文件記載中,金門是一個森林性的島嶼,但是歷經數百年的戰火兵燹,金門已經成為風沙滾滾的半乾旱環境。如果能長時間保持不被干擾的情況下,應該可以恢復稱森林。
從木本植物種類的分析,大致可以看出,由於受到人為干擾頻繁,所以以陽性植物偏多,其中大戟科佔多數,此外,當地草本植物中菊科、禾本科的比例頗高,再再顯示其受到干擾壓力的窘境。不過在太武山頂等人跡罕至之處,尚保留有比較自然的植被。
五、植物保育
金門主要環境是海岸,包括沙岸、岩岸、丘陵、台地等山坡地。然而因為過去的造林方法與植被的自然生長大異其趣,因此多少延緩了自然演替的速度,加上長期清除林下地披及凋落物,使得自然更新五法進行,造成大部分地區無法表達出金門的植被特色。因此,金門地區植物資源保育工作,應以林相恢復為首要工作,其次才是種類的復育,否則棲地消失或品質不佳,物種的復育勢必事倍功半。
金門值得保護的植物包括兩大類,一是具有特殊、稀有、珍貴的植物;二是具有地域特色與利用價值的植物。
(1)具有特殊、稀有、珍貴的植物:
馬尾松、白背木薑子、郁李、櫸、桃金孃、小葉赤楠、海笳苳、金錢草、長葉茅膏菜、田蔥、苦檻藍、豆梨。
台灣不產者:潺槁木薑子、棠梨、雲實、星毛鴨腳木、福建六道木、黑面神、鹽膚木、羊角柪、牡荊、白鼓釘、琴葉紫苑、蠟燭果、黃眼草、蔥草。
(2)具有地域特色與利用價值的植物:
1.觀賞植物:琉球野薔薇、田代氏石班木、潺槁木薑子。
2.藥用植物:南國薊、海芙蓉等(呂金誠,民83;楊遠波、呂勝由,民86;引自郭城孟,民90)。
種類根據少數殘留的天然林,以及一些零星的植株或林下小苗種等資料,金門植被植物大致可分成以下幾個類型:
1.草木植物群落
海岸沙丘植物群落:(1)鹽地鼠尾粟、裸花蒹蓬
海岸沙丘植物群落:(2)茵陳蒿、濱刺麥
2.溼地植物群落
蘆葦、水燭、李氏禾、紅辣蓼、台灣水龍
3.灌叢植物群落
沙丘灌叢-林投、白花苦林盤
海崖-潺槁木薑子、凹葉柃木、草海桐、田代氏石斑木、琉球野薔薇、海桐
山崖-小葉赤楠、白背木薑子、凹葉柃木、桃金孃、小果薔薇
4.森林
紅樹林-海笳苳、水筆仔、蠟燭果
海岸林-潺槁木薑子、朴樹、海桐
山地森林-潺槁木薑子、小葉赤楠、白背木薑子、雀榕、海桐、石斑木等
伍、動物資源
金門島嶼面積不大,但野生動物尚稱豐富。尤其以鳥類與蝶類最為多樣。目前金門地區已知之野生動物,計約有哺乳類4目4科6屬8種,鳥類17目48科120屬231種,爬蟲類1目5科8屬9種,兩棲類1目3科3屬5種,蝶類1目7科23屬45種,貝類5目21科28屬32種,各類動物情況簡述如下:
一、哺乳類
金門本島出現的野生哺乳類至少4目4科6屬8種,包括食蟲目的錢鼠、翼手目之家蝠、食肉目之水獺、及囓齒目之鬼鼠、溝鼠、家鼷鼠、以及數目相當多之黃毛鼠;其中黃毛鼠係福建農區常見之鼠類,未見於台灣。
烈嶼地區所調查道的野生哺乳類至少3目3科4屬4種,包括食蟲目的錢鼠、食肉目之水獺、及囓齒目之溝鼠及黃毛鼠等
這些哺乳動物中,除了水獺體型較大外,其餘均為較小的哺乳動物。水獺是列入國際與國內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名錄中。目前金門地區各主要的水源區,如湖泊、溪流、漁塭及池塘均可發現水獺活動之痕跡,但其確實的族群數量及生活史週期,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其他如食蟲目及囓齒目的動物,廣泛分布於各草地、農地、灌叢及休耕農地中,數量頗豐。
二、鳥類
鳥類為金門地區最豐富且最具特色的野生動物資源,目前被發現的鳥類共有17目48科120屬231種。金門地處候鳥遷徙中繼站,所發現的鳥類中,以候鳥為主,約佔86﹪。金門的鳥類與台灣有顯著不同,其中鵲鴝、栗喉蜂虎、班翡翠、黑領椋鳥、小嘴鴨、黑翅鳶、髮冠捲尾等七種鳥在台灣尚無發現紀錄。
在231種鳥類中,有26種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其中短尾信天翁、鵜鶘、朱鷺、黑面琵鷺、隼與諾氏鷸為國際公認的瀕臨絕種的保育類生物,隼並同時列名為台灣地區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另有唐白鷺、琵鷺、草鴞、魚鷹、環頸雉、燕鴨、小燕鷗、蒼燕鷗、翠翼鳩、綬帶鳥、黃鸝等共12種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以及赤復鷹、灰面鵟鷹、短耳鴞、褐鷹鴞、領角鴞、紅尾鴞、紅尾伯勞、紅頭山雀、喜鵲等9種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金門的鳥種自九月起,因冬候鳥南遷而漸增,十二月至一月為第一次高峰期;三、四月為第二次高峰期。一般而言,再鳥類最少的季節亦可紀錄三、四十種,因此,金門賞鳥終年均為豐富。
金門全島的各類型棲地,均有許多鳥類生活其中,但仍以水棲性鳥類較多,慈湖與太湖鳥類豐富,以鸕鶿最具代表性;瓊林與金沙水庫以雁鴨科為主;金沙水庫的赤頸鴨更為壯觀;烈嶼以陵水湖、西湖、清遠湖、菱湖、蓮湖等為主要之賞鳥據點。
三、爬蟲類
金門地區目前紀錄到之爬蟲類有1目5科8屬9種:蝘蜓、蓬箂草蜥、麗紋石龍子、雨傘節、南蛇、草花蛇、水蛇、唐水蛇,其中以蓬箂草蜥及雨傘節為珍貴稀有保育類生物,金門地區之爬蟲類以草花蛇與麗紋石龍子較普遍,主要出現在草生地中,水蛇與唐水蛇則出現在水域附近。整體而言,金門地區之爬蟲類種類不多,但數量不少。烈嶼地區之爬蟲類有1目2科3屬3種,包括草花蛇、麗紋石龍子與臭青。
四、兩棲類
金門地區目前紀錄到之兩棲類有1目3科3屬5種:黑框蟾蜍、虎皮蛙、澤蛙、貢德氏蛙及小雨蛙,其中以虎皮蛙、貢德氏蛙為珍貴稀有保育類生物,黑框蟾蜍、澤蛙及小雨蛙為金門地區較為普遍的種類;而澤蛙、貢德氏蛙是烈嶼地區較為普遍的種類。
五、蝶類
金門地區目前紀錄到之蝶類有1目7科32屬45種,以蛺蝶與鳳蝶類最多,約佔所有蝶類之半數。黃邊鳳碟、金門紫班蝶、金門蛇眼紋蛺蝶為金門地區的特有生物。
金門地區的植被雖因林相改良、開墾及引進新植種而有所改變,但蝶類蜜源尚多,蝶類數量尚稱豐富(蕭清芬,民85)。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