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歷史課本沒有寫的帝國主義真相
2015/10/04 18:49
瀏覽1,389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幾十年前台灣的女孩子開始流行穿馬靴,當時有一個老學究投書報紙痛斥這些女孩「懷念被帝國主義的馬靴踐踏!」我閱後大為駭異,馬靴不是穿在我們自己身上的嗎?怎麼不是批判我們想搞帝國主義去踐踏別人,而說成是我們懷念被帝國主義的馬靴踐踏?

長久以來有一種說法,我們中華民族崇尚王道,絕對不會用帝國主義的方式去欺壓周遭弱小國家,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謊言。任何民族只要它有實力、有機會,就會對外擴張實施帝國主義,否則他的領導人就是怠惰失職。中國是自清末國勢衰弱,底氣不足,才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說我們絕對不搞帝國主義,此非不為,乃不能也! 

甲午戰爭之前中國在朝鮮實施的是標準帝國主義做法,雖然當時清朝經過鴉片戰爭與兩次英法聯軍的戰敗,國勢已經十分衰弱,但在朝鮮仍然是以太上皇姿態發號司令,當時監國攝政的大院君不聽話,袁世凱二話不說直接綁架上威遠兵艦送回中國軟禁了好幾年。我們看韓國學校的課本寫當年這一段歷史,與我們的認知差別十萬八千里,在他們眼中中國與日本都是一丘之貉,全都是帝國主義。 

甚至甲午戰前清廷還模仿西方強權對日本實施「砲艦外交」,北洋艦隊定遠、鎮遠兩鐵甲巨艦率大批新銳快船數次訪問長崎示威,讓日本人恨的牙癢癢的。只不過甲午慘敗,北洋艦隊被殲滅,中國人的自信心大受影響,阿Q心態油然而生,開始講崇尚王道不搞帝國主義的空話。 

即使在如此弱勢的條件下,只要有機會中國都不會放過。一次大戰末期俄羅斯發生共產革命,沙皇被推翻俄軍退出戰場。協約國擔心骨牌效應,於是派兵從東西兩方向入侵,中國以參戰國身份參與了美、英、法、日東路佔領海參崴的軍事行動,派出陸軍部隊與海容、永健兩軍艦,駐海參崴時間長達一年多。 

二戰之前,中國支持在華流亡的韓國金九與越南胡志明,提供掩護與支援,蔣介石訪問印度時還去看望甘地,讓邱吉爾火冒三丈。雖然說的好聽是協助他們對抗日本、法國與英國的殖民帝國,但是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帝國主義?到了1949年後毛澤東不僅動員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抗美援朝,支持越南對抗法國與美國,更輸出革命到第三世界國家組織毛派游擊隊,與他們所批評的美帝、蘇修同台進行帝國主義大PK 

當時的蔣介石雖然退守台灣一隅,自身都朝不保夕但仍然不甘寂寞,60年代印尼發生共產黨叛變,蔣介石居然見獵心喜,不但派遠東航空與復興航空的飛機參與空運空投轟炸,還計畫派一個陸戰隊師赴印尼「剿共」,後來被美國人擋了下來。講的好聽是全球反共大業,但與「八紘一宇」、「大東亞共榮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團結起來」好像也沒有什麼差別,都是干涉他國內政的帝國主義行徑。 

講到帝國主義,英國人是殖民帝國的祖師爺,身為海權國家他對領土的興趣不大,通商口岸與貿易條約比較重要,所以打贏了鴉片戰爭只要求五口通商與香港,這是很聰明的,因為佔領土地不見得划算,搞不好還得倒貼,這在殖民歷史上屢見不鮮。西班牙人放棄淡水基隆與荷蘭人退出台灣,戰爭不是絕對因素,無利可圖才是關鍵。英國人在這上面是十分精明的。 

對於殖民帝國來說,佔領土地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取得原料與獨佔市場,這些都可以透過談判與條約來達成而不需要花大本錢派兵進行軍事佔領與統治,何況像英國這種小國寡民,那來那麼多的人來管理這麼大的土地。這就要說到殖民帝國「以夷制夷」的策略。 

以東南亞為例,早在英國人控制馬來半島之前許多年就已經有大批華人移民在此。華人有個特色,很會賺錢,不管政治,落葉歸根,所以雖然控制了當地絕大部份的經濟資源,卻從來沒有人想利用這些資源建立個什麼政權或國家。因為這兒對他們來說只是賺錢謀生之地,老了還是要衣錦還鄉的。 

當英國人來到之後,他們發現相對於馬來族原住民,華人很難控制,因為他們不但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很難改變,複雜的家族關係外人難以打入,而且掌握經濟財富資源,更有一個巨龍般的祖國在背後,雖未必能撐腰但總是一種隱患。於是英國人決定利用馬來人來治理華人,許多馬來人被英國人雇用擔任軍警保安,成為殖民者的馬前卒,對華人耀武揚威。 

日本人在台灣完全師法英國,許多原住民高砂族擔任警察替日本主子服務管理漢人,日本人同樣發現控制原住民比控制漢人容易得多,因為原住民文化相對單純容易改造,又沒有原鄉祖國靠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原來被漢人欺負的原住民現在有機會爬到漢人頭上耀武揚威,對日本主子自然是覺得皇恩浩蕩了。 

二戰爆發日本人佔領馬來半島,原來高高在上的英國人淪為階下囚。日本人打著亞洲民族自決反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口號,吸引馬來人紛紛投效新主子。華人則由於支持中國抗戰立場對日本人採取敵對仇視態度,紛紛進入叢林組織抗日游擊隊,這是華人第一次與英國人站在同一陣線。二戰期間華人毀家纾難協助盟軍對抗日軍,許多人犧牲,終於趕走了日本人。 

當英國殖民者回來之後一切恢復原狀,華人的付出並沒有得到應得的報償,曾經附日的原住民回過頭來幫老東家繼續欺壓華人,於是在二戰生死與共的同志反目,加上當時全中國赤化,背後的巨龍變成紅色,所有的華人都被英國人帶上有色眼光檢視,備受壓迫。有些華人回到叢林繼續打游擊,英國人則進行殘酷的剿共戰爭多年,後來馬來西亞獨立英國人離開,將統治權交給馬來人,雙方的矛盾更加尖銳。 

60年代當時華人選民比例有可能讓馬來西亞出現華人首相,結果華人比例最高的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華人選民比例驟降,此事功敗垂成。當時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被視為中共的同路人,台灣還特別訓令駐外單位不得與之接觸,相較於後來台新關係的密切,很難想像當年台北視李光耀如同「共匪」。 

這其實不是特例,東南亞國家一直對華人與中國的關係非常忌憚,那怕是已經獨立建國的新加坡,周邊國家仍然用高度警覺的眼光看他們,新加坡處在這些比她大很多倍的鄰國之間,必須很小心保持平衡以免落人口實。 

我們知道新加坡與台灣關係曾經十分密切,新加坡並且很晚才與中共建交,台灣把它解釋為台新之間的邦誼穩固,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要說到這事還得從印尼說起。60年代印尼發生共產黨叛變,造成大規模屠殺事件,蘇哈托上台後鐵腕鎮壓共黨勢力,並將事變責任歸罪於中國煽動,造成印尼與中國外交關係始終無法正常化。 

新加坡的政策是它周邊的國家只要有一個不與中國建交,新加坡就不主動建交。印尼因為上述原因一直拖到199088日才與中國建交,新加坡在當年103日立刻跟進,所以這與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為了避免周邊國家對新加坡與中國的華人紐帶關係放大解讀,新加坡政府可謂用心良苦。 

我們的歷史課本與媒體把這些複雜關係都寫得很平面,往往造成讀者誤判。其實東南亞排華的原因與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倒是跟大陸比較有關,把排華說成是媚匪對我不友善簡直就是張飛殺岳飛。各國與台灣的關係無論親疏也完全是考慮自己的利益,台灣沒那麼重要,比鼻屎也大不了多少,不必老往自己臉上貼金。 

在亞洲各殖民地當中,英國殖民地的典章制度與行政效率最為完善,所以英國人離開後都留下不錯的基礎,有時也讓人懷念,譬如香港與新加坡。但是法國與荷蘭的殖民地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尤其法國人生性浪漫,做事不夠嚴謹,又貪污橫行,離開之後的國家就很會變成混亂,甚至爆發內戰,譬如越南、寮國、柬埔寨,或曾讓法國人搞得焦頭爛額的阿爾及利亞。就更談不上懷念了。 

我們觀察全世界的殖民地建築都有一個共同特色,以新加坡為例,中央一定是巍峨莊嚴的總督府,代表行政權的權威力量,左側一定是最高法院,堂皇程度與總督府不遑相讓,代表尊重獨立的司法權,然後右側呢,右側就沒有了。原來殖民地有行政權、有司法權,就是沒有立法權,所以是二權而不是三權分立。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立法院會被擠到中山南路的一所小學校內,因為在日本人原設計的總督府周邊建築群中根本沒有立法機構的位置。

我們看美國華盛頓DC政府區的規劃,主要幹道終點的最高位置是國會山莊,代表國會才是最高權力機構,白宮其實是隱藏在側面的道路。因為美國是三權分立完整的國家,台灣的總統府與一旁司法院構成的二權空間則是過去殖民地時代的遺跡,代表行政權獨大,立法權不彰,用於今日是非常不洽當的。 

我們前面提到日本人在發動大東亞戰爭時曾經提出亞洲民族自決的口號,當然這是為了策反原來幫助西方殖民帝國當地人的宣傳措施,但還真的發揮了作用。日本人在每個佔領的地方都扶植了傀儡政權,甚至還沒有佔領的印度都有一個總統錢德拉.鮑斯Netaji Subhas Chandra Bose,他於1945818日由台北赴日本時飛機在松山機場墜毀身亡。 

再來談談不平等條約。我們的歷史課本總是強調其「不平等」,而少談其發生的原因背景,到底那裡不平等?如果真的100%平等對我們有利嗎? 我舉「內河航行權」的例子如下: 

當五口通商開放後,洋商與內陸的貨物進出口交易都要靠內河船運,當時清政府禁止民間使用輪船,完全只能靠傳統的木船,無論時間、載運量、安全性都比輪船差,貨物經常因船難損失,洋商只能認賠,實際可能是被侵吞了,但無從調查起。內河運輸效率問題一日不解決,五口通商形同虛設。 

於是洋商群起向清政府施壓要求自行以輪船運輸,地方官員畏懼洋人首先允許運公文,接著允許載運商人及眷屬,然後連洋行所需的補給貨物都可一起附載,實際上已經等於開放內河航行權了,所以內河航行權完全是因應通商實際的需要,如果清朝官員適時解除民間購置輪船的禁令,提供洋商有效的服務,洋商就沒有理由自行引進輪船,也就不可能出現內河航行權這種爭議。

但荒謬的是清政府開放洋人的輪船進入中國內河航行,但對於本地人輪船的禁令依然存在,這就造成在中國的內河外國輪船可以航行而本國人反而不行的怪現象。於是出現了華商購買輪船向列強的領使館申請牌照及插旗,成為假外籍船的變通方式,這就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亞羅船事件」。事實上亞羅號就是一艘掛英國旗但其實為華人擁有的輪船,被清軍上船檢查時發現假冒,雙方爭執中英國國旗被扯落掉在地上,這個扯旗事件就是英法聯軍的導火線。 

不平等條約往往條約內容未必不平等,只是雙方客觀條件不同,造成實質上的不平等。二戰期中由於英美兩國廢除不平等條約、戰後中美另訂平等新約,雙方可自由航行於對方的內河。但當時美國航運業發達,中國對其開放內河馬上全部成為美船的天下,但中國航運業衰弱,沒有一家航商有能力在美國的內河經營航線,所以條約雖然平等,但形同虛設。所以重點不在條約平不平等,當弱對強、小對大時甚至還要要求讓利才是真正的平等。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也曾提及「領事裁判權」。西方人會要求領事裁判權完全是因為中國沒有獨立的司法制度,在中國向來是由地方行政官員來兼管司法裁判,加上刑度嚴苛殘酷,這就造成很多流弊,尤其對於人生地不熟的洋人,看到動輒砍頭、腰斬、車裂、凌遲,早就嚇死了,只好求助於領事裁判權。歷史課本講成是列強侵犯中國主權,卻不提自己根本司法權就不獨立,何來主權之說? 

雖說在1942年就廢除了所謂的不平等條約,但領事裁判權一直都以不同的形態存在,因為中國的司法始終無法獨立。像戰後美國在華駐軍的司法審判權就不歸中華民國政府管轄,這就是劉自然案的起因,兇手雷諾上士在由美軍自行組成的法庭秘密判決無罪後迅速遣送出境,憤怒的民眾在蔣經國的政工人員鼓動下搗毀了美國大使館。 

甚至列強在華駐軍也是自己招惹來的。1900年慈禧太后切斷天津海口到北京的通路,並讓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以為可以外交使節團成員為人質,這與1980年伊朗革命佔領美國大使館扣留人質事件如出一轍。 

誰知義和團不給力,圍攻了55天也打不進只有幾百名外交人員駐守的東郊民巷,最後八國聯軍才趕來解圍。我們歷史課本說這是帝國主義侵略,但這一次慈禧太后可是正式向全世界宣戰的,既然宣戰雙方就是交戰國,何侵略之有? 卡特總統發動特種部隊突襲德黑蘭最終以失敗收場的伊郎人質解救行動,好像也沒有人說他是侵略? 

北京拳亂讓列強認為中國政府的信用破產,為防止再度發生封鎖綁架事件,在合約中明確要求拆除大沽砲台與鐵路沿線駐兵,連每里路可派駐多少人都規定的一清二楚,這就是日本關東軍的由來,美國也派駐步兵第十五團駐紮在天津,團長是馬歇爾,營長是史迪威。所以關東軍原來也只不過是南滿鐵路的護路隊而已,性質與美國陸軍步兵第十五團並無二致,而且都是有國際合約的法律依據的。 

最後來談談與中國最有關係的日本帝國主義。我們在上一篇已經談過,如果不是操之過急,如果不是美國介入,日本是有可能成功而成為繼蒙古、滿州之後外族建立的朝代之一,而與蒙古和滿州不同的是,日本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遠超過前二者,甚至比現在的中國人還要深,這成為他侵略中國的一個重要理由。 

日本以後起之秀向帝國主義的祖師爺英國學習,並且學得有模有樣。但日本與西方帝國主義有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文化。日本人認為,他們比現在居住在中國土地上的這些人更有資格成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繼承人。對於這一點很多人不服氣,但很不幸的,這還真有點道理。 

多的就不講了,我們常看到抗日影視片裡只要出現日本軍人,背後就會有一個橫幅上書「八紘一宇」,這已經成了與「大東亞共榮圈」齊名的軍國主義用辭,可是很少人知道,這竟是出自中國古籍「列子湯問篇」。 

軍事力不如人、經濟力不如人,如果連文化力都不如人,那真是子孫不肖呀!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