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體制下的生活經驗(16) ~日本
台灣因為選舉鬧出「皇民」說,加上李登輝不斷的到處放話,台灣人與日本糾葛矛盾的歷史關係再度被搬上檯面。
有人說台灣是全世界對日本人最友善的地方,此說誠然有點道理,同樣被日本殖民的韓國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由於大陸的排日心理濃厚,日本人經常被修理而吃大虧,所以日商想進入中國都喜歡找台灣人當先鋒,因為台灣人既懂中國又懂日本,成為很好的中介者。
目前有各種針對台灣與日本關係的研究,從經濟面、文化面、政治面各個不同角度,今天我們無法談的這麼廣泛,我們只就黨國體制下台灣與日本的種種片段體驗來分享。
日本治台50年,許多日本人是在台灣出生成長,甚至整個村莊移民來台,戰後其實已經回不去了,或回去可能沒有機會養不活自己了。就像電影「灣生回家」的背景,根據資料戰後至少有6萬名日本人留了下來,若加上嫁給台灣人或隱名換姓的恐怕還不止,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有老師或同學是日本人後代,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當年日本人戰敗遣返走的匆忙,許多帶不走的資產臨時來不及變賣,就被本省人佔用,許多台灣老一輩的企業家族就是靠這樣起家的,譬如早年台灣一家知名的家電品牌,至於普通人佔用民宅房舍或圈地的那就更多了。
其實這是戰亂時代的常態,不是只有抗戰勝利後的接收大員這樣,人性如此不足為奇,但現在批評國民黨黨產的這些人當年他們家族財產來源是否都合乎正義原則?恐怕還是個很大的問號。
台灣人多源出閩南,但你若真的到廈門去看,當地人的長相和台灣人不大一樣,廈門本地人長相有一致性,但台灣人就呈現多種面貌,有可能是原住民甚至荷蘭人遺傳,有些看起來就與日本人十分類似。
不過同樣是亞洲人,日本人要冒充中國人還是有可能的。這其中應該提到李香蘭,李香蘭是出生在中國滿洲的日本人,本名山口淑子,因歌唱能力替電影幕後代唱,然後走向台前,成為當時中、日、滿最紅的藝人。她一個人就唱紅了「夜來香」、「何日君再來」、「蘇州夜曲」、「支那之夜」、…..等名曲。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李香蘭是中國人,所以當日本戰敗時她被收押並以漢奸罪名即將被處死,幸而找到身份證明是日本人才被釋放遣返。相反的,另一個大家以為是日本人的川島芳子其實是滿清肅親王的十四格格,因為是中國人所以被槍斃。
我的岳母年輕時曾見過李香蘭語與長谷川一夫來台隨片登台的盛況,她至死都不肯相信李香蘭是日本人。
在黨國體制時代,我們表面看好像政府對日本侵華的歷史高調批判,就像中影拍的抗日戰爭電影一樣,可是真正要碰觸時才會知道未必如表面所呈現的那樣。我在中學時曾經排過一幕抗日舞台短劇,本來以為政治絕對正確,那知學校卻不敢演,最後竟然是把計畫層層報到外交部同意了才獲准演出。從此我知道政府表面鐵板一塊仇日是假的,外交上的現實利益才是真的。
早年台灣產業有很大的比例被日商控制,日本人把過時的技術與舊的模具、設備搬來台灣,生產落伍設計、低技術含量的商品,利用台灣對外封閉的市場,高價銷售獲取暴利。
我在從事廣告業時曾服務當時台灣最大的日系家電廠商N公司,我們雖然做他的廣告卻總覺得他們的產品很單調乏味,設計與功能都很普通,連廣告都很呆板。有一天我們到他的展示間看到同品牌在日本的產品,才發現原來N牌有那麼多設計流行前衛、功能創新先進,琳瑯滿目的產品,但這些全都只在日本銷售,一樣都不引進台灣,台灣仍繼續生產過時平凡的產品,把舊模具與設備的最後邊際效益榨乾。
摩托車也是一樣,台灣曾經是全世界機車最大的市場,但最大的市場也無法讓我們建立自己獨立的產業鏈,所有品牌與關鍵技術都由日本人掌控,只引進過時的機種來台灣生產,台灣合作生產的廠商由於有暴利也不想改變這種局面。政府還配合長期限制150cc以上重型機車的進口,讓日本人在台灣壟斷了機車市場幾十年。
台灣人本來就愛用日貨,當時日商在包括家電、機汽車、藥品、化妝日用品、食品、電影、動漫、…..許多領域都居於壟斷的地位。為了扭轉這個局面,趙耀東擔任經濟部長時曾經下令禁止所有日本的錄放影機進口。當時的理由很簡單,日本廠牌壟斷了台灣錄放影機的市場,而這個市場未來很有潛力,我們要自己來搞。
但是趙鐵頭沒有搞清楚錄放影機還分家用與專業用兩種等級,兩者規格完全不同,他要保護的是台灣剛萌芽的家用譬如Betamax或VHS系統,而不是台灣完全沒有能力,也從未涉獵的廣播級專業機種譬如U-Matic 3/4吋匣式、1吋帶盤式與攝影機。但是命令當中並未正面表列除外,全面禁止的結果台灣的影視製作業就斷貨了。
不公平的地方在於,趙鐵頭的經濟部管不到三台,三台照常以特許管道進口,形成壟斷式的不公平競爭。其他民間傳播公司為了生存只好各顯神通,夾帶有之、走私有之、行賄海關有之。我就曾因進口一台U-Matic錄放影機被扣,原買價9萬,另外付關員10萬,改列音響器材才得以提貨。
趙鐵頭的政績後來成了神話,其中以禁止日本錄影機進口是一大戰役,但他大概至死都不知道他的這個政策差一點就把台灣整個傳播產業給掐死了。幸好台灣人向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有生存之道,說穿了就是人人違法。
老一輩人喜歡看日本電影,為怕文化侵略,台灣曾經長期禁止日片進口,到了90年代再度開放時,電影族群換成年輕一代,對日片不再那麼感興趣,加上日本的電影工業不如以前興旺,缺少吸引人的大片,所以市場就大不如前了。
台灣雖然日本漫畫充斥,但在黨國體制時代全部都是盜版,沒有一本是合法授權的,這起因於一個奇怪的觀念,對於日本人不必講版權。這個觀念衍生至今,到現在日本的AV在台灣其智慧財產權還是不受保護的。這實在是很奇怪的觀念,對美國就不能盜版,對日本就可以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盜版?這顯現台灣還是一個不符合現代文明標準的野蠻國家。
台灣人深受日本文化影響,這又分成兩種不同的世代,老一輩成長於日治環境,出生時算是日本人(概念上說),日本情結其實有部份是對自己年輕時黃金歲月的懷念。另一種是戰後出生接受日本動漫遊戲流行文化薰陶長大的世代,他們沒有老一輩的那種情結,腦海中浮現的日本印象也與老一輩大相逕庭。
有一次我到日本,在機場海關一個台灣歐基桑抓著日本移民局官員猛講日語,那名官員似懂非懂,只有不斷點頭微笑,但看表情就知道雞同鴨講。原來日語在戰後演變甚大,外來語大增,台灣老一輩在日本殖民時代所學的日語現在到日本去好像在講文言文,年輕人已經聽不大懂了。
台灣雖然深受日本影響,但台灣的民族性絕對與日本人不同,所以呈現在商產業上就會有很大的差距。台灣人不愛做計劃,彈性很大,反應速度快,譬如接到客戶的要求,一個星期之內連樣品都可以做出來了,而日本人可能還在開會研究如何回應。
我們無法武斷地說那一種才對,民族性不同也沒有必要硬套對方的做法。日本人的死板、反應速度慢,在大量生產時代就很有價值,因為一旦決定了生產數量可能以億萬計,怎能不把所有細節都想清楚再開始?但是在資訊時代變化速度快,小量多樣,這樣就可能反而是弱點了。所以日本在資訊時代來臨後低迷了廿、卅年,可能與這個也有關係。
中國社會普遍排日,大陸對於台灣人潛意識中的日本文化因素從未正面理解過,也不認為值得重視,以至於涉台交往有時太過主觀或一廂情願,往往適得其反。有人說台灣人是一半中國、一半日本所構成,此說可能有點誇張,但也並非沒有依據,唯有面對這個事實,才不會誤判。(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