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核電發展與國勢興衰
一、中國在新能源發展上走對道路
中美兩國對核電發展的態度截然不同。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幾乎翻了三倍,而美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卻略微下降,且這種分歧趨勢正在加速。中國剛剛一口氣批准了 10 座新核電站的興建,這將使中國加速超越美國和法國,成為世界核能第一大國,中國的核電站多係新機組而美國多屬老機組,甚至很多都延役二十年。中國在興建新型核電站及研發核融合上均領先美國。美國眾議院的共和黨人準備摧毀核工業,包括削減關鍵的能源貸款和稅收抵免計劃。如果獲得通過,核電將受到最嚴重的打擊。核電站的興建通常需要巨大的前期資本,若國家不政策支持很難推展。美國人害怕未來而中國人卻擁抱未來,美國人對人工智慧和核能的負面程度比中國人要低得多。核電傳統上被認為是共和黨的密碼,但這一次共和黨人投票要摧毀它。美國一直是一個處於技術前沿的緩慢發展國家,經濟命運將主要由隨機的衝擊決定,而不是由緩慢而穩定的技術進步決定。害怕變化是因為變化意味著風險。在美國人大部分生活中,技術進步一直是風險的主要來源。例如日本的混合動力汽車給傳統汽車製造商帶來了競爭壓力、翻蓋手機製造商被智能手機淘汰。在現代中國長大的人經歷了完全不同的事情,快速技術進步會從根本上改變生活,而新技術帶來的風險相當低。在快速增長的經濟中,如果工作實現了自動化,通常可以去找更好的工作。不僅人工智慧和核能,許多關鍵技術最近經歷了革命性的突破,並準備在未來幾十年內重新安排全球權力和財富。在這一系列技術方面,美國正在倒退,而中國則佔據了全球領先地位。
川普做了許多不利美國發展的措施,他取消了電池補貼,而如果沒有補貼則美國抵禦中國所需的電池和電機製造能力根本不夠。隨著軍用車輛電動化,無人機也是如此。川普認為讓中國製造世界上所有的電池和電動機就是個傻瓜。然而,在美國共和黨中,對電氣技術的仇恨根深蒂固。他們通過將電動未來描繪成氣候政策而不是促進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的政策,出賣了自己的電力未來基礎。歸根結底,民主黨試圖效率低下地推動電力技術的發展,而共和黨則扼殺這種努力。無論國家有多大和多強,都無法讓技術轉變消失,或者讓世界回到過去的樣子。1793年,英國使團前往中國向清朝皇帝提供了來自西方的各種技術奇跡,蛋清皇帝不為所動,對他所看到的奇跡表示完全不感興趣,造成中國貧弱受盡列強欺凌。快速推進幾個世紀後,美國主導了全球秩序及實力版圖。我們真的正在成為一個科技的文明,向內看我們瑣碎的國內衝突,回顧我們偉大的歷史成就,即使一個敵對的文明擁抱未來。
二、美國發展遲滯不前如同明朝
從歷史上看,許多事件都會重複,根據亞洲時報報導,中國的明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可惜明朝時代的中國對新科技不重視,只苟安於現狀,因此國力逐漸衰弱。在工業時代,技術、經濟增長率和人口結構等方面的變化比農業時代要快得多。日本人對自己國家的未來從樂觀轉為悲觀只用了二三十年,隨著美國進入衰老狀態,追趕式增長在全世界蔓延,美國將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明朝。美國變得像中國的明朝,雖然強大但心胸狹隘,雖然富有但停滯不前,傲慢地蔑視科學技術,對外部世界的進步一無所知:明朝的中國在 15 世紀和 16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是地球上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國家,但事後看來,明朝並不那麼令人敬畏。當時的中國沉浸在看似永恆的穩定中時,而歐洲卻因新思想和技術進步而沸騰。儘管中國政府禁止遠洋航運並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但歐洲國家正在發現新世界並建立貿易帝國。明朝衰落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對科學的不尊重,明朝的教育體系不再強調科學和技術研究,而是強迫有抱負的官僚學習「儒家」哲學。當一個國家認為自己正處於黃金時代時,它就不再關注進步。美國在 20 世紀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但其他國家一直競相追趕。其實,目前的美國正在成為明朝的道路上邁進,美國政府充斥著自滿和狹隘的跡象,人民希望美國政府更加積極主動地解決國內問題並推動進步。但是川普總統上台後,不重視環保新能源,不重視科技人才培養。在所有接受調查的國家中,美國人對人工智能最為負面,而中國人是最積極的。
三、馬斯克說中國發電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國卻躺平
美國億萬富翁特斯拉CEO馬斯克在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表 示,隨著科技業建立越來越大的資料中心,人工智慧(AI)的發展產生發電量不足問題。馬斯克說中國正在建設的發電量遠遠超過美國,「中國的發電量看起來就像一枚火箭進入軌道,而美國的發電量卻停滯不前」。Google母公司Alphabet警告稱,美國在與中國爭奪AI主導權的競賽中正面臨電力不足危機。由於再生能源可能導致電網不穩定後,因此要用核電解決問題。馬斯克在受訪時認為,AI在擴大規模時面臨三大瓶頸:晶片、變壓器和發電。變壓器用來降低發電廠產生的電力的電壓,以便電腦使用。即便解決了變壓器短缺問題,仍將面臨電力短缺問題。美國能源企業道明尼資源位於維吉尼亞州北部,是全球最大的資料中心市場。儘管市場擔憂科技業可能會因經濟衰退風險而縮減開支,但包括道明尼資源在內的公用事業公司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告訴投資者,他們沒有看到數據中心需求放緩的跡象。為因應AI帶來的能耗危機,中國資料中心企業已開始自建變電站。依據《中國能源報》報導,秦淮資料集團在河北懷來、山西靈丘、江蘇南通三大片區規劃的供電總容量為1585兆伏安,目前已有10座變電站投入運營,供電總容量達1355兆伏安。此外,中國的資料中心企業也尋求與電力公司緊密合作,探索虛擬電廠、需求面響應等新型合作模式,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
這個 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技術變革,在 20 世紀,內燃機為我們帶來了汽車、飛機和火箭。同時還利用了電力。在 20 世紀末和 21 世紀初,出現了稀土永磁體、氮化鎵和碳化矽晶體管及鋰離子電池三項關鍵技術突破,改變了燃燒和電力之間的平衡。稀土永磁體能夠保持比傳統磁鐵強得多的磁場, 氮化鎵和碳化矽晶體管能夠在比運行電腦或手機的晶體管高得多的電流和電壓水準下工作。鋰離子電池是在 20 世紀後期開發的,一系列漸進式創新導致它們可以容納的能量大幅增加,製造成本大幅降低。目前,美國正在以戲劇性和災難性的方式輸掉這場競賽,雖然美國在電力能源的百分比方面落後於歐洲和世界,但中國卻領先於該領域,同時中國現在在全球汽車行業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在電池、無人機和電動機的製造方面也佔據主導地位。因此,雖然美國在軟體方面仍具競爭力,但中國在爭奪將定義本世紀物理能源的新電氣技術的競賽中絕對擊敗了美國。美國川普總統眼中只有關稅,其對清潔能源激勵措施大幅削減,這將影響美國未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