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清明》梨花風起正清明
2025/04/04 07:18
瀏覽56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春分後第十五日,清明;時當萬物生長,皆清潔而明淨,因而得名。


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慶。是陽春三月,桃紅柳綠,草木萌動;也是春光幾許,只餘三分之一;亦是慎終追遠、祭祀掃墓、春遊踏青的日子。為此,不少遊子千里迢迢地想趕回家。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


千年多前清明佳節,詩人杜牧正在回鄉的路上,可巧還遇上了雨。無邊絲雨細如愁,紛紛下;下得冷花煙柳、淒淒迷迷俱是愁。下得孤身趕路的遊子,觸景傷懷愁更愁,欲斷魂!。料峭春寒,衣衫溼,心神亂,正無處可開解,忽見山坡上有個小牧童。詩人靈光乍現,不如找個小酒店,歇歇腳,避避雨,喝幾杯濁酒,澆澆愁滋味。他趨向前問了路,小牧童憨態可掬地舉起手那麼一指,煙雨迷濛處,隱約有座杏花林。杏花深處杏花村,杏花村裡出好酒,細雨紛飛等客來!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公元803 – 852年),中唐詩人,世稱「小杜」。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有別於盛唐之李白、杜甫。性情剛直,不拘小節,詩文皆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


喬吉:風風雨雨梨花


年年清明,總有漂泊在外遊子,動傷懷、感身世!更何況,春已暮,人半百,一盞孤燈。


《折桂令·客窗清明》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驀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檐牙。


窄索:窄小。

簾櫳:掛著窗簾的窗戶。

甚:無、沒有。

三千丈:化用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檐牙:屋檐凸出,猶如牙齒;一說檐際翹出如牙的部份。


清明,小旅館。華髮老翁倚窗前,心緒已索索。又見窗外一陣風一陣雨,打得一樹梨花失顏色,更覺憔悴又凋零。詩人嘆了一聲氣,收回目光一瞧眼前,窗簾窄窄細密,窗紗小巧玲瓏。這侷促樣,恰似遊子旅途失意困頓,惡情懷。更那堪,獨對一燈如豆,燈花明明又滅滅,添哀愁。他鄉作客,心事重重;縈繞枕畔耳際,盡天涯漂泊之苦。


愁中愁,苦又苦,恰似李太白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五十年繁華,不堪回首;恰如春夢一場,餘孤獨與凋零。冷冷清清,漫天彌地襲過來。一抬頭,驀見窗外人家,楊柳依依間,炊煙裊裊上屋檐。窗裡人更覺份外悽慘,天涯飄零、無限愁。


喬吉(約公元1280 – 1345年), 元代雜劇、散曲作家,與張可久齊名。太原人,流寓杭州,落魄江湖四十載。著雜劇十一本,傳世有《杜牧之詩酒揚州夢》、《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玉簫女兩世姻緣》三本。


古時,清明節緊接在寒食節之後。經歷史演變,二者習俗融而為一,寒食節漸消亡。風行於唐宋,蹴鞠與鞦韆乃寒食清明之重頭戲。《開元天寶遺事》載:


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為何稱半仙?試想,鞦韆架上春衫薄,身輕如燕衣袜飄,宛若天仙下凡來。


天寶(公元742 – 756年),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個年號,不復開元之治,唐朝由盛而衰。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范陽,次年、長安失守,李隆基逃入蜀中。安史之亂長八年,大唐盛世,一去不復返。


杜甫:萬里鞦韆習俗同


行行復行行,戰亂結束了。走了玄宗、去了肅宗、來了代宗,詩聖杜甫只是報國無門,依然無依無靠,湘江水上飄飄何所似?代宗大曆四年(公元769年),杜甫生命浮浮沉沉至末年。右臂中風半耳聾,淒淒慘慘戚戚。又逢清明,春去春來,對景傷情。遙想長安城裡垂楊煙柳、萬紫千紅,玩蹴鞠、打鞦韆。往事歷歷,悲從中來,愁殺白頭翁。


《清明二首》之二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寂寂繫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繡中。

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偏枯:偏癱。

紫塞:北方邊關,借指北國京華的長安。

鑽火:相傳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詩人以此代指清明重新起火。古時鑽木取火,四時所用樹木不同。北方春季用榆柳,荊楚則用青楓。異地異俗,憑添詩人對長安的想念。


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好不容易得了個小小官位,卻為了營救宰相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自此遠離朝廷,開始十餘年的漂泊苦西東。先是依託成都嚴武,並在親友幫助下,於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一家人得以過了幾年的安定生活。五年後,嚴武病逝,杜甫頓失依靠。乘舟南下夔州(今重慶奉節,甚至以船為家。代宗大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擕家出三峽,暮冬抵岳陽。之後,漂泊湖南,貧病交加。


隔年清明節,眼見大地回春、南雁北歸,一派歡欣氣象。自己卻臥病舟中,飄蕩無期,又聾又殘,左書難以成字。也想停舟駐足,只是:江水湯湯,何岸可靠?人海茫茫,誰人可訴?一思及此,詩人心如刀割,淚如雨下。長想思,在長安。


望見岸上人家玩蹴鞠盪鞦韆,清明風俗與長安同。詩人不免夢回京華,亭台樓閣,杏花疏雨,好個錦繡河山。只是,南雁北歸有期,詩人返京無望。長相思,在長安。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春水滔滔,洞庭浩渺,極目盡是白蘋花。白蘋歲歲有榮枯、年年又花開,詩人卻盛年不再,衰落無成,日薄西山。白頭翁對白蘋花,怎能不愁殺人!翌年,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病死湘江舟上,年五十九。


張先:隔牆送過鞦韆影

又是清明,春衣初試。隔牆送過鞦韆影,有人愁。

《青門引·春思》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中酒:醉酒。

樓頭:指城上的戍樓。畫角:軍用號角,上繪有彩色圖案,故稱之。


天氣剛剛變暖,時而還透出一絲絲輕冷,料峭春寒。詩人守著窗兒,一整天風聲挾著雨聲,淒淒清清,直到向晚、方停歇。時近清明,走到庭院一瞧,空蕩蕩、寂寥寥,已是憂苦上心頭。又見滿地殘花堆積,更添傷心色!不覺借酒消愁,一杯一杯又一杯,喝得酒酣愁更愁。去年病,今年如故,總是舊情懷!


城樓傳來畫角哀,一聲勝似一聲淒厲。晚風吹來,輕冷,吹得愁人酒醒。定睛一瞧,夜已濃,重門緊閉,庭院更是死一般的靜寂。正心煩意亂、無可開解處,溶溶月色下,竟依稀送來鄰院少女盪鞦韆的倩影。影兒幽幽、盪啊盪地,勾起往日浮想聯翩。一幕幕一重重,惹得詩人酒醒愁轉濃。春已暮,花凋零,人空憶;奈若何!奈若何!


張先(公元990 – 1078年),宋詞人,內容多反映士大夫之風花雪月、相思離別,有「張三影」之稱。初,張先以《行香子》中「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被稱為「張三中」。張先以為,何不稱為「張三影」?因為「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捲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皆其得意之句。


據傳,張先八十歲時仍納了個十八歲小妾。一次家宴上,張先春風得意賦詩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蘇軾也即興附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梨花素白,海棠鮮紅嬌嫩,詩人以此暗諷調侃張先有違倫理。


張先一生安享富貴,詩酒風流。晚年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交遊酬唱,創作至老不衰。


李冠:誰在鞦韆輕輕語


宋文人慣多愁善感,聞鞦韆,張先舊情懷,李冠起相思。


《蝶戀花·春暮》

遙夜亭皋閒散步,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

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誰在鞦韆,笑裡輕輕語。

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遙夜:長夜。

皋:水邊平地。


夜靜靜,詞人悠閒地出去散步,走著走著就踱到了水邊的亭台。亭台空無一人,水聲隱隱傳來,勾起了詞人的思緒。逝者如斯夫,怎地清明才過,彷彿就聞到了春天即將離去的氣息。陣陣傷感不覺襲來,還夾雜著幾點雨聲。只是雨聲禁不住風一吹,飄然化入春風裡。天上雲朵飛來又去,月色朦朦朧朧。


詞人緩步慢行,一片傷春緒,依稀聞得到桃花杏花殘留的細細香味。香味細細裡,誰家花園傳來女孩盪鞦韆?笑聲細、語聲碎,溫溫柔柔入耳中,勾起了詞人無限的遐思。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詞人一顆心千絲萬縷,絲絲縷縷俱化做濃濃相思。想之深,思之切,天大地闊,人間竟沒個安放處。


李冠,約公元1019年前後在世,生卒年不詳。清沈謙《填詞雜說》讚其「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句,以為宋祈「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俱不及。


清明節,還有插柳載柳習俗。古代中國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折楊柳,插在自家門楣上,以求驅邪避鬼、護佑生靈。前往掃墓時,也會在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將柳條編成帽子戴頭上,女子將柳枝斜插鬢角,乘坐的車轎亦插掛柳條。《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郊外踏青歸來,轎頂插著楊柳之景。


張炎:一枝楊柳、插向誰家


東風吹,又是清明。詞人國破家亡,成了南宋遺民。滿目望去,處處俱他鄉。縱折得楊柳一枝,何處是吾家?


《朝中措·清明時節》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翻:卻,轉折語。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借指歌樓舞榭、秦樓楚館。


張炎(公元1248 – 約1317年),宋末元初詞人。出身世家大族,宋亡前縱情湖山、流連詩酒,生活豪奢而清雅。公元1276年,元軍攻破都城臨安(今江蘇省杭州),開始了落魄王孫的生活。


清明時節,雨聲嘩啦啦,傾盆急急下。江上水急,浪潮翻湧,淹沒了渡口沙灘。此番出遊,本想解憂,不曾想,風來摧雨來打,心中更是愁苦。見路旁一樹梨花,風雨中飄搖,不覺油然生起同是天涯淪落之慨。誰知梨花無情,竟片片也、冷冷相看。似在責怪他,國破至此,居然還有閒情他鄉羈旅、留戀花木?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奈若何?只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就到那珠簾繡戶、瑣窗朱閣,與那鶯鶯燕燕、雲裳霧鬢相廝磨。好個歡歌曼舞中,一醉解千愁。酒鄉好,溫柔鄉佳,難久留。待酒醒夢碎,只聽得一聲聲歸鴉啼叫,窗外、正向晚黃昏。歸去,歸去,多少人間事,總醉了又醒。詞人見家家戶戶門上插著柳枝,也順手折了一枝楊柳。待走到客舍門前才恍然醒悟,國已破、家何在?這枝楊柳,何處可插?人,何處可依?


清明節又稱植樹節,因為清明之際,氣溫升高、雨量充沛,最適合樹木生長。種植以後,存活率高,長得快。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諺。清明植樹也與祭祖有關,因墳墓大都在野外,一年之間往往被雜草覆蓋,難尋。於是有人就在墳頭種上松柏,四季常長,變得顯眼。後來人們群起仿效,成了清明習俗。


顧太清:成蔭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迥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細幹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雲蔽日樹輪囷。成蔭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迥(ㄐㄩㄥˇ ,jiǒng):截然不同。

朱門:貴族豪富之家。

輪囷( ㄐㄩㄣ,jūn):盤曲貌、碩大貌。


顧太清,清代女詞人。與勳貴夫君奕繪蒔花弄草、吟詩作賦,鶼鰈情深。


清明節前一天,夫妻倆興沖沖地從古寺移來一株海棠,種在自家庭院裡。和風淡蕩,天清氣朗。看著這株小小海棠沐在春色裡,雖柔枝細幹才數尺,詞人已覺滿心歡喜。瞧著那猩紅的色澤,待放的花苞,嫣然清麗出塵。不覺心馳神往遐想著,過了寒食,再迎來一個春天;小小的樹就會長成參天大樹,枝幹盤曲,綠葉成蔭。到那時候,美麗的海棠呀、美麗的海棠,可不要忘了我這個種花人啊!


好東風,暖融融,神仙眷侶,悠然、喜悅


顧太清(公元1799 – 1877年),與納蘭性德齊名,被譽為「清代李易安」。李易安即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清明三物候,一候桐始華。桐,泡桐;花形如小喇叭、一團團一簇簇,色紫。桐花開得滿枝頭,便是清明疏雨、暮春到來時。春暮,蜀國寒依舊,有個詩意斐然之名,「桐花凍」。二候田鼠化為鴽,鴽音如,鵪鶉屬鳥類。隨陰氣日衰而陽氣漸盛,至陰的田鼠躲回洞穴,至陽的鵪鶉則開始活躍。三候虹始見,雨後可見彩虹。虹乃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


清明,芳草芊芊好煙光,折柳、踏青、盪鞦韆。問春光今幾許,尚有三分之一。


025/04/04 清明:住家巷口一戶人家後院,有參天柳樹一棵,每次外出散步必經過。節氣之始,以汝為證。



圖片取自網路加以裁剪而成,侵權刪。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