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金融崩潰貨幣失能的時代 我們還能做甚麼
2025/09/02 11:09
瀏覽5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便利商店還沒遍及全台之前,買東西如果不是大賣場就是街邊轉角的雜貨店。當時的雜貨店甚麼都賣,調味料、飲料餅乾自然不在話下,不要說是煤炭、耐久放的蒜頭、老薑,甚至是燒香金紙都買得到;憶兒時,有幾回買東西是不實際結帳的,老闆娘看看我便說:「你是阿榮的兒子喔,你東西先拿回去,我再找你爸結帳。」霎時會理解一件事:信用比貨幣更值錢。小故事背後有兩件事:我們還能不能信任現況的金融體制 (要不然哩) ,以及未來的政府能做甚麼。

關於貨幣未來的重量級著作

今年七月份收到了《貨幣失能:通貨膨脹擋不住?攸關全人類的金融革命即將到來!》(奇光出版),厚達四百多頁的書可說是既廣也深,作者琳.奧爾登 Lyn Alden 是知名的總體經濟分析師,這是她出版的第一本書,也底定她的江湖地位。鉅細靡遺的資料以及掌握時代金融趨勢的脈動,我相信未來的五年之內,會再次看到她的新作品誕生。

《貨幣失能》共有 30 章,為了閱讀這本書,是很值得組一個讀書會的。若說威廉‧戈茲曼《金融創造文明》是在談金融的歷史,那麼《貨幣失能》就是在談 21 世紀金融的未來。琳.奧爾登爬梳過往的金融歷史,並且大聲疾呼,未來人類不應該只依賴法定貨幣,而是應該結合虛擬幣對現有的金融體制進行改革。

虛擬貨幣時代的到來

琳.奧爾登不是第一個持平看待虛擬貨幣的經濟學家,但卻是少數提醒我們不要再用傳統方式判別貨幣,譬如耐用性、便攜性、可分割性...等等,而是隨著科技時代到來,引入虛擬貨幣作為此時代的金融工具。儘管我們必須承認,虛擬貨幣仍有許多未解的問題。順道一提,台灣的監管體系包含虛擬貨幣。如果貝殼、雅浦島石幣或碎銀都可以在不同的時代作為『貨幣』使用,那為什麼電子數據不能引入成為這個時代的貨幣?

去過中國、日本,甚至在台灣都能發現,我們出現了很多 PAY 的方式例如 LINE Pay 、街口支付、全支付、悠遊付、iPASS Money...,在合宜的環境之下,使用手機付費的頻率比硬體貨幣交易更多──根本上還是與銀行帳戶掛勾。可以相信在未來,肯定會出現由技術驅動,而不一定是有國家認可、背書的新型貨幣,但在虛擬貨幣之後會是甚麼,還能再想一想。

失控的金融體制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常想到《明日的代價》,作者傑夫‧布斯提醒我們,科技的驅動帶來通縮,未來的商品與服務越來越便宜,餐廳要找服務生必須要開更高的價格,但更高的聘僱價格來自於政府印鈔導致通膨,每個國家扛下的債務越來越巨大。為了因應通縮情境,新貨幣體系也勢在必行;在琳.奧爾登以及一群經濟學家、科技老闆的支持下,相信美國政府肯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舉措,嘗試去結合實體貨幣、虛擬貨幣的方式,成就一套新穎的金融體系。這應該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老話一句,再理想的金融體制,往往都是人因破壞了制度。

《貨幣失能》是一本既深且廣,探討金融史、金融科技的作品,如果沒有金融、經濟學的基本概念,閱讀起來不會太輕鬆,但花點時間讀下來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穫;有個說法是這樣,如果我們在銀行儲存了一百萬元,並期待十年後可以拿到 118 萬元 (1.7%年利率),但是在十年之後,卻發現這筆錢的實際運用只有 90 萬的效用,你瞬間會清楚金融體系肯定有問題,導致人心失去信任。這時候,你就會理解敲下警鐘的琳.奧爾登 Lyn Alden ,是一個很值得追下去的學者專家。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