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新聞媒體先後報導有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誇大造假、曾做過的科展是抄襲已發表的期刊論文,學習歷程檔案乃至近年來教育部持續力推的多元入學,再度成為討論的焦點,當然,焦點再度著重於靠上層階級的家長,靠財力、人脈與自身相關知識,將資質也許平庸的子女栽培成為高學歷,讓子女進入名校的階級複製現象。
教育部多年來力推的多元入學或免試入學,常被戲稱為多錢入學,最近爭議甚囂塵上的學習歷程檔案,更是被評說是在比學生所在家庭或所就讀學校的財力、人脈,這現象,讓我想起美國新聞工作者梅麗莎.寇恩(Melissa Korn)、珍妮佛.李維茲(Jennifer Levitz)合著之《買進名校:特權與財富的遊戲,美國史上最大入學詐欺案》,裡面的美國上層階級家長,也是以砸錢、找關係,作為把子女送進名校的主要手段。
不過兩邊略有不同,臺灣目前已浮上檯面的現象,就是上層階級家長透過自己的經濟資本(財力)、社會資本(人脈),甚至自己的文化資本(相關知識、技術或經驗),來幫子女準備現在所謂多元入學的書面備審資料,如備受爭議的學習歷程檔案;至於《買進名校:特權與財富的遊戲,美國史上最大入學詐欺案》所講的上層階級家長白領犯罪行為,臺灣目前也許同樣有,而尚未被踢爆。
兩造的共同點,就是如同臺灣現在一些地主向縣市政府申請農舍農民資格、農業設施容許、農業用地作農業使用證明、水土保持計畫許可或簡易水土保持申報一樣,會花錢請專門的顧問公司來幫忙製作精美的書面審查資料,當然,這也得要有一定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才辦得到。
社會中的階級複製現象,除了像【台灣老師很難「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黃益中:這兩件事存在,讓20萬學生等著失敗】報導提到的美國政治學者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所著之《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透過許多個案之個人成長歷程,探討美國當下社會流動緩慢的原因之外,該國經濟史學者葛瑞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所著之《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則從家族姓氏的追蹤檢驗來探討社會流動性。
上面兩位作者中的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另有一著作名為《社會資本》,有運用量化研究法對社會資本這個臺灣主流媒體常有報導相關議題的概念,進行實例分析,對教育學習來說,社會資本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它尚能轉換成文化資本或經濟資本),尤其對於當今教育部強調讓孩子探索自我、培養多元興趣或技能、參加各類活動、累積國際觀或全球化視野,所謂的多元入學方案來說,更是如此。
這邊再順帶說明一下,社會學教科書所講的社會流動,尚有幾種分類,第一,依家族內不同世代或相同世代分成代間流動、代內流動;第二,依相同社會階層內不同工作職位、職稱的流動,或不同社會階層間的流動分成水平流動、垂直流動;第三,垂直流動又依據是由較上層的階級往較下層的階級流動,或者由較下層往較上層流動,再分成向下流動、向上流動。
臺灣主流媒體的報導,明顯特別關注垂直流動,並就像整體的臺灣社會主流價值觀一樣,期待教育能夠促成垂直流動之中的向上流動。
就此而言,以往臺灣升高中、大學純靠聯考的年代,相較於多元入學、免試入學方案大行其道的現在來說,我認為具體點說,便是家長乃至於學校經濟資本、社會資本,還有家長本身的文化資本,對於青年學子升學機會的影響比重相對小一些,故相對公平一些,所謂的礦工之子、佃農之子較有機會向上流動(也就是臺灣主流媒體常講的翻轉階級)。
在多元/多錢入學或免試入學大行其道,並考量學習歷程檔案的年代裡,臺灣的升學考試,我認為壓力不但沒減輕,反倒變得更接近法國社會學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實踐理論之觀點所描述的競賽、鬥爭場域。
在臺灣現在的升學競爭場域裡,比的不再只是家長或學校的教育態度,或者學生本身讀書學習的天份與態度,又或者家長、學校老師面對子女、學生課業挫折之態度等慣習,還有在比家長及學校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還有家長本身的文化資本,它們甚至可能反客為主地超越慣習的影響力,上層階級的家長較能花錢、找關係將子女送進名校或人情班,或使子女參與能充實學習歷程檔案的營隊、活動、研習或科展等均是實例。
而最近引發熱議的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誇大不實、科展作品抄襲期刊論文,在我看來則是上面所提之慣習出了偏差,可能當事學生、家長、學校指導老師或教授等,在其社會關係網絡中人,或者自己過往經驗的影響下,覺得這樣做沒什麼。
於是有些家長、老師、教授甚至學生,就如同美國社會學者喬治·卡斯帕·霍曼斯(George Caspar Homans)行為主義交換理論所言,以往面對相同的刺激所做出的相同行動都獲得滿意的回報而未受到懲罰,故如今遇到相同的狀況,便如法炮製了!
儘管如此,那位在學習歷程檔案謊稱最佳辯士的高中生申請的5間學校,都因為是正式採計學習歷程檔案的管道而被刷掉,透過繁星計畫錄取但科展涉及期刊論文抄襲的高中生,卻因為其管道未正式採計學習歷程檔案而依舊錄取,而《買進名校:特權與財富的遊戲,美國史上最大入學詐欺案》書中,那些買通學校教授、教練或行政人員而作假的案例,相關涉案人要麼被判刑入獄,要麼被取消錄取資格。
也許最後仍要歸咎於,臺灣和美國等西方社會,越來越多的工作職位有要求正規文憑、學歷,尤其是一些職業聲望高、被認為屬於上層或中上層階級的;還有至少在臺灣來說,社會整體認為正規學校的文憑、學歷可當作自我行銷宣傳材料的文憑主義,加上社會工具理性化、麥當勞化、功利主義,導致學校被窄化成為文憑核發機構、職業訓練所、工作機器製造廠,卻相對忽視跟文憑取得無關的品德教育。
臺灣的教育部官員,也許是因為受到上層階級有階級複製或傳承之意圖的家長的遊說,或者這些透過聯考晉身上層或中上層階級的教育主政者,為了維繫自己及其家人親友在上層或中上層階級的利益,因而把原來社會階層垂直流動機率較高,家長或學校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影響較小的聯考,改成對自己當前所在階級較有利的多元或免試入學,以滿足自家階級複製或傳承的渴望。
涉及經濟、社會、文化資本之運用的買進名校行動,也許已在臺灣真實上演了!
- 2樓. 安歐門2025/06/18 09:49
台灣是比美國還要嚴重的資本主義國家,
富者囂張,貧者悲慘,奇怪的是貧者不抗議,
大家都愛鄉愛土,一起炒作房地產、炒作股票,或者詐騙?
部分可能的原因,會是台灣的富者能用媒體給貧者洗腦。 天蠍浪子 於 2025/06/18 20:51回覆 - 1樓. 安心2025/06/17 20:27學習歷程這一項,真的需要家庭資源的支持,對於家庭經濟較艱困的學生而言,實在是較吃虧的。而且有些也是靠家人、師長協作,才取得了亮眼的成績,然而都記錄在學生頭上,這其實也是社會上常有的欺騙手段,只是大家都懂的「惦惦吃三碗公半」而已,所以都能「暗渡陳倉」成功,錄取後也都隱忍,不敢聲張炫耀。像這種制度在華人社會根本不適合,華人社會是一個紅包文化濃重的社會,所以傳統上就法治觀念薄弱,走後門、鑽營成風,這種制度反而很不公平的。臺灣以往的聯考,家長花錢做資料或打通關節的空間比較小,還比較公平些。 天蠍浪子 於 2025/06/17 22:3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