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投書駁「鬆綁移工移民政策值得考慮」一文批老闆愛用「外勞」,排斥本勞與年輕人!以前我在工廠工作,人事叫我直接過濾掉35歲以上求職者,還有臺灣人愛用廉價外籍看護,連林萬億都用,就是不願給臺灣看護合理薪水與機會然後「嫌貴」,並且用最爛的設計搞量能嚴重不足的「長照」乃至「長照2.0」,荒謬至極。
.
林萬億 udn記者邱德祥/攝影
這些老闆為何寧可在臺灣找外勞也不願移到外國,原因不是「愛臺灣」,而是看上臺灣超級廉價的水電,只要政商勾結一下,臺灣立法與司法可以充當他們的打手,就像該投書指出,「就服站所推介的求職者有很多雖很優秀,業者擺明的就是不用,想方設法就是要引進外勞,造成年輕人謀職困難,十分可惡。筆者更發現有不少業者捏造假缺工情事,藉以申請外勞的引進」、「工廠外勞所占比例達八成以上的比比皆是,已嚴重超出法定的限制」,但臺灣司法不會主動偵察,裝瞎一流,不曉得像翁茂鍾一樣「送襯衫」的人又有幾人。
其次,很多人都說「年輕人不願去工廠、工地,給高薪也不願」,工廠、工地真的是給「高薪」嗎?
舉例來說, 財訊雙週刊台積電發「做6給7」日薪搶人 南台灣驚爆缺工潮!提到「…國內早就出現的缺工困境,更雪上加霜。影響所及,也刺激了與南科同期的工程薪資。一般模板工人,過去的日薪兩千到2千5百元,現在漲到3、4千元。技術含金量高的銲工日薪從3、4千元,漲到6千至8千元;不過,焊工依照技術程度,分為1G到6G,大型工廠設備所需的領有6G執照的銲工因為稀有,工程公司主管大膽預估,明年可能要漲到日薪1萬元。…」,若以週休二日來算,一般模板工人,「過去」實領月薪「其實」是2000*20=4萬,危險性高又不算「真正高薪」,怎麼會有大量人力投入?
其次,這裡把這些工人薪水講得這麼高,我去台南市勞工局看一下有沒有「日薪1萬元」的「好事」,結果「焊接、乙炔切割,會 識圖者佳」給的日薪是1300~2500,給日薪的這種「契約工」,勞動部就指出「實務上,部分雇主並未另行給付部分工時勞工例假或休息日工資」,說什麼多好根本是騙人,而且「日薪1萬元」的職缺根本鳳毛麟角,並非一般的情況。
又如看護,一般現在長照2.0的居家服務員有很多也不是月薪制,以個案領薪水的居服員接很多個案才差不多4萬,但A單位卻可以向政府申請兩倍以上的經費,長照2.0是這樣養單位的嗎?
我提過,由於居家服務員週休二日,以一個月20次計算,每個月政府要為幫我媽洗澡支付10,400元,一年就要付124,800元。但這些錢不是居家服務員「全拿」,政府偏要疊床架屋搞一大堆單位「分錢」,而且在層層吃大餅的情況下,居家服務員付出勞力,拿到的錢卻不多,更誇張的是,重度失能可以使用長照時數為每月90小時,就算用好用滿,每月家屬還不是要自己花654小時來不眠不休的照顧?
因此,即使喊出「在地老化」等瑰麗口號的林萬億,他也「請外勞照顧」自己父親,簡單的很,因為他根本拿不出一個月654小時來不眠不休的照顧他父親。
在主事者林萬億與藍綠政府因循苟且的情況下,量能不足的長照2.0被吹噓,實情卻演變成不斷壓榨外籍看護24小時工作的強迫勞動,不但用監視器監視,還有臺灣司法「當後盾」呢!
所以,我看到移工難尋 找看護被迫付「買工費」新聞就難以理解,當這些教授高知識份子批評「買工費被獅子大開口,讓雇主有苦難言」,你們為何不要求政府正視長照量能不足的問題?你們十年來聘用外籍看護工不下十人,「請得起外勞」的你們與林萬億若多用點心求改善臺灣「愛用廉價勞工」的心態,臺灣的長照也不會變成現在一年要25萬外籍看護「幫忙代工孝順」的地步了。
綜上,臺灣人從老闆到一般人乃至政府,就是不肯支付相對合理的薪水給「本勞」,然後「責怪」本勞好高鶩遠眼高手低不願「屈就」,這從規劃長照的林萬億自己請外籍看護,滿口要給高薪卻只拿得出一天一千多日薪而且假日不給薪的老闆可知。
所以,移工與外籍看護氾濫的成因,還不夠清楚嗎?
Blackjack 2021/4/5
自由廣場》駁「鬆綁移工移民政策值得考慮」
2021/04/05 05:30
◎ 王文標
拜讀四月四日沈迺訓投書「鬆綁移工移民政策值得考慮」,筆者發現內容所述多不切實際:
一、板橋就業服務站的就服員就曾向筆者透露,就服站所推介的求職者有很多雖很優秀,業者擺明的就是不用,想方設法就是要引進外勞,造成年輕人謀職困難,十分可惡。筆者更發現有不少業者捏造假缺工情事,藉以申請外勞的引進。筆者相信,政府如嚴格落實引進外勞的管控機制(3K5級制),全台沒有幾家企業符合引進外勞的條件。
二、人力仲介業者神通廣大,業者要幾個外勞,仲介公司都能使命必達,工廠外勞所占比例達八成以上的比比皆是,已嚴重超出法定的限制,故內情絕不單純,檢調有必要介入追查。
三、國內有位黑手出身的大企業家就曾直言:由於加工用機器人研製的精進,生產效能大幅提升,工作機會會被大量取代,工人的就業機會勢必嚴重萎縮…。之前有不肖業者及民代公開指稱,由於少子化導致產業嚴重的缺工、缺才云云,顯然只看到供需表面數字,沒看到勞資期待的落差本質,少子化云云只是推託之詞。
為了提升國力、安定社會,政府應立即終止外勞的引進,有效落實工作權的保障,廣樹友善的職場環境,並立法強制業者建立良善的管理機制,才是解決國內勞力問題的根本之道。
(作者為精密機械技職人員,新北市民)
***
移工難尋 找看護被迫付「買工費」
2021-02-19 01:02 聯合報 / 記者王慧瑛/高雄報導
考量防疫,去年十二月四日起我國暫停引進印尼移工,國內看護工、廠工人力吃緊。不少家有照護需求的雇主,為早日盼到看護工,只好付出更高「買工費」,雇主有如被移工、仲介夾殺,「疫情下的雇主困境」值得正視。
義守大學助理教授張姮燕接連遭遇祖父母中風、母親癌症、父親失智,十年來聘用外籍看護工不下十人,期間有三人不告而別。
「買工費被獅子大開口,讓雇主有苦難言」,張姮燕說,雇主請仲介代辦找移工,要給一筆俗稱「買工費」,仲介每轉一手就向雇主收一筆;隨著移工變搶手,買工費水漲船高。有朋友付到四萬元,仍無法確定移工會做多久,就算中途落跑,也不會退。
住南投、現年六十歲陳姓男子和妻子都是小兒痲痺患者,以輪椅代步,七年前開始聘雇外籍移工協助生活起居。去年三月進入他家的第四名印尼籍移工「舒西」,服務不到半年突然告訴他,希望轉換到台中的工廠工作,期待多賺一點錢。拗不過「舒西」堅持,終止契約關係。
陳姓男子說,去年三月間他聘用「舒西」是從國內承接,付給仲介兩萬元,但大約從五月起,移工人力愈來愈吃緊,仲介會直接跟雇主說,「這名工人是花錢向別人調來的」,變相收取買工費,雇主也只能接受。
開業十五年的王姓仲介業者說,早期買工費被稱為牛頭費、選工費,是國內仲介付給國外仲介幫忙找工人費用,不給買工費就不給工人,形成市場特殊生態。買工費僅限於印尼移工,越南、菲律賓沒有買工費傳統。
後來這筆錢漸漸轉嫁給台灣雇主,且不只在新引進的印尼移工,在國內承接時,也有不少仲介會跟雇主收買工費,近期行情約三萬。
台灣國際勞工暨雇主和諧促進協會理事長賴昱菘說,照理說,國內承接應該不會產生「買工費」,但因移工搶手,致雇主被收仲介費又被收買工費,但仲介不敢開買工費收據,只會開給雇主辦件費收據。
勞動部為遏止買工費亂象,近年推出專案訪查,今年會持續訪查。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