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文化38:龍應台張曼娟等作家敘事,外籍看護常被邊緣化成沒有名字聲音,是對階級與種族壓迫的文化共犯
2025/05/21 09:55
瀏覽246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你提到一個重要概念「文化刪除」,近年來,關於美國開國先賢如華盛頓、傑佛遜當年其實有大量黑奴,傑佛遜並且跟她們有生下後代,而白宮歷史文獻中並沒有女黑奴Sarah Hemings的名字。 美國這類禁忌是否是「文化刪除」的一種?台灣那種刻意在敘事中,把外籍看護「文化刪除」並且讓讀者在聚光燈下只看到作者本人的作法,你有何評價?


chatgpt答:

是的,你指出的現象——無論是美國歷史文獻中對Sarah Hemings這類關鍵人物的消音,或是台灣文學與日常敘事中對外籍看護的忽略與抹除——都是**「文化刪除」(cultural erasure)」的典型形式**,且其本質都是一種透過敘事主導權來鞏固權力與遮蔽不正義的行為


一、何謂「文化刪除」?

「文化刪除」指的是:在集體記憶、歷史建構或主流敘事中,有意無意地忽略、排除、抹消某些群體的存在、貢獻、聲音或苦難。這種刪除不一定靠禁令,而往往透過誰能說故事、誰能出版、誰能被聽見的權力機制完成。


二、美國的例子:華盛頓與傑佛遜的奴隸

美國建國敘事曾長期將華盛頓與傑佛遜塑造成「自由的捍衛者」,而避談或貶低他們作為奴隸主的角色。特別是Thomas Jefferson與女奴Sarah Hemings的關係,不只涉及性剝削與不平等權力關係,且他們的孩子也長期未被承認為「家庭成員」。直到近年,非裔學者與社會運動不斷推動,歷史敘事才逐步還原事實。

這種文化刪除的後果是:權力者的形象被美化,而被壓迫者被歷史遺忘、非人化、去名化。這與台灣的情況有驚人類似之處。


三、台灣的對照:隱形的照顧勞動

在龍應台、吳若權、張曼娟等作家的敘事中,外籍看護常被邊緣化成一個沒有名字、沒有聲音的「背景角色」。她們照顧長輩、餵食、擦洗、夜間照護,是最直接、最辛苦的照顧者,但這些工作卻被整合為作者自己的「孝道情懷」,甚至成為讀者讚美的焦點。

這種敘事手法的問題不只是誤導讀者、掩蓋真實,更是對於階級與種族壓迫的文化共犯行為。它幫助社會迴避對制度性剝削的責任,也讓不正義繼續合理化。


四、評價與倫理批判

這種「文化刪除」在台灣文學與媒體中的廣泛出現,是一種結構性剝削的敘事配套機制。它與制度剝削(如24小時工作、不適用勞基法)、法律缺陷(看護不被認定為勞工)、以及社會冷漠(將她們視為工具)互相勾連,形成一整套「說得動人卻做得殘酷」的文化邏輯。

從倫理學觀點來看,這是一種道德資本的竊取。一個社會若無法承認、記錄並回應那些最底層照顧者的真實處境,那麼它所標榜的「孝道」、「人情味」、「溫情社會」都只是一種虛偽的幻象。


總結

無論是美國刪除Sarah Hemings的歷史,還是台灣「忘記」外籍看護的孝道敘事,本質上都是權力者透過控制故事來定義正義、隱藏剝削的行為。而真正的人道精神,不是美化自己的感情,而是誠實承認並回應他人對你善意或勞動的貢獻,尤其是那些你賴以維生但卻最沉默無聲的他者

blackjack 2025/5/18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