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去馬來西亞,始於追尋鄭和到過馬六甲的足跡。二訪馬來西亞走進檳城,是為朝聖孫中山的南洋第一基地。
孫中山於1905-1911年間「九次革命,五過檳城」,你可知他為何把同盟會東南亞總部設在檳城?又為何在檳城親手創辦「閱書報社」和《光華日報》,在檳城策畫黃花崗起義?
尤其是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已經是孫中山第9次革命失敗,孫中山在海外募資遭到極度困難,他避難到檳城,然後召開同盟會緊急會議。
孫中山在這場會議中說:「國外同志捐錢,國內同志捐命,大家並肩作戰救國,這是破釜沉舟之役!」
據說在場華僑聽了無不動容,當場就募集到第十次革命的捐款,並在會議中策劃了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
緊接著在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成功,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 中華民國!也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那麼,檳城是個怎樣的地方呢?
檳城是馬來西亞的聯邦州之一,分成威省和檳島兩部分,中間隔著一條海峽分開。我們口中常說的檳城,主要指的是檳島,又稱「檳榔嶼」。(下圖)
▼孫中山在檳島喬治市走過的足跡,最重要的是指揮基地
「檳榔嶼」是華人的稱呼,早期這座小島上有許多檳榔樹而得名(上圖),衛星圖可看出一片綠意,所以檳島也有綠島的暱稱。如今馬國人也隨著華人改稱小島為Pulau Pinang。
華人早在漢代就有移民馬來西亞的記錄,檳島華人主要是清朝過去的廣東福建人,到了19世紀,整個檳城的市場經濟就成為華商五大宗族組成的集團網絡在運作。可以說—檳島是由華人營造的貿易港都。
為什麼簡要介紹這些?
孫中山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在很大的程度上,馬來華僑的向心力凝聚,檳城華僑贊助熱烈,都說明孫中山與馬來西亞檳城的淵源。
所以,我去檳城看什麼?第一目標當然就是「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這裡是孫中山在東南亞督軍施令推動革命的總部。
「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喬治市打铜仔街120号 ,這棟19世紀初期的百年歷史建築,前身是閩南商賈的店面「裕榮莊」(下圖),經過幾度轉手,現在的業主是邱思妮。
▲「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位於喬治市核心區▼一排都是歷史建築(下左二)
▼「裕榮莊」幾度易手,現在的業主將其修復為「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
這位維護古蹟的地方文史專家邱思妮值得介紹一下,感謝她與家人買下這棟本要出售的產業,並積極修復這棟富有歷史意義的危樓,否則不曉得今天孫中山在檳城的實際革命基地,是否還能看得到?
「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的官網,中文介紹是繁體字,旁邊是中華民國國旗。在我看來,這是對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尊重,而非只知道市儈逢迎政商風向。
「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目前只開放底樓範圍讓人參觀,保留著原來風貌的瘦長屋身裡,除了擺設有鑲螺酸枝木傢俱及雕花槅扇的大廳,往裡面走可見天井小花園和傳統的娘惹廚房。
所謂"娘惹"是稱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華人女性,華人男性稱"峇峇"。
▲屋中天井 ▼屋後傳統廚房
館內陳列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介紹,其中一幅脫身路線圖(下圖),說明了為什麼同盟會選擇在此作為東南亞總部,並以註冊華商經營的檳城閱書報社,作為掩護革命的運行中樞?
原來既長又窄的店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脫身通道,一旦遭到突擊檢查,革命黨人可輕易從屋後逃往回教徒密集聚居的城中村。毗鄰街道上還有打石街的清真寺和回教居所。
同盟會南洋總會會長吳世榮的私宅也在打石街25號,便於協助脫身藏匿。
▲孫中山基地所在的一側,通向印度人社區的清真寺Kapitan Keling Mosqu▼
▲孫中山基地的另一側,通向阿拉伯人社區的清真寺Lebuh Aceh Mosque▼
看到相關陳列展示,觸景生情想到孫中山在此疾呼(史料記為「庇能會議」譯自Pinang),然後有了廣州黃花崗起義,埋下了武昌起義的種子,真是激勵。
相信包括孫中山在內,無人能料到革命究竟要起義幾次才能成功?一般人失敗了兩三次,大概就會放棄了。畢竟是要砍頭的事。
由此可見,推翻腐敗政權的勢在必行,先烈們前仆後繼的決心有多堅強。
我也蠻佩服始終支持孫中山的僑胞,譬如當時檳島最年輕的富商吳世榮。
吳世榮是第二代華僑,他與孫中山結識後,追隨革命成為同盟會檳城分會長。他不僅傾盡財力支持多次起義活動,還協助孫中山籌組中華實業銀行,以認股方式為革命集資。可說是為革命義無反顧地散盡家產。
▲孫中山召開會議為黃花崗起義籌資▼參加庇能會議的同盟會檳城幹部
▼檳城同盟會主席吳世榮(左下)、副主席黃金慶(右下)
▼廣州黃花崗之役海外華僑捐款總額和名單
黃金慶也是孫中山在檳城的重要夥伴,孫中山在檳城的食宿由他負擔。他除了是同盟會檳城分會副會長,也是孫中山創辦閲書報社與光華日報的發起人。
黃金慶是僑界名士,中華總商會發起人。革命成功後,他在新加坡過世,葬回檳城有百人扶棺送行,可見受人景仰。
孫中山第一次在檳城舉行演講的小蘭亭俱樂部,也是他結識吳世榮和黃金慶的地方,今天改建成了「檳城孫中山紀念館」,館前廣場中央的三座雕像便是孫中山、吳世榮、黃金慶,以奮勇之姿矗立在一起。
▲檳城孫中山紀念館是孫在檳城首次發表演講之處,也是閱書報社基地▼
▼孫中山紀念館的前方廣場上有孫中山、吳世榮、黃金慶的雕像
走進「檳城孫中山紀念館」,映入眼簾的大廳正中後方,就是一尊孫中山坐姿銅像,由同盟會會員捐獻,其後方牆壁上則掛有由孫中山揮毫書寫的「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書法撰聯。
館內除了陳列與孫中山相關的文史遺物和事蹟介紹,並有馬國華人移民參與辛亥革命和對日抗戰的紀錄。我才知道光是黃花崗72烈士中,有30人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僑胞,其中4人來自檳城。
此外,馬來西亞還為起義失敗後撤退的革命黨人提供避難地。
1907年潮州黃岡起義和惠州七女湖起義失敗後,逃亡的革命黨人輾轉來到馬來西亞各地的農場和橡膠園;1908年鎮南關和河口起義失敗後,600多名起義者分兩批來到新加坡,隨後又轉往檳城、吉隆坡等地的工廠、礦場工作。
又在館內見到曾是同盟會喉舌的《光華日報》,原附設於閲書報社,是至今全世界僅存的歷史最悠久的民營華文報。
閲書報社的輝煌歷史,在完成階段性任務之後,逐漸從舞台退下來,而《光華日報》不但與馬來西亞和檳城同步發展,更見證了中國和亞洲的發展,至今仍在海外扮演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曾是同盟會喉舌,至今是歷史最悠久的民營華文報▼光華日報報社
參觀完畢之後,翻閱了一下來訪貴賓留名簿,赫然發現有馬英九、洪秀柱的留言,想起在「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還意外見到朱立倫,他們都不愧曾經是孫中山創立的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現在則是二度擔任國民黨黨主席。
2021年的雙十節是中華民國創立110年國慶,北京在9日提前舉行辛亥革命110週年紀念活動。但不管中共如何推崇孫中山,中華民國和國民黨的正統繼承名位,都是無法被竄改抹滅的客觀歷史真章。
而馬來西亞檳城的「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和「檳城孫中山紀念館」,更彰顯了海外僑胞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認知事實。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8樓. 長沙遺老2021/10/16 22:49
去檳城一定要與當地人講福建話才夠味很有親切感
- 7樓. blackjack2021/10/16 20:05
現在東南亞華僑對他們的「祖國」,心態轉向的不少,當年東南亞各國以反共為名對華人清洗的「排華」,就死了不少華人,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袖手旁觀的,我是殺人魔The Act of Killing講了印尼當時排華殺人的恐怖,有50萬人慘死,30萬人是華人。
曾幾何時,那時逃出來的華人與還留在當地奮鬥的華人,現在卻相信不會再發生這件事,因為「中國」強了,這個中國指的不是孫文創建的「這個國家」,這是我看到來台發展岑永康談馬來西亞言論的感想。
排華運動在全球都有,東南亞有最多的華人移民,自然排華情況最烈。
而當華人在海外遭受欺凌時,他們能夠投靠的"祖國"是誰?
咱們別的不說,就說2018年日本關西因颱風淹水,造成30多位台灣旅客受困機場,傳出有台灣人向中共大使館求救,也造成一位台灣外交官自殺事件。
你知道自助旅人出國時,為防意外發生的交涉處理,除了有台灣代表處在該旅遊地的緊急聯絡資訊,也會另備中共大使館的聯絡資訊嗎?因為中共的邦交國多,外館專業人力也多,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說來心酸。
同樣的,今天海外華僑轉向"祖國",主要因素就是有力靠山。而當年華僑參與推翻滿清革命,也是希望創立不受外國欺侮的強大祖國。如今此祖國非彼祖國,按照人之常情會選擇哪個?
事實上,近代南洋多次發生排華,華人紛紛避回大陸(也有少數回台),可見危難之際還是需要託庇之處。
至於以後會不會再發生排華,我現在就能預言「會!」
BJ周 於 2021/10/16 23:00回覆 - 6樓. 花鼠妹2021/10/16 14:15
反覆閱讀這篇文二次,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對照島內塔綠班們踐踏中華民國的種種作為形成強烈對比!
依稀記得那個李賊曾說過“吃果子,拜樹頭”,後來勒?
- 5樓. 我是google迷2021/10/15 16:49我好喜歡這裡哦,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要不是為了追畫,我倒是想把檳城孫先生的足跡走一遍,只可惜我只走了2個地方。
我倒是循著孫中山的足跡走了一遍
多是他去拜會僑界領袖或發表演說的地方
也有些已經改頭換面不存在了
日後看情形再寫來分享
你追畫也要跑很多地方
我則是為看歷史古蹟反倒沿途看了不少壁畫
也算意外的收穫
BJ周 於 2021/10/16 22:00回覆 - 4樓. the flying kite2021/10/15 10:01國慶日後的第五天,再次咀嚼dear B J 的好文;腦海裏蘇XX酷吏的嘴臉、蔡皇國慶日的講話,實在對斯土斯民憂思難免。
兩岸走到現在,對岸努力在復興中華文化、發揚國威,這邊塔綠班則努力認賊作父(大概他們很多是日人之後)、抱外國人大腿。小老百姓們若不知所警惕,被賣了都不知不覺.多讀歷史就會發現
一個國家的國運其實掌握在人民手中
人民任由他們的領導者牽著鼻子走錯路
就會步入黑暗的沉淵
特別是經由民主選出來的領導者
一旦成為共業便要自己承擔了
BJ周 於 2021/10/16 21:52回覆 - 3樓. 玉米蘋果2021/10/14 18:22
雖然不易,然,終究使命必達!
令人 肅然起敬 的一篇。
其實我個人對孫中山有些微詞
在從前寫的《從澳門國父紀念館,到上海宋慶齡故居》中說過
但不能否認革命起義要有孫中山的毅力精神
尤其是他能鼓動海外華僑共襄盛舉
那種凝聚力量的口才絕非只會罵人「不要臉」可與之相比
BJ周 於 2021/10/16 21:44回覆 - 2樓. BJ周2021/10/12 23:45
很欣賞張大春說的這段話
轉貼在此以誌同感:
「江山殘破,人情澆薄,然而我們畢竟在民國裡走到了第一百一十程,彼此慶賀恭喜一下吧!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 1樓. 老頑童上山2021/10/12 22:21唉!孫文現在被綠畜改為文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