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樂淨土與遊諸佛國(象山慶25.9.21)
問1.《無量壽經》卷下,往生極樂之後的果報,其中「遊諸佛國,聞法供養」,是讓一生補處的菩薩,好再更好?往生之後已同佛所受,再做以上的事情,用意是甚麼?是如同「釋迦牟尼佛為眼盲的比丘穿針」?
《無量壽經》第22願:
1.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2.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1]
《莊嚴經》願成就文:
彼佛剎中,所有現在,及未來生,一切菩薩,一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以宿願故,入生死界,作師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隨意,而作佛事。
《讚彌陀偈》言:
咸當一生補佛處,除其本願大弘誓,普欲度脫諸眾生。
慶答:這是「因中說果(果覺因心)」,決定性的許諾、保證,令生信心;這段22願的經文,往生極樂的菩薩,依其個別的本願,略分兩層
1.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阿彌陀經》亦云: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一般狀況,往生西方的菩薩,多善根、多福德,根基深厚, 無一切「三界有漏」的煩惱,得以親近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獲殊勝的教導與加持,即得「八地/不退轉」,若願取「佛位」以攝化眾生,即乘佛願力為增上緣,速成「等覺/補處」,必至「滅度」,內德圓滿,無有不足。世親《往生論》: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 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鸞祖《論註》:
「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以上七地以還諸菩薩也。……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
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七地大寂滅);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
一般「常倫」之修行,「十地」是三阿僧祇劫滿, 入等覺位(金剛心),是菩薩修行最高階,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成佛),僅差一步,稱為「一生補處」、金剛心、有上士、無垢地。如56億7千萬年後,人間轉為樂土,彌勒菩薩在此降生、修行,最終成佛,龍華三會,為眾生說法,延續釋迦牟尼佛在娑婆教化的使命。[2]《四教儀》:「若望法雲(第十地),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瓔珞經》:「住頂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坐佛道場,超度三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入大寂定。」
得不退(八地)位之菩薩,必嚮往等覺位(候補成佛),以最後身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命處),福德滿足,住兜率天,觀察時節因緣,而於娑婆示現八相,究竟成佛,入如來地,成就四種涅槃,四智圓明、十號具足,為無上正等正覺。慧遠(334~416)《地持論義記》卷五:「釋迦過去先三僧祗修習諸度,次於百劫修相好業,然後成佛。」智者(538~597)《法華經玄義》卷四:「示同習六度三阿僧祇,百劫種相好,柔伏煩惱,六度菩薩小善之行。」《楞嚴經》:「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妙法聖念處經》:
輪轉因煩惱,了達證真空,解脫煩惱離,真實理非無。最上妙覺位,二障悉皆亡,湛然恆不動,利樂諸有情。
然而,往生(安樂)淨土之菩薩,面見阿彌陀佛,(無七地沉空之難),畢竟與上地(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同等法身;且不須經歷「十階」之修行轉進,直入「一生補處」,這是「佛法」(彌陀本願力)最不思議之住持。此「即、速(超出)、必」,乃與「常倫諸地」相比,而方便言之;極樂「無為涅槃」界,乃是無量壽、無分別、不思議,故無「時空、數字、階位」之相對,而可算數(十地)、可較量(遲速)。故「究竟必至」「畢竟同得」,是今時即至(得),或未來當至(得),可說是「過現未來無差別,往生淨土皆一時(必至)」[3]。
這是往生之後自然之所牽的常態,但也有例外,如下之「但書」:
2.除其本願,自在所化:
或有菩薩「因位」發願,不欲直登補處位,而願往他方世界,廣度群生,於是任意示現地前地上之種種階位,任運大悲,隨類各應,「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視眾生如己,而同體無礙;一切上求下化之行,不求積累自我之功德,但為增進利他之方便;這是大菩薩及淨土往生者的常態,以此積植無量無邊的福德與方便。
證入菩薩正性離生,獲得菩薩殊勝神通,乘此神通,遊諸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諸佛世尊,成熟有情,嚴淨佛土,發勝思願,受種種身。(大般若經第二會第430 卷)
菩薩摩訶薩得六神通,不生欲界、不生色界、不生無色界,遊諸佛土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世尊,修菩薩行乃至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大般若經卷481)
游諸佛土,聞法受持,具足修行一切功德,由是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阿彌陀經)
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彼有情類,晝夜六時,常持供養無量壽佛;每晨朝時,持此天華,於一食頃,飛至他方無量世界,供養百千俱胝諸佛,於諸佛所,各以百千俱胝樹花,持散供養,還至本處,遊天住等;(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四十八願之23(供養諸佛)、24(供具如意)、25(說法如佛)、26(那羅延身)諸願,是由此延伸。為了眾生之利樂而發四弘誓願,難捨能捨,難行能行,堅固如鎧,不可破壞或退屈。《大經》:「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鸞祖《論註》:
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不動而至,一念遍至),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供佛自在)。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遍示三寶)。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
就這樣自在的「遊諸佛國」,供養諸佛,遍聞大法,積集六度福慧,度脫十方眾生;而雖修大行、度有情,乃是「空.無相.無願(作)」之妙行,成就各種利他方便,有效的引導、協助其他眾生,同生極樂。
彌陀大悲願力所住持「往生者」之殊勝功德,乃法爾自然的成就,不易理解,但可信受,如鸞祖《論註》:
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制無生於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上述之論,乃祖師依經證所推,我輩凡夫,仍在娑婆,無明所覆,難解難證,唯可信受佛經與祖論所言,念佛往生之後即可證知,此乃「信為能入」之利益,若於初學即以疑(根本煩惱)為主,又無上地之「智力與證量」以求證,師心自是、固執己見而不念佛,可能因此失其大利也。對普羅大眾而言,往生離苦在這一世的結局最重要,至於往生之後,即得當得不退補處……,他們不太能懂,其實也不很在乎,那是下一輩子的事[4]。念佛的重點,以滅「粗重」罪,不礙「往生」為先;其餘之「殘殃」習氣[5],到了淨土蓮化生之後,如蓬生蔴中,不扶自直,乃得完全淨化。淨土之八地(不退)-等覺(補處),乃佛力住持,任運自然之果。
問2.如何正確理解《小經,大經,觀經》,《往生論》的3嚴29種莊嚴,對淨土「依報」的「大篇幅」描述?並生起很大的愛樂?
慶答:仔細研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往生論》之教義,了解淨土的莊嚴,乃彌陀願力之所成,是眾生解脫之強緣;而經論中對淨土「依報」的大篇幅描述,乃隨順欲界眾生之五欲與習氣,如《無量壽經》云:「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世間第六天的自然之物,與極樂世界,表面相似實不同,「全非比較」,差很遠!六欲天,所行乃雜毒之善,所受乃虛假之樂,依業報而享樂,有為、必壞、造作、空虛,乃欲界最高極致之樂,能誘引異生凡夫,故方便取為淨土之喻。《佛地經論》:
如來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非是有漏、亦非無漏,非善、非惡,亦非 無記,非蘊界等法門所攝。但隨所宜,種種異說。
1. 一般凡夫若貪著欲樂,可以淨土之樂與娑婆之苦相對照,較有「經驗」的親切感,而生起厭穢欣淨之心。《彌陀疏鈔》列「八苦」、「十苦」,兩土苦樂相對:
【疏】苦樂相對,正以彼此二土,較量勝劣,令生忻厭。【鈔】相對者,以此極苦 對彼極樂,一勝一劣。天壤較然,忻厭自生,取捨自定。……慈雲懺主開此土/彼土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如《安國鈔》開為24樂;《羣疑論》廣為30益,皆舉樂明苦,舉益明損。
或多吟詠祖師大德「二土對較」之詩偈,如梵琦楚石<懷淨土詩>:
釋迦設教在娑婆,無奈眾生濁惡何?欲向涅槃開秘藏,須從淨土指彌陀。
娑婆苦海泛慈舟,此岸能超彼岸不?直指迷源須念佛,橫波徑度免隨流。千生萬劫長安泰,五趣三途盡罷休;縱使身沾下下品,也)勝豪貴王閻浮!
念佛人雖念念稱名(滅罪)淨業障,當下領彌陀之清淨功德;而久劫之五欲習氣仍在,故淨土經中多為此示現「飲食、沐浴」之事[6];然而,極樂無為涅槃界,實乃以禪悅、法樂為食。
2.於念佛中瀏覽淨土經論中之「依報」描述,不思不議而熏習自心,淨化第八識之種子,彌陀名號及莊嚴淨土之功德,「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或於此由久習成性(作用)而漸生愛樂。
3.若已入「稱名」相續之決定位,命終必生淨土--這是重點之重。至於前提是由厭離此身之煩惱及世間之苦迫(機),或由信受彌陀之悲願及淨土之利物(法),……隨個人所好不同,只要能促成「上盡一形」的念佛不輟,直致命終,淨土相現、彌陀來迎,就可以了。跳過「厭欣」心(不在乎對淨土是否有愛樂),直接以(機/法)二種深信來念佛,乃至不顧「三心、四修,穢土、淨土」,總由「信受彌陀救度」而接引往生。法然上人<念佛決定往生文>:
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唯不顧善惡,知「稱念,必生」,而從今 以後,畢命為期,一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
4.或有理智較高,空慧粗具者,不於「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措意,而嚮往「涅槃寂靜」者(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則不須更於「(極樂)境界之描述」起愛樂,而趨向於無相無生之法忍(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別有「法樂」樂(智慧所生)。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是遠離「我心(智慧)、無安眾生心(慈悲)、自供養心(方便)」,清淨增進為「妙樂勝真心」。如前引鸞祖《論註》:「龍樹、世親」二菩薩,願生淨土見彌陀,得與上地菩薩(文殊、普賢)同等法身也。
/前-有相:娑婆凡夫—以欲染心,土穢心濁→欲貪為道(機-造惡)
往生(異方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無為自然而不勉強、不扭曲)
\後-無相:極樂聖眾—以境洗心,土淨心清→涅槃為性(法-救度)
[1] 往生,即時至?
[2] 另有一說,如《往生論注》:「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
[3] 象山慶<有量無量無差別,往生西方皆無量>。又, 極樂是報土,彌陀與聖眾,皆無量壽,故此國之補處菩薩,或多往他方世界成佛。
[4] 淨土三流雖經諸宗融合(要門)及獨立純化(弘願)的演變,都是在(法師與居士)上層的論述;然,從善導師以來,有一股民間活動的潛流, 只管「一心稱名」「感應往生」的現實,而不知「禪.教.律」及「融合.雙修.一致」……之理論。這持續的民間信仰與實踐,才是淨土教的主流。善導-少康系之為主流,在祖師是約時被機(智慧與方便)的抉擇,在信眾乃適性隨情(自覺與無奈)的奉行,其信仰與人格是「機法二信、本願稱名」,這類(中下根機)的念佛人佔多數,也是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度盡(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所樂見的。大多數以生命、信仰,在實踐上為「念佛往生」作證的「一字不識但稱名」的愚夫愚婦,或「繁華落盡歸淨土」的隱名隱士。淨土教理史上, 唯心或西方的爭議,似乎沸揚了數百年,而實際上「民眾化」的(善導)少康系,始終是主流,人們虔誠的「口稱佛名,願生極樂」,而不理睬上層的理論爭議。清末民初,三系歸一,保持了「無禪無教/律」「但稱名」,突出了散心稱名、他力救度的民俗特色。時至今日,「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同為信願念佛,同生極樂淨土的同見同行,中國淨土宗才能繼往開來,永續傳揚。
[5] 殘殃之說,如《佛說興起行經》:「乃爾時殘殃,今故被誹謗。」《蓮宗寶鑑》卷九:「瑞蓮初綻,為遣殘殃。新學化生,行成不退。」善導著作中也有提及,《法事讚》:「弟子眾等,今聞地獄,心驚毛豎,怖懼無量;恐畏殘殃不盡,復還流浪。」《觀念法門》「准依佛教,精勤苦行,日夜六時禮念、行道、觀想、轉誦,齋戒一心,厭患生死,畏三塗苦,畢此一形,誓生淨土,彌陀佛國者;又恐殘殃不盡,現與十惡相應,覺有斯障者,云何除滅?」《般舟讚》:「下品下生凡夫等,十惡五逆皆能造,如此愚人多造罪,經歷地獄無窮劫,臨終忽遇善知識,為說妙法令安穩……正念專稱無量壽,聲聲連注滿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病者身心覺醒悟,眼前即有金華現,金華光明照行者,身心歡喜上華臺,乘華一念至佛國,直入大會佛前池,殘殃未盡華中合,十二劫後始華開。」或云,無始以來,多有惡業,雖如法行(觀、念) ,猶有十惡之宿罪(殘殃)未盡,返熏自心而惡行不絕;而平生之時,心性粗劣,對痛苦無迫切的感受,難有懺悔心,只須「稱名」,即可現生滅多劫罪,而不障礙其往生;生彼淨土之後,佛本功德力之全面加持,能令一切罪業殘殃,畢竟清淨。因為這是隨順彌陀本願,除了「念念稱名常懺悔」之外,也可說是「不懺之懺」的無相懺悔。《徹悟禪師語錄》云:「餘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須懺業, 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
[6] 菩薩(未成佛之前)上求(諸法)下化(眾機),受限於各自的煩惱習氣,不能一時圓成,須於往生之後,佛力住持、淨熏,乃得徹底清淨。熏習,吾人之身、語、意三業之勢力,熏附殘留於心識之作用。四熏習:無明、妄心、妄境界,淨法;前三為染熏,成流轉門之生滅起妄。後一為淨熏,成還滅門之反迷還淨。染法以自性差別而三分類;淨法以體用不二唯一種。淨法熏習,真如之體、相、用皆淨。凡夫及二乘於「分別事識」中厭生死之苦,發趣無上道。一切菩薩於「五意」中發心修行,速求趣向菩提。真如本具無漏之法,有不思議業用,且為智境界之性,常(內)熏習眾生心,令厭生死,欣涅槃,信本具真如性,而發菩提心修行。或由諸佛菩薩外緣之熏。染熏無始有終,成佛乃斷;真如熏無始無終而常無止之不思議用熏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