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厭世-自殺 ,厭離-往生
2025/09/26 11:49
瀏覽9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厭世-自殺 ,厭離-往生(象山慶25.9.26)

問: 這些是假設性問題若對一群輕人弘法,講題是「如何提昇願生心,但避免輕人起厭世心?厭世厭離如何正確理解?不讓輕人產生「我好想現在往生而去自殺!厭世 vs 往生,(厭離娑婆), 自殺可往生極樂嗎?

慶答:假設性問題仍須實地去觀察、訪談、了解(調查/研究),才不流於空想,偏離現實。當代所謂輕人是設定在18~30,或更小、更大? 輕人對未來有憧憬或茫然,然而對死亡不迫切,只可從生命處境對比。

「如何提升願生心」強調正向生命價值積極人生態度, 輕人看到人生中值得追求珍惜事物,如親情、友情、藝術、自然等分享生命中美好經驗、成長可能—經由學習努力,克服各種的困難並實現個人的成長,讓他們相信人有能力改變現狀。結合「厭離無常觀,而非極端「厭世消極觀導向建設性而非破壞思考:面對問題,尋找解決,而不沉溺於負面情緒,培養挑戰的樂趣與能力。他們理解世間苦難,是修行契機,對生命有更成熟期待及命終「生西」嚮往。往生淨土是為了在更好環境中成長、並服務他人。

厭世: 主觀心理感受,源於個人痛苦、挫折、不公,或對世俗失望。帶有強烈負面情緒,認為世界是醜陋、黑暗、毫無價值,因而消極、逃避、絕望。

厭離:對世間無常(苦空)清醒認知,及輪迴(生死)深刻體會。是一種理性、智慧洞察,而非情緒化排斥是「願生」動力,激發解脫渴望--對痛苦、煩惱娑婆感到厭倦、脫離促進「願生」決心,尋求更安穩、清靜環境。棄此穢土,生彼淨土。

厭世是起點--對現實負面感受,厭煩、不滿、逃避。厭離是轉進--對娑婆強烈出走。往生是更新 (轉業報,換跑道) 個人的目標與方向,可經由修行(念佛)來實現其離苦得樂(厭穢欣淨)的願望。「厭世」是一種情緒,「厭離」是一種覺悟,「往生」是正向的行動結果。 

輕人弘法,應避免任何負面(厭世)詞語或觀念;而善巧引入「厭離」智慧,讓他們認識生命無常,導向「願生」的欣慕,以的對比讓她們了解娑婆是共業的果報,不能逃避,也難以變好,但可忍受以消業障(堪忍)極樂是彌陀的恩賜,可以信靠,且易於往生,應發願去得新生(逍遙)。

 

自殺身亡的人,為他開示並勸他念佛,能往生淨土嗎?

有可能,但困難。一般人誤以為自殺可一了百了(斷滅見),解除困苦;因此,遇到婚姻、生計、家境、感情、債務、久病不愈等問題,以自殺為了斷,並將責任轉嫁別人。自殺之前,內心充滿了沮喪、悲觀、挫折、絕望。要讓他從絕地復生,須在觀念大轉變,否則錯誤的知見,可能付諸行動,為個人家、親友、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但自殺者臨死的意識轉清楚,過去現在景象,分明現前,過程的痛苦,可清晰感受[1]。若能善巧的為他開示,安慰、勸勉,讓亡者情緒淨化,心思懺悔;進而勸他念佛並為他助念,令住正念,求生淨土,仰蒙阿彌陀佛救度。就是說,自殺者,若一念回心,忏悔之錯,而轉向念佛」,可離苦得樂,免除世間的遺憾,蒙受彌陀接引。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有友聶姓,往西山深處上墓返。……望見破廟在山腹,急奔入。時已曛黑,聞牆隅    人語曰:「……身實縊鬼,在此待替。」……「上帝好生,不欲人自戕其命。如忠臣盡節,烈女完貞,是雖橫夭,與正命無異,不必待替;其情迫勢窮,更無求生之路者,閔其事非得已,亦付輪轉,仍核計生平,依善惡受報,亦不必待替。倘有一線可生,或小忿不忍,或藉以累人,逞其戾氣,率爾投繯,則大拂天地生物之心,故必使待替以示罰。所以幽囚沉滯,動至百年也。」……「凡人就縊,為節義死者,魂自頂上升,其死速;為忿嫉死者,魂自心下降,其死遲。未絕之頃,百脈倒湧,肌膚皆寸寸欲裂,痛如臠割,胸膈腸胃中,如烈焰燔燒,不可忍受。如是十許刻,形神乃離。」.......惟一意念佛,冀懺悔耳。..意其一念之善,已解脫鬼趣矣。

佛法一般不認可自殺--若不念佛而自殺,或墮三途,難解脫。自殺身亡者,若有善知識為他開導而知過,懺悔、念佛,亦可往生極樂,這是佛力(彌陀本願)知不可思議也。

附註

    日本率先喊出「無齡」新觀念,醫療、理財到生涯選擇,不再受限齡。如何逆轉中危機、活出無齡人生?齡層想法、喜好、價值觀差異在縮小,齡劃分客群想法須改變。健康老化是主因之一,成家立業等傳統價值觀也改變,在飲食、財務、人際關係等70個項目,有跨世代共同渴望趨勢。關渡醫院陳亮恭《2025無齡世代2015預言「新品種」出現,不再用齡定義「老人」,而是以健康、生活功能、照護需求來區分。

    陳亮恭2025無齡世代:迎接你我超高齡社會》,天下生活2015)2025台灣社會人口結構,2位老人,只有1名幼兒,每3個小孩要扶養1個老人, 4成沒有兒女,5成沒有孫子,7成人住在6大都……。迎接這樣超高齡且多聚集在大都會人口結構,你可曾想像自己生活樣貌?你可選擇世代融合,也可視他們為養不起未來。
  4大問題要面對年金破產,你拿不回退休金?孤獨死來襲,可能就在社區--老人村、荒廢村,健保難以維持高齡醫療品質

  4大機會要抓緊:生命歷程新編排,老而不退,繼續為社會貢獻到幾歲?「高年級新鮮人」重返職場,企業要有資深、有能力老員工,協助新同事戰鬥,長照回到社區,最新模式解決「缺錢、缺人」問題,「銀髮」產業創新機,「無齡」社會新動能,食衣住行更友善!

現代人的年齡層區隔來越細,嬰兒潮、X、Y、α世代( ?級)定義(消費)好,可以從某些網路社群去瀏覽他們資訊流通及對話主題。消齡化時代來臨!60阿嬤也追BTS、騎Ubike雖然廣告業仍以18~35齡層作為主要目標,但愈來愈多品牌開始熟齡網紅接觸,以期能建立起利潤豐厚合作關係。97% Z 世代(1990年代後期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者,相近於台灣人所說八、九年級生);每天都使用社群平台,而有62% X 世代(1960 年代中到 1970 年代中期出生者,相近於相近於台灣人所說五、六年級生)仍然使用報紙等傳統媒體來接收訊息。想要吸引對網路黏著度高、消費潛力大世代,與其採取刻意迎合某一個族群行銷策略,嘗試為特定齡層製作內容,卻可能因此失去另一個族群關注,不如思考如何創造能打破齡疆界、具有真實性內容,變成可受眾建立聯繫故事。     

    選擇太多,機會太少:現代輕人面對世界,錢變少了、局勢變糟了、危機到處都是……。(2020)30至35歲的年輕人經歷了2008席捲全球金融海嘯、和2020新冠疫情兩次前所未見經濟危機,他們人生觀必然生長於昇平世代的前一代輕人截然不同。25至30歲的年輕人就業不久,資源有限,位於新冠颶風風眼中,看到多是危機,而不是機會。重要不在區隔,而是能量,人50還有30幾歲的能量,繼斷拓展他理想抱負,也有人先天體質不到30已是40歲的身體,守成更適合。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有此一說
上一則: 來學-往教
下一則: 佛教之師-善知識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