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會談與極端的年代
2021/03/20 00:01
瀏覽1,837
迴響1
推薦15
引用0
美中二國外交官在阿拉斯加首府安克拉治的對話中,針鋒相對,火花四濺。
快要讀完丹尼爾‧舍恩普夫羅格的《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啟時》。1918年11月,那個冰雪長雲,鬱暗寒冷,卻又充滿粉紅泡泡的月份。四年的戰爭噩夢已成歷史,在《十四點原則》的樂觀催化下,許多人都堅信:將來一定比現在更好。過去四年的犧牲血淚,只是為掃平更和平、更平等的新世界的障礙的必要代價而已。停戰,像掃過天際的彗星,壯麗驚喜,卻注定不能長久。
1919年開始的戰後處理─特別是以血還血,以冤報冤的凡爾賽和約,瞬間將人們打回現實─還是那股熟悉的、腐敗的、充滿動物性的報復心理的氣味,主宰了戰後秩序的安排。
於是丹尼爾說:從1919年夏天到1920年初,人們從「停戰的夢鄉」醒來,離開了熾熱的彗核─那裏的高溫促生了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與幻想一同破滅的,還有理想與文明。
對瀕於衝突的美中外交會談,《聯合報》的社評說:既然已經扯破臉,美國是否從此開始更加張狂地對中國展開極限施壓,甚至打破核大國之間不發生直接戰爭的鐵律,雙方不時出現局部、有限戰爭,或刻意將各自的代理人推向戰爭,就有可能成為全世界人民未來的夢魘。
而丹尼爾的下一段話,卻似為當今的世局預下讖語:
現在,前景愈發黑暗,一個毀滅一切,充滿仇恨的世界,正透過不斷湧現的暴力成為現實。二種極權主義型態各據一端,以對方的毀滅互為要挾。接下來要到來的,是極端的年代。
快要讀完丹尼爾‧舍恩普夫羅格的《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啟時》。1918年11月,那個冰雪長雲,鬱暗寒冷,卻又充滿粉紅泡泡的月份。四年的戰爭噩夢已成歷史,在《十四點原則》的樂觀催化下,許多人都堅信:將來一定比現在更好。過去四年的犧牲血淚,只是為掃平更和平、更平等的新世界的障礙的必要代價而已。停戰,像掃過天際的彗星,壯麗驚喜,卻注定不能長久。
1919年開始的戰後處理─特別是以血還血,以冤報冤的凡爾賽和約,瞬間將人們打回現實─還是那股熟悉的、腐敗的、充滿動物性的報復心理的氣味,主宰了戰後秩序的安排。
於是丹尼爾說:從1919年夏天到1920年初,人們從「停戰的夢鄉」醒來,離開了熾熱的彗核─那裏的高溫促生了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與幻想一同破滅的,還有理想與文明。
對瀕於衝突的美中外交會談,《聯合報》的社評說:既然已經扯破臉,美國是否從此開始更加張狂地對中國展開極限施壓,甚至打破核大國之間不發生直接戰爭的鐵律,雙方不時出現局部、有限戰爭,或刻意將各自的代理人推向戰爭,就有可能成為全世界人民未來的夢魘。
而丹尼爾的下一段話,卻似為當今的世局預下讖語:
現在,前景愈發黑暗,一個毀滅一切,充滿仇恨的世界,正透過不斷湧現的暴力成為現實。二種極權主義型態各據一端,以對方的毀滅互為要挾。接下來要到來的,是極端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