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模式的隱藏性成本問題
2017/07/30 21:54
瀏覽1,432
迴響0
推薦8
引用0
連續二天早上出去晨跑─從家裡跑去新加坡植物園,補充水分後再從另一條路折返。由於天亮得晚─快七點左右天才大亮,而我又貪圖方便不戴眼鏡出門,結果,都差點被亂停的 Obike 絆倒。
除了一點「哇我也竟然老到快眼花了」的蒼涼,思考得更多的是所謂「新經濟模式」的問題。我們,有沒有重蹈某些覆轍呢?或者,作個APP放上網,解決即時支付的問題,再聚攏點高人氣,這個,真能稱作「新」經濟?
關鍵是成本。或是某些被嫁接到目前看不出來或尚不明顯的地方的成本。
Obike 成本比較無形,勉強說是文化成本─影響市容。等到真有因腳踏車亂停產生的意外,直接成本才會外露。
Uber 的模式,則是第一,間接延遲車輛的折舊成本。急著載客的司機以不含重置成本的低價攬客,扭曲原有出租車輛的訂價機制;第二,社會安全成本。駕駛計程車原本構成的短暫吸納失業人口的安全閥,將會受到重大影響。
有沒有甚麼歷史上的例子可以攻錯的?
有的,而且還持續在發生之中。
「黑鄉」伯明翰。全城籠罩在燃煤焚燒後的煤灰中,十九世紀的英國人以此自傲,認為這是他們作為「世界工廠」的光榮象徵;後來,我們改稱這種現象叫「環境汙染」。環境的成本沒有被算入英國鋼鐵產品的成本之中。
2008年金融海嘯。號稱金融創新的連動債被分割包裝成AAA等級的低風險類資產,大量倒給金融機構再分銷給消費者。06年07年的金融股價一飛衝天,市場一片末世前的榮景;後來,我們改稱這種現象叫「金融崩壞」。這個例子是:壞帳揭漏與風險管理的成本沒有被算入這些新產品的成本之中。
還有,工具會不知不覺地改變文化,就像十八世紀的歐洲傳教士將鐵錘贈與澳洲原住民的年輕人一般。磓子,一開始的確只是純粹的工具;但它背後的文化意涵卻很深遠。原來澳洲原住民沒有冶煉金屬的能力,而石磓的製作需要長久的耐心與運氣─適合做磓的石材又很稀少。因此,少數的石磓掌握在老年人的手裡,年輕人必須用提供食物或是勞務的方式,來換取石磓的使用權。部落的傳統與規範賴以傳遞下去。
現在,突然之間免費好用的鐵錘橫空出世,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的利益交換中斷,老無所終,幼無所長,部落的秩序與倫理都不復存在。
這個例子裡,改用鐵錘的成本原先應被認為是接近零,但事實上有著延續百年的重大影響與無盡成本。
聽著李宗盛《山丘》:「也許我們從未成熟,還沒能曉得,就快要老了」,心裡想的卻是:會不會我們對新經濟來臨的心裡準備從未成熟,還沒能曉得它的影響,就不由自主地被推到快要老了、全盤皆輸的境地?
除了一點「哇我也竟然老到快眼花了」的蒼涼,思考得更多的是所謂「新經濟模式」的問題。我們,有沒有重蹈某些覆轍呢?或者,作個APP放上網,解決即時支付的問題,再聚攏點高人氣,這個,真能稱作「新」經濟?
關鍵是成本。或是某些被嫁接到目前看不出來或尚不明顯的地方的成本。
Obike 成本比較無形,勉強說是文化成本─影響市容。等到真有因腳踏車亂停產生的意外,直接成本才會外露。
Uber 的模式,則是第一,間接延遲車輛的折舊成本。急著載客的司機以不含重置成本的低價攬客,扭曲原有出租車輛的訂價機制;第二,社會安全成本。駕駛計程車原本構成的短暫吸納失業人口的安全閥,將會受到重大影響。
有沒有甚麼歷史上的例子可以攻錯的?
有的,而且還持續在發生之中。
「黑鄉」伯明翰。全城籠罩在燃煤焚燒後的煤灰中,十九世紀的英國人以此自傲,認為這是他們作為「世界工廠」的光榮象徵;後來,我們改稱這種現象叫「環境汙染」。環境的成本沒有被算入英國鋼鐵產品的成本之中。
2008年金融海嘯。號稱金融創新的連動債被分割包裝成AAA等級的低風險類資產,大量倒給金融機構再分銷給消費者。06年07年的金融股價一飛衝天,市場一片末世前的榮景;後來,我們改稱這種現象叫「金融崩壞」。這個例子是:壞帳揭漏與風險管理的成本沒有被算入這些新產品的成本之中。
還有,工具會不知不覺地改變文化,就像十八世紀的歐洲傳教士將鐵錘贈與澳洲原住民的年輕人一般。磓子,一開始的確只是純粹的工具;但它背後的文化意涵卻很深遠。原來澳洲原住民沒有冶煉金屬的能力,而石磓的製作需要長久的耐心與運氣─適合做磓的石材又很稀少。因此,少數的石磓掌握在老年人的手裡,年輕人必須用提供食物或是勞務的方式,來換取石磓的使用權。部落的傳統與規範賴以傳遞下去。
現在,突然之間免費好用的鐵錘橫空出世,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的利益交換中斷,老無所終,幼無所長,部落的秩序與倫理都不復存在。
這個例子裡,改用鐵錘的成本原先應被認為是接近零,但事實上有著延續百年的重大影響與無盡成本。
聽著李宗盛《山丘》:「也許我們從未成熟,還沒能曉得,就快要老了」,心裡想的卻是:會不會我們對新經濟來臨的心裡準備從未成熟,還沒能曉得它的影響,就不由自主地被推到快要老了、全盤皆輸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