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吃飯皇帝大,養成正確用餐的習慣
2010/05/22 22:26
瀏覽2,23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吃飯皇帝大,養成正確用餐的習慣

主持人:威重  受訪者:蔡淑貞醫師
以下內容節錄至
太陽電台FM89.9[咱的健康城]


威重:蔡醫師,你不僅是個醫人還要醫心的醫師喔!

蔡醫師:現在人很多疾病其實是和心有關,不要說是醫心,每個人如果能夠打開情緒癥結的地方,其實病會很容易好。

威重:對對對!還是要保持樂觀的態度。所以過去佛經說道:醫師是大醫王,是世間非常重要的職業。像證嚴法師、慈濟功德會就在鼓勵醫師要有醫品、醫德。

威重:夏天有些節慶像是七夕、端午,時常會使用到糯米,糯米是不是對消化不是很好?

蔡醫師:以前只有特殊節慶才吃的到,但現在很多時候都吃的到!每樣東西在食用都應該適量就好,過量當然會影響消化系統、腸胃的吸收。不是說老人、小孩才要克制,青壯年吃多了一樣會影響腸胃的吸收。

威重:淑貞醫師,我很常因為吃東西吃太快而打嗝,而且這樣的狀態會持續三~四天,不是一下子就停了。

蔡醫師:這樣代表你的消化功能不是很好。

威重:但我都覺得我自己是鐵胃!

蔡醫師: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你的習慣、吃東西吃太快、狼吞虎嚥、囫圇吞棗,東西雖然一下子就下肚了,但是胃還是不停地在工作,所以你才會有打嗝的現象。

威重:你知道我的解決方法嗎?我就會一整天不吃,然後就會好了!

蔡醫師:當然啊!胃因為一直在工作,當你不再進食,讓它把手邊的工作做完,當然就好啦!

威重:有時候邊講話邊吃飯也會這樣喔!

蔡醫師:會啊!有句話說"吃飯皇帝大",為什麼?意義就是要尊重一個人吃飯、不要去吵鬧,像小孩子在吃飯時不要去罵他,讓他受到驚嚇,這樣有可能讓他噎到,或是影響消化。

威重:所以就是要讓他慢慢吃,讓他消化,幫助吸收囉!

蔡醫師:我想"吃飯皇帝大"的意義就是要勸人好好吃頓飯的意思。

威重:說到吃糯米,其實如果我們慢慢吃,也是可以消化的。

蔡醫師:是的,沒錯!吃東西要配什麼也很重要,比方在大魚大肉之後,也要吃些青菜來幫助消化。每一種食物都有應該搭配的輔助,像吃肉粽,我們應當搭配一些青菜,有粗糙的纖維來幫助消化。年紀大的人因為牙齒不好,吃東西就很容易無法咬的太細;小孩子也是一樣,牙齒不夠強硬,可能含在嘴裡很久後吞下,但這些食物還很大塊,吞下去後,胃必須分泌更多的消化液來幫助分解,所以很容易會有胃脹的問題,時間久了,胃酸反覆分泌過多,就會產生胃酸過多的現象。

威重:所以我們在祭祖、拜拜時,若有準備這些較難消化的東西,應當還要配一些蔬菜水果,才不會有這些胃酸過多、消化不良的問題。注意要慢慢吃、幫助消化。

******************************************************************************************
威重:淑貞醫師,我很認同你說的"吃飯皇帝大"的意義,像有時候在吃飯時,如果我老闆剛好喊我過去、交辦一些事給我做,我就會嚇一跳,吃飯真的應該要好好吃,慢慢吃,不應當在吃飯時做其他事情對不對?

蔡醫師:這說起來很簡單,但在我的臨床經驗上,卻有很多病人覺得相當困難。

威重:這是為什麼?

蔡醫師:有的是因為工作環境的關係、有的是個性的關係、有的是不知不覺中養成的習慣。

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比方說在店裡顧店,中午時間到,即便在用餐了,但當顧客上門,也得立即放下碗筷去招呼。而這個情況可能不停地反覆,吃飯就會不停地被中斷。

人之所以能夠活,是因為有吃東西、有喘息才能活著。但是很奇怪,我們吃的這些東西,舉凡飯、菜、麵包、魚、肉、豆腐、水果等,這些東西都那麼大一個,為什麼可以放進身體裡?這些東西就是需要牙齒去咀嚼,咀嚼的同時會分泌口水,而口水內含有酵素,就能幫助這些食物做初步的分解,然後這些東西再吞進去胃裡,透過胃酸、胃液、還有十二指腸需分泌膽汁進去,胰臟需分泌多種酵素,這些酵素需分泌平均,才能使消化完成。

我們在進食中,眼睛看到吃的是魚、是肉、是青菜,大腦就會告訴這些臟器需要分泌哪些酵素來分解這些東西。

當我們很愉快的吃進這些東西,大腦就會像是工廠般,把這些食物不停地混合,混合到最後看不見這些東西樣貌,而變成食糜,而這些食糜含有很多營養的物質,才能夠被小腸所吸收,並經由血液運送,要的東西運送出去,不要的就會往大腸運送,大腸接著會吸收水分,最後才會變成糞便。

不要的我們會排出,我們吃進去這麼多東西,就是被身體所吸收了,人才能活著啊!細胞才能存活,你才有大腦可以想事情、有眼睛可以看東西、有嘴巴可以說話。

威重:我們人體好偉大啊!可以做這麼多的事!

蔡醫師:應該說吃東西是一件很偉大、很重要的事。

威重:有時候我們在思考,會覺得人體的構成真是無法理解、是在我們知識以外的事。

蔡醫師:我平常看病時幫人把脈、問診,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看病人的舌苔,從舌苔比較容易判別病人的體質是較寒還是較熱。但是同時,我也會發現病人的消化能力好不好,假設我從肉眼無法看出來,代表病人的消化能力還可以,但若我從舌苔上就能觀察出來,表示這個病人的消化功能已經出問題了!十個有九個都是因為吃飯太快。

威重:吃飯吃太快好像很難避免喔!我有個醫師朋友,早上、下午都有診,中午吃飯好像在比賽一樣,十分鐘就解決了!

蔡醫師:所以有些醫師真的很可憐呢!

*******************************************************************************************
威重:說到吃飯的習慣,蔡醫師您真是幫我上了很大一課,像我做廣播,一早上班就需要看很多的報章雜誌,所以時常會邊吃早餐邊看報紙,長期下來真的有感覺消化不是很好。

蔡醫師:人們常說一邊看書一邊吃飯會消化不好,以前也是聽長輩們在說,但也不知道為什麼。但後來我唸了書、當了醫師、看過這麼多病人的狀況後,真的感受到的確是這樣沒錯!

因為我們人的大腦是一個很精密的管控中樞,而這個管控中輸我們不能一次叫它做很多事,它會管控不好。所以我們在吃飯時,大腦很清楚的知道我們在吃些什麼,它就能夠正確的幫助你;但若我們一邊吃飯,一邊看書,究竟大腦要記我們看了什麼,還是去記我們在吃什麼?

威重:所以"吃飯皇帝大"不僅在跟我們說要慢慢吃,還要專心吃。我曾看過一篇日本報導,在說"慢性習慣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和病症",他們現在不是說"慢性病"喔,而是說"慢性習慣"。其中有一個習慣就是說<上廁所邊看報紙>,原來這是不良習慣!

蔡醫師:對!這道理就和吃飯一樣啊!上廁所時大腦知道我們要上廁所,大腦的中樞神經需支配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因為腸子要如何動、大腸有幾種動作、肛門的肌肉要怎樣的收縮、擴張,排便才能排的出來,這也是大腦神經的管控。那你邊看書邊上廁所,到底你是要上呢還是不上?

其實上廁所看書我相當反對,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在此我要呼籲一下,現在人有很多都排便不順,想盡辦法吃很多東西來幫助排便,其實除了看醫生以外,你花很多錢在吃這些東西,還不如養成正確的上廁所習慣。什麼叫正確?就是要定時,這和大腦記憶、飲食習慣有關,當時間一到,大腦就會知道這個時間要上廁所,然後就會很快上完。

很多人不上廁所怎辦?這個方法我時常要說很多遍,我建議大家要選一個自己覺得適當的時間。

威重:這要怎麼選啊?它什麼時候要出來我怎麼會知道?

蔡醫師:這是你個人、不是所有人。

有人好幾天不上廁所,我就會建議每天固定一個時間,通常我會建議洗澡的時候,因為洗澡時比較有充裕的時間、肌肉也比較放鬆,你在這個時候讓自己上個廁所。但你可能會問,我就是上不出來啊?沒關係,今天上不出來,明天也是大約這個時間去上廁所,每天這樣做,一段時間後,自然就會在這個時間比較有便意。但是若已經有排便不順問題的人,選擇的時間不要在早上,因為早上你已經趕著要去上學、上班,整個呈現很緊張的狀態,你的大腦根本沒有辦法在這個時間幫你的忙。

******************************************************************************************************
威重:淑貞醫師,我們剛才談到,吃東西的習慣不好的話,會損害到我們的腸胃,如果飲食習慣不好,會造成什麼樣的狀況?

蔡醫師:一般人可能比較沒有感覺,大部分要持續一段時間後才會有感覺。有些人會飯後常常感到脹脹的,有些人則是吃飽了但卻仍覺得肚子空空的,各種情況都有。

有人做生意十幾年都這樣,就會有消化性潰瘍的狀況產生,時常感到口氣不好、喉嚨時常感到有痰、眼睛感到酸澀,有些人會覺得是否自己的肝有問題,其實不一定,絕大部分我的經驗中,都是腸胃有問題。

威重:原來腸胃有問題牽涉這麼大,和眼睛、口氣都有關?

蔡醫師:是的!吃飯時若時常被打斷,就像我有時看診看到一點半,有些病人會很客氣的要我先吃飯,但我都會回絕,其實我是寧可不要。因為當病人在等我,我若跑去吃飯,我會很掛心有病人在等我,心情就會很緊張,感到很不好意思,然後隨便吃吃,這樣不如不要吃。應該是我趕快把病人的問題處理好,然後我再去用餐,這樣才會消化正常。

所謂消化正常是指我們把這些食物吃進去後,需要分泌很多的酵素,食物中含有脂質、蛋白質、纖維等,這些需要消化的東西都不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但我們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比方說四小時,這些食物就會消化完成,若放太久,身體內時常有胃酸或消化液存在,就會有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的可能性,你才會覺得脹脹的。

威重:是不是時常餓肚子的人就會有胃酸過多的現象?

蔡醫師:不是!不是説餓肚子就會有胃酸過多的現象,胃酸和胃液是呈現一個平衡狀態,胃酸是什麼?胃酸和鹽酸類似,它需要殺死我們吃進的食物內上的細菌、微生物、或是先破壞食物。那要怎要去保護我們的胃,就是靠胃液。

很多種東西都是互相平衡的狀態。吃東西才會完整,才會得到完整的營養,才不容易生病。營養若長期有缺損,我用杯子來比喻,我們吃進去的營養就像杯緣的一個圓圈,但因為消化過程出問題,就像杯緣出現裂縫,一天兩天我們缺乏這些營養,身體不會感覺有什麼變化,但經年累月持續缺乏某種營養,裂縫越來越深,身體就會有些地方生病,比方慢性病的產生。

吃飯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過時常有些病人會跟我說沒辦法,說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但假設你現在五十歲,你的胃跟你一樣也是五十歲,你還用三十歲的方式在吃東西,結果會一樣嗎?就像一台用了十年的車,和一台新車相比較,誰跑的快?不能說改不了,一定要改、想辦法改、盡量改。



*******************************************************************************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