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民83年)
(一)實施小班小校
(二)廣設高中大學
(三)提升教育品質
(四)訂定教育基本法
當時,聯盟還在凱道(當時應該是稱為介壽路)集結,並在總統府牆上打出「道歉」等字樣,要求總統為以往教育政策錯誤道歉。
1994年六月教育部為回應遊行訴求,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隨後宣佈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由李遠哲擔任召集人。
「教改會」完成之「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民84、85)綜合建議:( (1) 教育鬆綁:解除對教育的不當管制;(2) 發展適性適才的教育:帶好每位學生;(3) 打開新的「試」窗:暢通升學管道...。
也就是說,這份報告書大體沿襲四一零教改聯盟的主張,在「教育鬆綁」的原則下,讓高中、大學的增設開了大門。
但是,最近內政部長明確宣稱,廣設高中大學已經是個確定的錯誤政策。但是,這個政策所造成的後果已經難以收拾。李部長認為只有政治解決一途。
問題如何解決是一回事,但是究責也還是有必要,特別是檢討過去的犯錯過程以避免未來再犯類似的錯誤,更為重要。
當初教改聯盟在總統府牆上打出「道歉」字樣,那是何等氣勢。既然如此,當初主張廣設高中大學的那些人,是否應該有人出面給個說法?也讓大家更清楚知道,錯誤的主張當初是怎麼形成的,如何能獲得廣泛的支持,未來又要如何避免再犯下類似的主張與決策錯誤。
教改之所以能成為風潮,依賴著輿論的力量。但是,部分所謂輿論,其實可能是一種民粹,是一種集體非理性(或理性不足)的情緒。即使以410教改聯盟而言,雖然裡面有些人是台灣大學或其他大學的知名教授,卻也未必能免於民粹之危。
社會心理學上有個「團體迷思」(groupthink)的概念,簡單說,就是集體共同的想法,但是由於被認為是集體共有的想法,所以就易通過檢驗(或者甚至不去檢驗),而實際上缺少邏輯嚴謹的推敲、檢視過程,結果最後被證明是有問題或錯誤的想法。「團體迷思」往往讓一群菁英做出錯誤的決策。美國的一些重要國家決策(譬如發動二次波灣戰爭),就被認為是如此形成。
410教改聯盟的推動教育改革行動很可能是出於善意,參與者也有許多是學界菁英,但是,最後所提出的主張卻是有問題的。一群學界菁英實際上也陷入了民粹式思維中,令人遺憾!
如果沒有盡集體最高的理性能力,檢討過去、檢視結構,人民是否會藉著民粹的力量隨時再提出錯誤的或有問題的主張並且強行化為政策?民粹力量是否能在已形成的錯誤痛苦中開始自我檢討?
- 3樓. 出岫閒雲2013/10/11 11:24
沒想到野鶴兄對這個問題也有興趣,要來批我一頓啊!
其實,我對事情的是非評論,很少是單面向的。野鶴好像至今沒能看出來。
對於黃武雄教授,作為一個人,我是尊敬的,他應該也可說是一位「性情中人」。
不過,我對於性情中人,卻常有批評。因為我認為那恰常是與結構合理性背道而馳的特質。我要強調結構合理性,就不得不批評「性情中人」的行動。
教改究竟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不是我關注的重點。我關注的真正重點是「人本主義」原則。我討論這個話題有好幾年了。野鶴兄沒發現到嗎?我認為人本主義原則的「正當性」掩蓋了它的問題性。我嘗試要指出其問題性,只是幾乎從未獲得讀友們的正面看待。有點遺憾。
2樓. 欄主對馬英九是溺愛有加2013/10/01 13:03大家心知肚明。在欄主心目中,馬英九是道德的聖人,至於反對馬英九的人就是在搞民粹。事實上論無恥,馬英九已經是台灣政壇非常典型的一位。
1樓. 野鶴2013/10/01 10:05我很喜歡看慕陶兄用來打擊異己的文章,文中綿裡藏針,技巧高超。表面上看起來是討論民粹導致教育改革失敗,實際上是用來修理您不喜歡的陣營。
第一句就開宗明義破題,「台大教授黃武雄」,黃老師是誰的丈夫這我就不提了,慕陶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我知道。然後再提出李鴻源部長批評教改失敗,因為黃武雄是教改運動發起人,教改會主張沿襲410運動,所以黃武雄和他代表的陣營,要為教改失敗負最大責任,這是您的邏輯。
但是慕陶兄對待您自己陣營的人,好像並不是用這麼嚴苛的標準。
李鴻源是學水利的,他有沒有那個權威一言而決教改成敗,您用他來做例子似乎說服力不夠。
再來黃武雄老師只是發起教改運動,但是他在教改會的影響力很低。您說教改會沿襲410主張那是錯的,實際上410在1996年出一本教育改革建議報告批評教改會的成果。
當然不可否認的,教改運動是一場由下而上的改革運動。
因為由下而上,所以不可避免一旦失敗,就會被如慕陶兄之流者貼上了「民粹」的標籤
反之若是「由上而下」的馬氏改革,一旦成功就會被慕陶兄之流吹捧為「聖君賢相」,失敗的話,例如證所稅,慕陶兄之流則一片鴉雀無聲。
黃老師教改失敗,民粹罪該萬死。執政者證所稅改革失敗,權威永存。
這就是慕陶兄的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