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從日本回到台灣,心情還滯留在旅遊行程帶來的諸多感觸中,一時難以恢復。
秋天的日本鄉野,很美!山是彩色的,紅黃綠相間,如同一幅幅的大畫,鋪開在眼前。到了更高的地方,還可以見到剛剛落下不久的白雪。立山此時的雪景和阿爾卑斯山區的少女峰給我的感覺,略相彷彿。
台灣人很多都哈日。這點其來有自。日本的自然景觀固然美麗,但是,經過人為的維護、經營,更是處處美景。鄉間村落也往往雅緻,讓人喜歡。有同遊者忍不住就問起來日本(鄉間)買房子住的可行性。
對日本的好感,很可能還不止於其美麗的外在。日本人的禮貌、謙遜,至今還是那麼顯著。飯店服務員送我們的遊覽車離去,她不斷鞠躬、揮手,直到再看不見彼此。領隊也提到,對於台灣在日本三一一震災後約一週就捐出了二百億日元捐款,日本人深深感激,至今猶時時對台灣表示感恩,並求有以回報。而他們這種態度,其實也會讓台灣人感覺受用。
這次遊日本,很少遇到大陸遊客。而且,彼此相遇,也顯得冷漠、隔閡。同屬華人,關係冷漠一至於此,讓人感慨!
也就在旅遊的興奮中,我同時也感慨地浮想著中日台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又想到華人對日本的兩極化情感:一些人痛恨日本,一些人崇拜日本。台灣人對日本大體是崇拜或樂於親近。但是,同樣也有些台灣人仇恨日本。中國大陸民眾雖然顯性表現仇恨日本,但是,其實,大陸民眾中也有不少人崇拜日本,甚至移民日本。我們也不妨回想得更遠些,清末的中國人,特別是在甲午戰爭以前,恐怕也有很多人崇拜日本。也就是說,其實並不只是今天的台灣人會崇拜日本。
本文無意鼓吹親日或崇日的情懷。但是,我對華人看待日本的兩極化態度頗不以為然。我以為,那不是理性的態度,而且不利於中國的發展。這種態度本身需要被反省、檢討。這裡,我打算試著分析華人(台灣民眾也包括在內)對日本的看待態度。
一、 情仇的矛盾根源:失落的「宗主」幻覺
華人社會對日本的情感,歷來極為複雜。既有鄙視、嫉恨,也有羨慕、崇拜。若要尋找這種矛盾心理的核心,我們必須回到一個深層的文化結構——「尊卑情結」。
中國長期自居為「天朝上國」,以文明之宗主自許。這一意識並非個別傲慢,而是一種文明的自我中心結構。當日本在唐宋時代派遣遣唐使、模仿中華制度時,這種「宗主」優越感更被鞏固。然而,歷史的逆轉出現在十九世紀後:中國衰敗,日本崛起,昔日「弟子」反客為主,不僅在甲午戰爭中擊潰清國,甚至在日俄戰爭中擊敗白人列強。這種顛倒了千年尊卑秩序的現實,是許多華人心理難以承受的侮辱。
因此,對日本的仇恨,其實不僅是政治與軍事的結果,更是心理結構的崩解。中國人恨的不是單純的侵略者,而是那個「不該凌駕於我之上」的「小國」。這種「被侮辱的尊嚴」比物質損失更難撫平,也使得對日本的敵意呈現出異乎尋常的情緒強度。另外,我猜也有些人在想像中把日本人高大化了,或者想像著日本人都居高臨下俯視中國人、華人。因此,也更容易仇恨日本。事實上,日本人歧視中國人,這很可能只是極少數。大多數日本人,謙遜成習。我以為,即使是在日本侵華期間,俯視中國人的態度其實也只是極少數。而誇大了日本人的這種歧視姿態,會讓中國人更仇恨日本。
二、崇拜的另一面:強者崇拜與秩序投射
但矛盾的是,許多華人又深深被日本吸引。這種吸引,一方面源於對強者的本能崇拜——日本能在現代化競賽中勝出,實現了中國知識人長久夢寐以求的「富國強兵」。另一方面,日本的社會秩序、禮貌與紀律,也觸動了華人對「理想秩序」的想像:那是一個沒有腐敗、沒有亂象、人人守規矩的世界,恰恰彌補了現實中國的缺憾。
這裡存在一種心理轉移:華人對自身文化理想的失落,被投射到日本之上。當中國社會的「禮崩樂壞」無法修復,人們便轉而讚美日本的「守禮」、「敬業」、「乾淨」。這種崇拜不全是理性的學習,也帶有一種潛在的自我否定——在日本的秩序中,看見自己文明的鏡像與失落。
更複雜的是,對於曾受日本統治的地區(如台灣、滿洲、韓國),這種情感還摻雜著「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式的認同:被統治者在長期壓制下,反而對統治者的秩序與效率產生依附。這既是心理防衛機制,也是一種文明屈從的延伸。
三、情感反轉:從崇日到恨日的心理補償
當崇拜日本成為一種「政治不正確」或「背叛民族」的象徵時,許多人又從極端的崇日轉向極端的恨日。這並非純粹的愛國轉化,而是一種自我清洗的心理過程——對曾經崇拜「敵人」的自己感到羞愧,於是以更激烈的仇恨來補償。
這種情感反轉的現象,類似宗教的懺悔:罪人為了重獲純潔,必須先否定過去的自己。從親日到反日的轉折,往往伴隨著「再民族化」的狂熱,甚至把理性批判日本的人都視為「精神殖民」。這不僅是政治表態,更是一種文化潔癖——害怕自己被外來文明「污染」。
四、尊卑結構的文化困局:日本只是鏡子
事實上,華人對日本的情與仇,只是對外在世界不平衡心態的一面鏡子。這種不能持平看待「異己者」的傾向,源於華人文化長期以「中心—邊陲」模式來理解世界。凡在中心之外者,要嘛被輕視,要嘛被理想化。這種二元化思維,導致華人難以以平等、理性的心態看待他者,也難以真正學習他者。
日本之所以成為最典型的案例,是因為它曾在文明層次上與中國最相近,卻又最成功地脫離了中國模式。它不僅是「叛徒」,更是「超越者」。而「被超越的宗主國」心理,正是華人世界至今未能消化的創傷。
我另外還有一層較大膽、另類的想法,我以為,日本人其實也長期崇拜中國。至少,這很可能是早期日本人的典型心態。而當中國南宋末,經歷了崖山之役,許多日本人(知識菁英)很可能還為中國的悲劇命運感傷。清末,部分日本人協助中國知識分子反清,很可能有協助中國重新站起來的想法。只是,中國的表現卻一再讓人失望。有些日本人大概因此產生了心理轉變,開始輕視中國。他們也許並沒有完全放棄協助中國站起來的思維,卻是準備以日本主導的模式來進行。日本侵華,可能有多種涵義。其中未必沒有一絲善意。所謂「東亞共榮圈」的說法未必沒有一絲真意。只是,歷史曲折迂迴,最後的結果是中國仇恨日本,多少年都難以忘懷。而且,還因故又被再度激化。
五、結語:從平等開始的文明對話
若要化解這種情仇糾結,中國人必須先從文化心理上解除「尊卑情結」。這並非要求忘卻歷史,而是要用平等與理性取代優越與怨恨。唯有如此,中日關係才能真正進入成熟階段——不是誰學誰,也不是誰領導誰,而是互為鏡照、共為現代文明的同行者。
對日本能持平看待,意味著中國文明開始有自信地面對世界,也有能力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不再以「天朝」自居,也不以「受害者」自憐,而是以一個平等文明的成員,與他者對話、共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0樓. Taiga2025/11/02 23:33test
- 9樓. Taiga2025/11/02 23:22版主:『中國長期自居為「天朝上國」,以文明之宗主自許。』
老兄,如果你的國家夠強夠大,就算你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周遭的小國也會把你捧成「天朝上國」。以目前的世界來講,美國就是「天朝上國」,你看川普把澤倫斯基叫到白宮去罵個狗血淋頭,美國就是自居「天朝上國」不是嗎?川普坐在辦公室內說「那個某某國要交多少%的關稅」又說「那個某某國要投資美國多少美刀」,「台灣要把台積電送回美國」等等,哪個被指名的國家敢不俯首聽命?
歐洲古代,羅馬帝國就是天朝上國,其實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鄂圖曼帝國都在不同的時代當過「天朝上國」。中國在東亞這個地方確實曾長期居於「天朝上國」的地位,這是在國力強的時候才會享有這種「榮耀」,並非自居,就像唐太宗被推為「天可汗」一般,大家會拱你、捧你,如果你沒有實力,別人不承認,自居也沒用。
今天的世界,美國是「文明的宗主」,一方面是美國人自許,另一方面也是像版主這種小國的人捧成的,版主言必稱許美國文明(西方文明),這就是明證。
版主這篇文章並無新意,一仍舊貫的貶損中國、貶損中國文化。一個不懂世事的書呆子並沒有因為去了一趟日本而有所改變。 - 8樓. Taiga2025/11/02 19:45版主:『中國長期自居為「天朝上國」,以文明之宗主自許。』
老兄,如果你的國家夠強夠大,就算你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周遭的小國也會把你捧成「天朝上國」。以目前的世界來講,美國就是「天朝上國」,你看川普把澤倫斯基叫到白宮去罵個狗血淋頭,美國就是自居「天朝上國」不是嗎?川普坐在辦公室內說「那個某某國要交多少%的關稅」又說「那個某某國要投資美國多少美刀」,「台灣要把台積電送回美國」等等,哪個被指名的國家敢不俯首聽命?
歐洲古代,羅馬帝國就是天朝上國,其實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鄂圖曼帝國都在不同的時代當過「天朝上國」。中國在東亞這個地方確實曾長期居於「天朝上國」的地位,這是在國力強的時候才會享有這種「榮耀」,並非自居,就像唐太宗被推為「天可汗」一般,大家會拱你、捧你,沒實力是自居不來的。
今天的世界,美國是「文明的宗主」,一方面是美國人自許,另一方面也是版主這種小國的人捧成的,版主言必稱美國文明(西方文明)就是明證。
版主這篇文章並無新意,一仍舊慣的貶中國、貶中國文化,不懂世事的書呆子並沒有因為去了一趟日本而改變。 - 7樓. nuitgrass2025/11/02 16:52Bill:版主自命民主正義 堅持反對中共極權 怎可無視於日本二戰罪孽? 同問。前者可以尊重,後者已經失品。
版主把中共早年的政治運動視為不可原諒的罪刑,您「多少年都難以忘懷」;卻將日本在中國的重大惡行,輕輕拂過,當成往事如煙。還嫌棄中國人不肯忘記——說他們「多少年都難以忘懷」?
版主替侵略者找出了諸多善意的出發點:「日本侵華,可能有多種涵義。其中未必沒有一絲善意。所謂『東亞共榮圈』的說法未必沒有一絲真意。」您真行。
想來版主與台灣日殖遺民能成「知音」。
前些年版主還不像今天這樣,彷彿是一種漸進式的心理改變......有點可怕。我不願意使用「生病」這樣的字眼,但版主確實有些問題,需要自己嚴謹看待。 - 6樓. frank0606062025/11/02 16:08版主腦袋跟習哥哥一樣進水
我所知道的大陸通緝沈土城的兒子,舉國歡騰,怎麼會失望?
5樓. 羅非魚2025/11/02 14:53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大作結語的部份.....証明無知比愚蠢還可怕.不懂歷史、不懂近代史、不懂邏輯、不懂形而下、更不懂形而上....只懂一昧的顛倒黑白,腦子倒裝!
大屠殺:
1,德國對猶太人,對全世界,既道歉又賠償.
2,日本(日本民眾)不但不道歉,以為日本侵略只是一小撮軍國主義分子的蠱惑,大多數日本人是無辜的,石破茂,取消815戰敗日書面聲明,甚至向靖國神社供奉祭祀費,背後主要原因,不是日本政府有何打算,完全是日本民眾堅決反對,拒絕道兼歉,甚至近幾年正式廢除"戰敗國史觀",這是日本的社會主流聲音.
中國對日本極限寬容,然而日本人却不領情.中國銘記歷史、忘却仇恨,日本民眾却洗白侵略、參拜戰犯.
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近代的民族自信,和國家認同構建,就是建立在「戰勝中國」的基礎上.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推動改革的動力,就是「敵視中國」!
1868年明治上台,同年,木戶孝允就提出征韓論,意圖以朝鮮為跳板,進軍大陸.
1895年甲午戰爭,福澤諭吉甚至發表文章,稱甲午戰爭是文野之戰,是"謀求文明開化之進步者,與阻礙進步者之間的戰爭."無論採取何種方法,都符合"大義"!
所以日本人在侵略戰爭方面,找到了理由,和心理解脫,變得有恃無恐、無所顧忌.
美國總統老羅斯福說過:打贏戰爭,是重塑民族性格的最佳手段.
在甲午打敗滿清,作為亞洲邊陲小國,打敗自己仰望的宗主國,從此逆轉東亞千年朝貢地位,所以在近代戰爭過中國,是日本人優越感,與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即使是二戰中,侵略中國遭遇全面失敗,日本也拒絕承認現實,認為自己敗給了美國和蘇聯聯手,不說雖敗猶榮那也是輸的不冤.
對於日本民眾而言,如果承認輸給了當時還積貧積弱的中國,那麼日本過去100年的變法、過去100年吃的苦,不全都失去意義了?
因此可以說從戰敗的那一天起,日本就沒承認過是敗在中國手裡.
日本的民族性是『畏威而不懷德』.
中國人大度,和陰錯陽差的原因,沒有在戰後惩罰日本,沒有按照條約在日本駐軍,甚至在建交的時候放棄了戰爭賠款.在日本眼裡,就是軟弱無能的表現,是中國自己戰敗所以不敢要賠款.
反頭看看美國,做的非常到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賞了二顆原子彈,日本反而高呼日美友好,連廣島長崎的核爆紀念日,都不敢提誰扔的原子彈!
您,「目睭糊著蜊仔肉」!
多多去日本旅遊,只去一次不夠,島國對島國,島民對島民,惺惺相惜.旅遊,就是旅遊,不是變相的當上帝.
請離中國,中國人愈遠愈好,雙方八字四柱五行相刑相剋,別再亂下指導棋.人要有自知之明.- 4樓. bill2025/11/02 14:06我再回應一下版主這句話:「我以為,即使是在日本侵華期間,俯視中國人的態度其實也只是極少數。」版主的這個「以為」不僅是犯了把廿一世紀的日本人跟二戰時代的日本人混為一談的「以今例古」錯誤,版主的更嚴重錯誤是忽略了「衣食足而知榮辱」「飢寒起盜心」的最基本人性常識,日本明治維新現代化成功又在二戰戰敗後四十年(直到1991年經濟泡沫破裂)在美國軍事保護下經濟高度成長當然能做到「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從鴉片戰爭後內亂外患不斷導致蘇聯扶持的中共在二戰後趁著民生凋敝崛起建立極權當然會「飢寒起盜心」,把一個因家境惡劣而「飢寒起盜心」的人跟另一個因家境優渥輕易做到「衣食足而知榮辱」的人拿來比較,然後譴責前者讚揚後者,大家依照基本人性常識都知道這種比較評價不公平,版主對於中日兩國的比較評價就是這種大家都知道的不公平,我不客氣地問版主一句,閣下當大學教授時也如此教學生嗎?日本侵華期間對待中國人的態度不像當年美國白人歧視黑人但很像納粹德國歧視猶太人,有些人例如版主只注意到現在中國人面對日本人時的自卑轉變為自大的心態,卻沒注意到日本侵華期間對待中國人也有自卑轉變為自大的心態(現在日本人當然沒此心態),二戰時日本人意識到日本文化受中國影響太深連日文都無法不用漢字,正如同納粹德國意識到德國文化受猶太人出身的耶穌影響太深,當年日本屠殺中國人比較像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矛盾複雜心態而不像美國白人歧視黑人的簡單粗暴種族優越感,支那這名詞就反映了當年日本人視中國人為過去崇拜對象與現在鄙視對象的夾雜混和體,「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現在日本人當然很順利擺脫掉當年歧視中國人的矛盾複雜心態,「飢寒起盜心」的現在中國人想到當年歧視自己的日本人如今先進富裕當然很難擺脫掉矛盾複雜心態,苛責「飢寒起盜心」的人又忽視「衣食足而知榮辱」的人今日先進富裕與過去罪孽有關連,版主如此認知歷史不覺得自己已偏差到低於一般人水平了嗎? p.s.我發現剛貼上的留言不見了所以再貼一次,若有重複請版主刪除掉。
- 3樓. bill2025/11/02 13:53我再回應一下版主這句話:「我以為,即使是在日本侵華期間,俯視中國人的態度其實也只是極少數。」版主的這個「以為」不僅是犯了把廿一世紀的日本人跟二戰時代的日本人混為一談的「以今例古」錯誤,版主的更嚴重錯誤是忽略了「衣食足而知榮辱」「飢寒起盜心」的最基本人性常識,日本明治維新現代化成功又在二戰戰敗後四十年(直到1991年經濟泡沫破裂)在美國軍事保護下經濟高度成長當然能做到「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從鴉片戰爭後內亂外患不斷導致蘇聯扶持的中共在二戰後趁著民生凋敝崛起建立極權當然會「飢寒起盜心」,把一個因家境惡劣而「飢寒起盜心」的人跟另一個因家境優渥輕易做到「衣食足而知榮辱」的人拿來比較,然後譴責前者讚揚後者,大家依照基本人性常識都知道這種比較評價不公平,版主對於中日兩國的比較評價就是這種大家都知道的不公平,我不客氣地問版主一句,閣下當大學教授時也如此教學生嗎?日本侵華期間對待中國人的態度不像當年美國白人歧視黑人但很像納粹德國歧視猶太人,有些人例如版主只注意到現在中國人面對日本人時的自卑轉變為自大的心態,卻沒注意到日本侵華期間對待中國人也有自卑轉變為自大的心態(現在日本人當然沒此心態),二戰時日本人意識到日本文化受中國影響太深連日文都無法不用漢字,正如同納粹德國意識到德國文化受猶太人出身的耶穌影響太深,當年日本屠殺中國人比較像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矛盾複雜心態而不像美國白人歧視黑人的簡單粗暴種族優越感,支那這名詞就反映了當年日本人視中國人為過去崇拜對象與現在鄙視對象的夾雜混和體,「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現在日本人當然很順利擺脫掉當年歧視中國人的矛盾複雜心態,「飢寒起盜心」的現在中國人想到當年歧視自己的日本人如今先進富裕當然很難擺脫掉矛盾複雜心態,苛責「飢寒起盜心」的人又忽視「衣食足而知榮辱」的人今日先進富裕與過去罪孽有關連,版主如此認知歷史不覺得自己已偏差到低於一般人水平了嗎?
- 2樓. bill2025/11/02 13:05版主這段話讓我極為反感:「只是,中國的表現卻一再讓人失望。有些日本人大概因此產生了心理轉變,開始輕視中國。他們也許並沒有完全放棄協助中國站起來的思維,卻是準備以日本主導的模式來進行。日本侵華,可能有多種涵義。其中未必沒有一絲善意。所謂 東亞共榮圈 的說法未必沒有一絲真意。」 如果版主不懂現代中日關係歷史就不要胡說八道,版主不知道二戰日本殺掉多少中國人嗎?不知道七三一部隊、慰安婦、三光政策嗎?只有受害者才有資格要求加害者認罪道歉,我們不能以父債子還的封建觀念要求現在的日本人承擔他們父祖輩當年侵略中國罪行(我一向認為歐美各國要求現在德國人替納粹贖罪的心態不對),反過來講版主也不能因為看到廿一世紀日本人都很文明就認定他們的父祖輩當年侵略中國所犯罪行「其中未必沒有一絲善意」,強烈建議版主趕快去看看七三一部隊、慰安婦、三光政策相關歷史資料,版主千萬別說自己早已看過這些歷史資料,否則我會開始認為版主真是五毛,因為五毛會一面假扮台獨發表認同日本殖民台灣又另一面散播台灣有數十萬日本後裔領導台獨運動的假資訊分化台灣社會激化台海兩岸仇恨,之前有一個宣稱反共的古非版主最後將我列入禁言黑名單,依照版主同情台獨又不信日本二戰罪孽的態度會不會也將我列入禁言黑名單?版主自命民主正義堅持反對中共極權怎可無視於日本二戰罪孽?
一、日本在 1931–1945 年對中國造成的死亡(要點)
官方與學術估計差異: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與部分學者通常把1937–1945(全面抗戰)期間的中國死亡估為約 2000萬(含軍民);其他學者與研究(例如 Rummel、某些人口學研究)給出的總數大多落在 1000–2000萬 範圍內,取決於是否包含 1931–1936 的滿洲與華北衝突、戰時饑荒、流行病與間接死亡。
重大事件示例:南京大屠殺僅一事件的估計就高度爭議,常見範圍 10–30 萬(有時引用 30 萬)。不同事件、不同地區累積起來就成為上面的大範圍總數。
二、中共建政後(1949 起)被歸因於中共統治的死亡
主要構成項目(範例):
大躍進期間的大饑荒(1958–1962):學術估算相當分歧,但主流研究與回顧文獻常把超額死亡估在約 1500–4500 萬之間。
文化大革命(1966–1976)與政治運動造成的直接殺戮、迫害、監禁與間接死亡:估計範圍相當廣,常見學術估算 數十萬到數百萬,且不同省份差異極大。(葉劍英估2千萬)
土地改革、反右、鎮壓、政治清洗、運動期間的處決與群體暴力(1949–1953、反右運動 1957 等):也有數十萬到上百萬的估算,視納入哪些事件而定。
整體匯總差異:若只把 可比較確定且保守 的估計(如較為保守地把大饑荒算作 15–30M,加上其他運動合計數百萬)相加,常得到 約 17–40 百萬 的範圍。若採用 R.J. Rummel 等「democide」整體長期估計(把直接政策殺害、失政導致之餓死與更寬的政治暴力都計入),則可得出 數十萬至六七千萬 的更高估算(Rummel 對 1949–1987 的中國 democide 曾給出 7,670 萬等數字;不同版本與表述略有差異)。
為何範圍更寬:像大躍進的死亡,學者之間的主要分歧在於──多少是直接由政策(配給、徵購、強迫徵用、瞞報)造成、多少由天災或既有經濟結構脆弱所致;再者,是否把「出生數損失」(出生被延後/減少)計入死亡衝擊也會改變數字。
出岫閒雲 於 2025/11/02 13:35回覆
引用以上數據,主要是想指出,如果純粹從造成的死亡人數著眼,中國人更應該仇恨中共,日本次之。但是,事實上顯然情況是相反。(近年,我估計仇恨中共的心態正在中國大陸快速蔓延。但是,除非中共垮台,這種仇恨中共的心理,始終受到強烈的壓抑。) - 1樓. !#@$%^&*()_+2025/11/02 12:01.
我學會了黑人可以零元購。
人類有幾千萬種性別。
地球暖化啥都不用做,罵就對了。
支持污克蘭不需要去送死。
臺灣獨立免捐退休金。
而且我的腦袋沒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