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捨台大唸東海,很好啊!
2008/05/15 22:07
瀏覽7,161
迴響9
推薦61
引用2

參考文獻:聯合新聞網「推甄放榜》迷安藤忠雄 他捨台大念東海」報導

報載,某私立復旦高中學生,大學學測考73級分,「放棄」獲得錄取的台大土木系、成大材料與電機系,而「選擇」東海建築系,該學生表示自己高一就立志唸建築系,希望能和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一樣。

筆者以為,該則新聞的賣點,應該還是這點:有機會上台大、成大卻放棄,從社會規範所界定的「常態」來講,明顯是標新的、特異的。然而,似乎每回到了大學學測、大學指考,媒體報導的兩個焦點始終未曾改變:其一,比較多少學生考進台大、清大、交大、成大;其二,比較明星高中和非明星高中的佔有比例。

然而,該生選擇唸東海而放棄台大、成大,之所以會被當成新聞來報,也無非是因為,該生與媒體或者台灣社會對成績優異之學生的印象有出入。就此,若把學校就讀視為一種「服務利用」,那麼該生選擇唸東海建築系的「使能因素」,便是成績優異使其有選擇、比較空間;「需要因素」當然是對建築設計有志向。

從這種觀點來看,近年大學學測、大學指考的考生,會有「捨台大」而就讀其他校系或者警校、軍校,其背後也無非是種種使能、需要因素的作用,其中,使能因素除了成績之外,應該還有學雜費支付、獎學金制度,至於需要因素,無非就是未來出路、就業保障、個人興趣。

雖然應該還要有「傾向因素」的考量,不過筆者想,選擇大學校系的相關因素,在這個部份大概還是以目前就讀之高中、居住地區、性別、學習信念、學校或科系名聲等為主,例如,「北台大、南成大」的現象,便可看出居住地區對學校選擇之比較的差異性。

考量這三類因素之後,筆者要說的是,大學學測或指考考生的校系選擇,其實也沒有「媚不媚俗」、「有沒有個性」或「是否跟隨興趣走」之類的價值判斷問題,更沒啥「北台大、南成大」之類的地域意識型態問題,純粹就是傾向、使能和需要這三種影響選擇之個人因素的探究而已。

所以說,這位私立復旦高中的學生選擇唸東海建築,而放棄台大土木、成大電機和材料,也只是因為,東海建築比另外兩個選項更符合他個人的「需要」,而他的學習信念及大學學測的成績,則是促使他有這種選擇之「傾向」與「能力」的成因,因此,他若認為選擇唸東海比台大和成大好,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對了,該生表示,自己在說服父母親的過程中,曾蒐集東海大學傑出校友的資料,不知【巷子口經濟學】的作者有沒有包含在內?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教育文化
自訂分類:社會輪廓
迴響(9) :
9樓. 時季常
2008/05/23 00:29
這種人成功的機會比一般人大很多

行行出狀元,這種人成功的機會比一般人大很多

浪子可以查查統計資料,愈早立志(決定方向),而且堅持不變的人,不論是走那一行,成功的機會都要比一般晚立志(決定方向),或時常變易的人大很多。

一般成功的人,通常很年輕就嶄露頭角,大器晚成的人,其實不多。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一個人如果超過三十五歲還沒有搞出什麼名堂,這一輩子大概只能平平庸庸過一生。

很多受美國教育影響的人,對台灣教育最不滿的一件事是:國中畢業後分流為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普通高中時又分社會組和自然組,還沒進入大學就先填志願科系。而高中畢業又有分專科和大學的不同。

他們認為這樣子太早把學生定型了,而且容易造成志趣不合的學生。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做兩件事:

一是依照社會大眾的需要來設置科系和學校。如果大部份人喜歡讀大學,那就把大學設多一些,如果大部份人喜歡讀電機系,那就增加電機系的名額。

這麼做有可能發生一個問題,就是培養出來的學生人數超過社會的需要,讀了最熱門的電機系,畢了業反而找不到工作。不過這不是我要討論的主題。

二是加入轉換機制,讓中途想改變的學生,有機會和容易的途徑轉換。

這麼做也會產生新的問題,不過也不是我要討論的主題。

我想要說的事,即使及早立志(決定方向)是因為分組分系聯考志願選擇而被動的,如果能夠堅持不變,成功機會還是比較大的。怕的是有些人志趣不合,堅持得很痛苦,到最後還是前功盡棄。

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羅大佑。他愛音樂創作,家裡也給他這個機會學習音樂,但同時家裡又要他當醫生,而且把這個看得更重,但那不是他的興趣。羅大佑從小讀書,就已經被決定了方向(立志)要當醫生,結果他果然當上了醫生。可是因為醫生不是他的興趣,他最終還是放棄了。

然而他之所能夠放棄當醫生,那是因為他同時在音樂創作上也有了成就,讓他一樣可以衣食無缺,一般人恐怕是沒辦法的。

反觀美國教育,高中很少分流(城市學區例外)到了大二或大三才決定主修,一堆人大學讀了五六七八年讀不畢業,到了四五十歲才來讀研究所或是轉行的人比比皆是,這些人混了一輩子,通常都很晚才有辦法安身立命,那時候又要退休了。

所以,你說那個制度好呢?看你從什麼角度看事情囉!

我總覺得,在學校和科系的選擇上,也會受到「從眾」的壓力...

天蠍浪子2008/05/23 12:32回覆

8樓. 沒有主題
2008/05/22 22:58
我學弟的選擇很好
我復旦的小學弟選擇很好,其實就應該選對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不過可能跳腳的是校方吧,可能不利於"招生",對這學弟的選擇我還是祝福,認為只要他堅定地往他的志向發展,行行都出狀元。
沒有獨立思考就不能夠談民主與自由

東西雖然不多,但會日漸充實
blog
http://blog.udn.com/longreach
哈,他覺得那是他的志趣就好。 天蠍浪子2008/05/23 12:31回覆
7樓. ivy.
2008/05/16 22:44
朋友的女兒也是

朋友的女兒 也是捨台大

去讀東海建築ㄚ

現在國外讀完碩士

在國外事務所上班

將來再回國

也不錯ㄚ !

也對,其實研究所反而是真正的關鍵。 天蠍浪子2008/05/16 22:55回覆
6樓. 小威的家
2008/05/16 21:07
擔心

不知道那個孩子知不知道, 目前建築師有大半是屬於失業狀況...

因為世界上可以擁有建築物的地方已經不太多了.. 而當人類有

未來隱憂時, 我們不知道將來應該建議孩子念那個科系...其實,.

如果是興趣使然那就去念就是..應該不會錯的..但如果是為了將

來出路..那我可有點替他擔心...

也許杞人憂天的我想太多了..

其實我也覺得,他放棄的台大土木、成大電機、成大材料,出路可能會比他現在選擇的這個校系多。

誠如樓下「蕃茄余小薰薰」所言,校系選擇不能光憑個人主觀的興趣,還要考量就業時,對校系的「制度性歧視」......

天蠍浪子2008/05/16 22:08回覆
5樓. Das Reich
2008/05/16 15:49
嗯嗯?
怎麼還在寫社會新聞的評論?
本文引述之報導非社會新聞喔! 天蠍浪子2008/05/16 16:49回覆
4樓. 蕃茄余小薰薰
2008/05/16 11:17
如果家中是有錢人

當然無所謂,不但如樓下說的光比四年學費就多了好幾萬!

將來出社會受到的學歷歧視更是會讓應徵和薪水代遇差很多,目前台灣的百大企業還是比較喜歡台清交,有些公司還會有台大邦,清大邦等社團,學長照學弟更是容易平步青雲.

如果要申請研究所或國外學校也會有很大的學歷歧視,年青人有自信是很好,但是社會是現實的,有些事還是想遠一點比較好!

是啊,雖然他們常宣稱什麼學校不重要,學歷也不重要,但在雇用的時候,還是會不自覺地優先考慮台大、清大、交大、成大的校友,若說這是歧視,那麼也是一種合法的,甚至符合社會規範之期待的制度性歧視。 天蠍浪子2008/05/16 14:07回覆
3樓. 圓媽
2008/05/16 10:35
學費似乎不是該生的考慮
以經濟學來看,唸東海的成本好像比較高吧?如果學費不是該生的考慮,那麼選自己喜歡的學校科系是正確的。
他只考慮個人興趣 天蠍浪子2008/05/16 14:02回覆
2樓. J教授
2008/05/15 23:20
東海

東海不錯啊!

只要自己有興趣的,總比唸好學校,但很悶的感覺好吧!

況且,到東海應該比較容易出頭

哈哈,或許該生也是認為,在東海大學的競爭不會像在台大、成大那樣激烈吧,不過,我想主要還是個人興趣的問題。 天蠍浪子2008/05/16 00:08回覆
1樓. 怡克納米斯
2008/05/15 22:40
回應,偶搞笑校友會的會長

偶不是建築系的,再來,偶也不是傑出校友,算搞笑校友一個吧,勉強是搞笑校友會的會長...


哈哈,老哥你對經濟學觀點靈活運用的程度,無以倫比哩! 天蠍浪子2008/05/15 22:58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