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臺靜農〈獄中見落花〉(1929)
2020/06/10 01:16
瀏覽675
迴響0
推薦37
引用0

我悄悄地將花瓣拾起,

虔誠地向天空拋去;

於是我叮嚀地祈求:

「請飛到伊的窗前,

報道有人幽寂!」

花瓣淒然落地,

好像不願重行飛去;

於是我又低聲痴問:

「是否從伊處飛來,

伊孤獨地在窗前哭泣?」

王德威〈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登《臺大中文學報》第31期,頁1–46,2009年12月)說:死寂沉重的牢房相對於輕盈飄盪的落花,幽閉的恐懼相對於逃逸的想像,獄內的詩人相對於獄外被思念的故人,這首詩便在這樣的對照中開展。全詩的重心是飄落的花瓣,既暗示了愛情與希望,又暗示了愛情的徒然,希望的否定。詩人拾花拋向天空許願,希望花瓣將他的愛意帶出牢獄之外,但最終所見卻是「花瓣淒然落地/好像不願重行飛去」。

花瓣即使拋向天空,又再次落地的意象提醒我們做為詩人與革命者,臺靜農豈不正在思索他自己薛西弗思式(Sisyphean)的命運?臺靜農似乎在問:政治與浪漫激情一旦有了殘缺,還能夠開花結果麼?這讓我們回到一九二四年臺靜農最初寫作的意象:「受傷的鳥。」我們記得〈受傷的鳥〉是這麼結尾的:「我是負傷的鳥,帶著箭,帶著痛,帶著血腥。能夠讓我向渺茫的天空,無力地飛去嗎?」受傷的鳥也好,不能建塔的人也好,亦或是落花也好,臺靜農的詩歌主體似乎總是為伊卡魯斯(Icarus)式——希臘神話中藉著蠟製翅膀飛向天空的少年,因為太靠近太陽以致蠟翅溶解而殞落——的命運所攫獲,他高飛的期望注定要以墜落結束。

格主案:王德威又大談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落花意象,文長不引。評論者評論作品時,總是盡其可能地旁徵博引。詮釋其實也是一種創造。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