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住在鄉下,村裡的人遇到親人往生都會在自己的家裡或是家的附近空地搭棚架辦理喪事,喪家會請「師公(道教的道士)」辦理各種繁文縟節的儀式,經過頭七之後擇期抬棺上山辦理「土葬」;一般公墓都設在市郊的小山丘上,清明時節家長都會帶領全家大小一起上山掃墓,到達墓地先用鐮刀清除墓園及附近區域的雜草,然後擺好供品捻香祭拜,最後還要在墳墓上「壓墓紙」,完成祭拜儀式後接著再到另一個先人的墳墓祭拜,通常一次上山都要掃好幾個先人的墓實在有夠累人;2010年的電影【父後七日】就曾完整的描述早年的喪葬過程,該片榮獲第47屆金馬獎的最佳男配角、改編劇本獎,並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年度台灣傑出電影等獎項的提名,也獲得第12屆台北電影獎最佳女配角及最佳編劇獎,各位如有興趣還可在 You Tude 上觀看這部影片 (請點閱收看 https://youtu.be/f4IzRmug5cw?si=KUSg1_hcZNza7Kzr )。
(台灣非常密集的土葬區公墓,本張照片取自網路)
(台灣土葬區公墓的掃墓場景,本張照片取自網路)
(掃墓焚香祭祖後要在墳墓上「壓墓紙」,本張照片取自網路)
(「父後七日」電影的海報,本張照片取自網路)
(「父後七日」電影裡的戲照,本張照片取自網路)
1950年代台灣就有極少數的「火葬」了,1960年代政府開始宣導「火葬」,但一般老百姓很難改變傳統的「土葬」習俗,1970年代因為台灣的經濟快速起飛,十大建設、加工出口區及各種工廠急需用地,政府開始辦理公墓的土地徵收,1980年代除了要增加土地資源之外,加上衛生及環保等考量,政府有關部門積極推廣「火葬」,1990年代內政部將「火葬」列為優先推行的業務並改善火化設施及葬儀等相關的殯葬行業,因而讓民眾的接受度大幅提升,2000年代後台灣各地廣設火化場、殯儀館、納骨塔、花葬、樹葬園區,不再設置土葬區,加上「火葬」可免除先人土葬一段年數後還須「撿骨」等繁雜的事情,並減少清明節火燒山的事件(這次韓國大火傳說就是掃墓所引發的),所以絕大多數的民眾改採「火葬」處理先人的後事,現在「土葬」的比率已經降低到5%以下,清明時節民眾祭祖掃墓都是去納骨塔祭拜,大幅減輕了清明節交通及人力的負擔。
我家的祖墳本來在新竹市關東橋附近的第一公墓,因為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需使用大量的土地,新竹市政府公告自1980年代起將該地區既有公、私墳墓的土地採取分段徵收,我們依規定期限把祖先的遺骸「撿骨」及火化後將骨灰罈送到新竹市的「大坪頂永生園」納骨塔存放,剛開始大坪頂存放的骨灰罈不多,後來因火葬的數量逐年快速增加,以致於大坪頂納骨塔一再擴充還是不夠容納,最近大坪頂又剛完成了一棟「永恆之丘」大納骨塔,該納骨塔為台灣唯一設有方型透空天井的納骨塔,不但通風及採光效能極佳還可觀海,建築還獲得有「設計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紅點設計獎」;因為清明時節往返「大坪頂」祭祖的汽車多到難以動彈,近年來清明時節前往大坪頂的道路週末實施交通管制並行駛「掃墓公車」;因為採用火葬在遺體火化後骨灰罐就送進納骨塔,祖先的骨灰罈一般都會放置在同一個納骨塔內,所以清明時節到納骨塔祭拜祖先很輕鬆一下就全部完成了,不像以前「土葬」時期掃墓要爬山尋找祖先的墓地( 因為墓園面積大墳墓密集,每次為了尋找祖先的墳墓就要花很多時間),還要帶割草的鐮刀、供品、金紙、壓墓紙等物品,拜完一處還要再到幾個不同的地方祭拜,現在的年輕世代可能都沒有掃過墓,也許不能體會以前清明節「掃墓」這件事情有多辛苦。
(新竹大坪頂永生園納骨塔)
(大坪頂納骨塔永生園入口處佛祖與菩薩的聖像)
(大坪頂納骨塔的土地公)
(大坪頂納骨塔永生園地藏王菩薩與祖先牌位)
(大坪頂納骨塔供民眾擺放祭品的美觀走廊)
(遠觀大坪頂新建的「永恆之丘」納骨塔,獲得德國的設計獎)
(新建完成的「永恆之丘」納骨塔頂端透空長方形天井)
(新建完成的「永恆之丘」納骨塔內景,本張照片取自網路)
(大坪頂納骨塔的通道)
- 2樓. Charles Lin2025/04/12 12:18竹科的地有部份是以前的墓地,到現在都還有些口耳相傳的鄉野傳奇。是啊!我們家祖墳的地就是被徵收,骨灰罈放到大坪頂的納骨塔,因為我已沒住新竹市了,所以沒聽過鄉野傳說。 samia 於 2025/04/12 21:05回覆
- 1樓. MLIN2025/04/04 05:41政策的走向影響是巨大的
從土葬到火葬,衍生出納骨塔與生前契約的興起,
帶出的商機是天文數字。
確實如此;最近才知道有一種新行業,殯儀業者將大樓的樓下分隔十間左右,供人暫時存放遺體,親朋好友前往祭拜不需到殯儀館,而是到該私人的禮儀公司,安靜又隱密的空間是以前沒見過的。 samia 於 2025/04/04 09:2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