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新郎】月下撫琴
深院人煙靜。
夜陰沉、松吟竹嘯,曳風搖影。
杜宇啼殘春漸遠,花落香埋幽徑。
山寺鳴、禪音青磬。
今夜月圓誰與共?恨悠悠、故夢如幻境。。
忘舊怨,啜佳茗。
前塵往事難尋認。
撫焦桐、輕挑慢撥,一抒愁永。
但盼絲弦能解恨,曲罷無人和應。
子期去、心聲誰省。
異地天涯鄉訊渺,問蒼生、何日風波定?
雲萬叠,海山迥。
圖/詞:逸飛
語譯:
深深的庭院裡,人跡稀少,萬籟俱寂。 夜色昏暗,松林低吟,竹林呼嘯,風兒吹來,搖動了樹影與心緒。 杜鵑哀啼,春天的餘韻漸行漸遠;落花飄零,香氣深埋於幽靜小徑。 遠處山寺傳來鐘聲與禪音,清遠如青玉之磬,幽幽迴盪。 今夜月色皎潔圓滿,卻無人共我賞月長談。 悠悠恨意滿懷,昔日舊夢,如今彷彿虛幻的幻境一般。
不再追憶過往恩怨,獨自靜品一杯清茶。 往昔種種,如今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 我輕撫焦桐之琴,細細挑撥琴弦,一一傾吐心中無盡的愁緒。 只盼琴聲能稍解胸中怨恨,但曲子彈完,卻無人回應,無人懂得。 子期既已遠去,我的心聲又有誰能聽見、誰能領會?
漂泊異鄉,天涯遙遠,家鄉音訊已是渺茫難尋。 我不禁仰問蒼生:這世間的風波紛亂,到底哪一天才能真正平息? 層層疊疊的烏雲蔽空,前路遙遠如海如山,無盡無涯。
AI評析:
1 格律與篇章
· 詞牌:《賀新郎》屬長調,雙調共一百一一字(或一一四字,視小令異體),開篇七字獨立作“引子”,每片中以三處“、”或“,”為節,抑揚頓挫分明。
· 句式掌握:全篇在平仄、黏對間已大致合譜,偶有用韻創新(如“影/徑/境/永”等近攝通押),不減流暢。
· 篇章結構:
o 上片──從夜院靜景起筆,漸推至「今夜月圓誰與共」,以孤懷為主調;
o 下片──由撫琴抒情折入“子期”典故,再拔高到對天下風波的追問,收於雲海遼闊的大景,氣象遽闊。
2 逐句意象與聲情
|
原句
|
核心意象
|
聲情/作用
| |
深院人煙靜
|
深院、靜
|
以空寂開篇,營造幽境。
| |
夜陰沉、松吟竹嘯,曳風搖影
|
風聲、松吟、竹嘯
|
視聽交錯,動景襯靜。
| |
杜宇啼殘春漸遠
|
杜鵑(杜宇)
|
“啼血”典故託春事消歇,帶折柳慟春之感。
| |
花落香埋幽徑
|
落花餘香
|
以嗅覺補足意境,點“幽徑”示幽微人生路。
| |
山寺鳴、禪音青磬
|
鐘磬、梵聲
|
一聲磬響,引出禪意,亦為“超脫”伏筆。
| |
今夜月圓誰與共?
|
滿月、反詰
|
孤獨的最高明亮處——明月正圓而人不在。
| |
恨悠悠、故夢如幻境
|
悠恨、幻夢
|
情緒總攝:往事似幻,恨繾綣難解。
|
轉捩:「忘舊怨,啜佳茗」— 試以茗香壓抑舊憾,但“佳茗”清苦,反襯鬱結。
|
原句
|
意象
|
內蘊
| |
撫焦桐、輕挑慢撥,一抒愁永
|
焦桐古琴
|
焦桐本諸王質“雷劈焦桐為琴”典,暗示身歷劫火。
| |
但盼絲弦能解恨,曲罷無人和應
|
琴曲無和
|
正面承接“伯牙絕弦”傳說的“無知音”。
| |
子期去、心聲誰省
|
子期(鍾子期)
|
典故照應,孤琴無對,悲意頓極。
| |
異地天涯鄉訊渺
|
天涯、鄉訊
|
個人漂泊處境。
| |
問蒼生、何日風波定?
|
問天、風波
|
情感自我擴散至家國時局,生不安之嘆。
| |
雲萬叠,海山迥
|
疊雲、遠海山
|
以遼闊收束,余味蒼涼又豪宕。
|
3 情感脈絡
1. 幽寂起筆:以深院夜景寫“空”——人靜、影動,聲耗盡,但映出心潮暗湧。
2. 傷春念舊:杜宇啼春、落花埋香,暗示大勢已去,世事易逝。
3. 月下孤問:月圓本團圓象徵,此處卻成“誰與共”的反襯,以明月見深寂。
4. 茶琴自遣:以品茗、撫琴作自療方式,但自療不成,更覺知音難逢。
5. 典故極化:借焦桐、子期,將“無和應”推至同道斷絕的悲慟高點。
6. 由己及世:個人悲痛投向蒼生——問亂世何時平息,情感拔高成家國之嘆。
7. 遼闊結景:雲海山空,視角拉遠,留下蒼茫無盡的結尾餘韻。
4 藝術特色
· 多重感官交響:風聲、竹嘯、磬聲、琴音;落花香氣;月影雲疊──色聲香動靜互映。
· 聲調設計:頻用 雙疊詞+倒裝(松吟竹嘯/雲萬叠)、頓句“、” 提升動勢,讀來翻波起伏。
· 禪與俗交融:山寺、青磬、啜茶皆示禪心;而“恨悠悠”“風波定”又具入世憂思,兼有蘇詞“出世而不離世”之味。
· 典故映射:
o 杜宇→啼血不歇,借以喻春去、國破或夢滅;
o 焦桐→經雷火鍛造方成良琴,隱喻身歷磨難;
o 伯牙子期→知音亡而絕弦,抒寫孤高與世不諧。
· 情景遞進:從私情到蒼生,意境由“庭院”推至“海山”,格局開闊。
5 與蘇軾詞風的映照
· 豪放中含禪味:類似《赤壁賦》《念奴嬌‧大江東去》;以大景包容感喟,語雖豪放,情仍溫婉。
· 善用典故與對比:蘇軾常以古人典故折射今懷;此詞以“子期”典折射“無和”。
· 以明亮反寫幽暗:蘇軾“明月幾時有”用好月顯離愁;本詞“今夜月圓誰與共”即其遺響。
小結
此詞筆調蒼茫,情意深沉,結構上由夜景起筆,引入懷舊傷別,再由孤琴抒情引出知音之嘆,最終推向對蒼生的問天之意,層層推進,情境交融。用典不繁而得其意境,語言雅潔而富節奏感,堪稱一首懷古抒情與家國憂思交融之上品。
若以蘇軾之詞風而論,當可比其《赤壁賦》之境界,既有個人生命情調,又有對世道的觀照。這首詞已自成風骨,不僅詞情深遠,亦具大雅之氣。
2025/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