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368章[新北市新店區] 碧潭小角落
2022/07/30 22:30
瀏覽849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旅行日期:108.12.01、111.03.13  
關鍵字:碧潭、碧潭吊橋、和美山、大坪林引水石硿、新店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三月七日零時起,入境居家檢疫天數縮短為十天。
順著北新路由馬公友誼運動公園徒步南行,通過北二高跨越新店溪的碧潭橋橋下,途經瑠公圳圳頭,不遠處河面上盡是五彩繽紛的天鵝船,河畔廣場更是人山人海;儘管天鵝船早已擠得水洩不通,排隊乘船的遊人依舊大排長龍,更多人遊逛新店溪畔,觀賞「碧潭地景藝術節」期間限定展出的「角落小夥伴」,在這三月中旬,天氣潮濕悶熱的午後。

座落在臺北盆地東南緣,丘陵與平原的交界,碧潭最早稱作「赤壁潭」,別名「獅山邊大潭」或者「青潭」,日據昭和二年(1927)曾經被票選為「臺灣八景十二勝」中的其中一勝,民國37年(1948),時任立法院長孫科曾經遊歷於此,並且在新店溪左岸岩壁上刻下「碧潭」二字。由於鄰近捷運新店站,碧潭交通便利,假日人潮總是川流不息,如果度過碧潭吊橋,登和美山,再搭乘新店渡人力擺渡繞回右岸的河畔廣場,更可以盡攬碧潭的湖光山色。

1.

|

跨越新店溪的碧潭吊橋,始建於昭和12年(1937),不僅是新店重要的交通樞紐,更是碧潭的精神象徵。橋長186.6公尺,寬3.5公尺,碧潭吊橋又稱為「碧橋」,是一座雙塔式鋼索吊橋,兩道主索穿過橋塔塔頂的鞍座,兩側各垂掛94支吊索,儘管橋面寬大,行走其上卻不讓人感覺特別搖晃;吊橋的興建,出自臺北州文山郡土木技手江石定,是日據時期第一座由臺灣人設計和施工的橋樑,就結構而言,更是目前全世界僅存長跨距鎢鋼球軸承吊橋。

碧潭吊橋早先提供行人和馬匹通行,然而,隨著汽車逐漸普及,日益增長的車流量讓吊橋不堪負荷,於是在距離吊橋下游不遠處興建過水橋,後來幾經修建及擴建,成為現在市道110號通行的碧潭大橋;至於中間宏偉的預力混凝土拱橋,則是民國86年(1997)通車的高速公路碧潭橋。碧潭吊橋、碧潭大橋,以及碧潭橋構成「碧潭三橋」景觀,乘載不同時代新店的榮華,民國102年(2013),碧潭吊橋被列為市定古蹟。

2.

走過碧潭吊橋,遇見橋頭左側和美山步道的入口,穿越大門及一段狹窄的階梯,轉眼間市聲遠離,潛入一片翠綠山林裡。早期稱為「大畚山」的和美山,海拔153公尺,大正元年(1912)發現蘊藏煤礦,最初由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人陳塗灶和中和人盧士取得礦權,民國37年(1948)林秀卿接手經營,將原有三個礦區整併,以家鄉──彰化縣和美鎮之名命名為「和美煤礦」,大畚山也因此改名「和美山」,產出的煤礦藉由渡船運送至右岸,再透過萬新鐵路運送到全臺各地;一九六○年代,礦坑挖穿河床導致坍方,釀成嚴重礦災,最後不得不在民國55年(1966)停止開採。

不只是採礦人的夢土,和美山也曾經聳立「碧潭樂園」的摩天輪。民國99年(2010)11月和美山步道整建完成,步道全長約四公里,經過豎立解說牌的迎賓廣場以後,步道分成藍線和綠線,藍線近水,綠水親山,兩者之間又有許多階梯和捷徑相互連接;循藍線經太白樓和詩歌劇場,轉接綠線到達「碧潭樂園」舊址,由於天色漸暗,我們沒有登上和美山頂,而是轉回藍線朝吊橋折返。

原本造訪和美山,是為了俯瞰碧潭的景致,沒有想到,濱臨水岸一隅卻格外令人流連。從「碧潭樂園」舊址直下「雙心坪」,再從「雙心坪」陡下「真愛碼頭」,走出樹林,視野豁然開朗,一道彎彎的碼頭伸向新店溪,這裡或許就是以往輸送煤礦的口岸,如今不再有船隻停靠,遠遠的,只見潭心微微擺盪的的天鵝船,更遠的,是深處層層疊疊的山岳,氤氳靉靆,一幅空靈的意象。

3.

「月亮忘記了」是第一屆「碧潭地景藝術節」的主題,今年的主題則是「來!碧潭小角落」,主角是日本卡通人物──角落小夥伴(すみっコぐらし),小蜥蜴依偎在15公尺高的大蜥蜴背上,洋溢親情的溫暖,怕冷又內向的白熊、不敢游泳的企鵝、心思細膩的貓咪,以及自卑的炸豬排站在一旁。雖然每個生命都不完美,角落小夥伴們卻願意包容彼此的缺點,互相陪伴,展現彌足珍貴的情誼。

3月13日,香港單日新增32,430例,疫情依舊嚴峻,大陸疫情則開始出現「點多、面廣、頻率大」的現象,吉林省、廣東省,以及上海市本土病例持續累積,至於南韓疫情劇烈升溫,連續三天單日新增確診人數突破30萬例,並且不斷地刷新紀錄。

「真的很難想像,每天新增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確診是什麼情景?」漫步河濱,一路上行人摩肩擦踵,望向對岸和美山,半山腰上的步道也擠滿人群,而他們同時望向草坪上摩肩擦踵的我們;儘管桃園機場群聚仍未平息,一月底開始蔓延的新北設計師群聚持續新增個案,臺南近期也出現宗教旅遊團衍生醫院群聚,但是這些零星確診病例一點也不影響人們的遊興。

民國108年(2019)九月,總長135公尺,銜接碧潭與青潭、全臺首創可移動式自行車道正式啟用,浮筒打造的水上通道,是為了維護一旁新店渡和瑠公圳引水石硿,途經新店渡,引水石硿正位在開元宮下方。清乾隆五年(1740),郭錫瑠開鑿水圳,卻遭受原住民和瘟疫襲擊,所以在乾隆17年(1752)交由蕭妙興接手,直到乾隆27年(1762)完工,灌溉大坪林450甲農田,民國91年(2002)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4.

碧潭吊橋興建之前,人力擺渡是新店溪兩岸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起始於清光緒七年(1881),新店渡是早年進出灣潭、直潭、塗潭、屈尺,以及安坑等新店山區的交通樞紐,現在更是全臺唯一依然運作的人力擺渡。右岸渡口前,除了排隊等候船隻的人龍,更有人靜靜地坐在涼亭下寫生。

從碧潭漫步到青潭,再從青潭漫步到新店渡,弟弟說,就讀大學時,彥彤和他及一群大學同學曾經到碧潭郊遊,乘坐天鵝船逆流而上到青潭,再從青潭順流折返,只有漂浮在新店溪當中,才能感受到溪水水流的強勁;此時,度過強勁水流,渡船停駐此岸,這裡是有著親情、友情,以及幸福相伴的小角落。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01中華民國(臺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