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從前,有一對母子,名字分別是Niun和Parumaci,一天,Niun一如往常地感嘆生活的艱苦和孤獨,Parumaci一面安慰母親,一面向覆滿紅葉的karu sʉrʉ(枷檀樹)踢了一腳,隨後,紛紛落葉疊成一棟棟的房屋,再踢一腳,紛紛落葉變成一個個人,於是Parumaci成為他們的首領,這就是卡那卡那富族的來由。
根據荷據時期留下的「番社戶口表」,西元1647年曾經出現「簡仔霧社」(Kanavu)的紀錄,有37戶157人,卡族首領更幾次參與荷人主持的地方會議,至於族群遷徙,據說卡族人源自Patukuana(關山)東方的Nacʉnga,後來有獵人行經Natanasa時,攜帶的獵犬生了小狗,後來獵犬又自己從Nacʉnga跑到Natanasa,所以族人決定搬到獵犬選擇的地方;不過也有人認為卡族人應該來自臺南,最後遷徙到Natanasa,成為那瑪夏最早定居的族群。
卡族傳統祭儀因為歷代政權的干涉,以及基督教的傳入而逐漸消失,直到三十年前才恢復米貢祭(mikongu)和河祭(pasiakarai);除此之外,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與鄒族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統稱為「鄒族」,由於各族之間無法以族語溝通,族群起源傳說、祭典儀式以及傳統的社會制度也不相同,民國103年(2014)6月26日卡、拉兩族獲得「正名」,卡那卡那富族正式成為我國第16族。
1.
拉阿魯哇族郵筒設置在高雄市桃源區的興中國小校門口,魯凱族郵筒擺放在屏東縣霧臺鄉的霧臺鄉公所附近,卡那卡那富族郵筒位在高雄市那瑪夏區,不僅僅路途遙遠,更是目前為止最難找到的一尊。
依照中華郵政官方網站的指引,郵筒就在瑪雅里內,今年春節由甲仙一路趕到那瑪夏,抵達瑪雅時已經傍晚,在斜坡上的村莊裡轉了幾圈,卻始終沒看到郵筒的蹤影,只好沿街詢問村人。
卡那卡那富祭壇同時也是卡族的男子會所,座落在緊鄰臺29線的山坡上,面對河流一側架設展望臺,祭壇周圍屋舍數棟,中間廣場留有火堆的餘燼,我們在廣場四處搜索,還是沒找到郵筒,最後才意外發現郵筒就立在公路對面,原住民文物館的門口,這次前來那瑪夏,郵筒又被移到區公所的大門。
朝臺29線起點持續邁進,民生大橋跨越楠梓仙溪,接續的達卡努瓦橋則越過支流五權溪,發源自玉山山脈,溪流切鑿瑪雅河階地,溪床上石塊磊磊,有時岩層落差較遽,層層跌水順流而下,水聲潺潺而不止息,我想,莫拉克風災之前,楠梓仙溪應該也是這麼優美的。
達卡努瓦里舊稱「民生村」,日治時期配合「集團移住」政策,從高雄桃源寶山部落和南投信義鄉遷來布農族郡社群,原本的卡那卡那富族自此成為少數族群,目前住在民生一村,布農族聚居的民生二村,別稱「拿努姆」,意思是「六個指頭」,相傳本地有一家族帶有六根手指的基因而得名,至於卡那卡那富族人則稱民生一村為「黨阿亂」,意思是「魚蝦很多的溪畔」,如今達卡努瓦更是那瑪夏區公所所在地。
民生一村和二村之間,達卡努瓦神社遺跡一如「舊部落平台」,是日人留下的建設;雖然音舞對各個景點的瞭解不多,依舊感謝她帶領我們闖蕩河谷兩岸,歷經風災,那瑪夏境內大多數景點已經修復,遊憩設施也很齊全,但是交通依然相當不便,除了臺29線和青山產業道路以外,其餘道路盡是水泥鋪面,彎道多又坡度陡,沒有當地人帶路,只怕見到山路便立刻打退堂鼓。
修復後的神社遺跡,重新立起鮮紅色的鳥居,並且架設木棧道順著山坡筆直上攀,儘管不是平坦的路徑,步道被滿山的綠意環繞著,有時陽光灑落臉龐,仍舊令人精神煥發,木棧道底端銜接一段柏油路,接著又是曲折的木棧階梯,最後終於走到遺跡面前,殘存的石造基座雜草叢生,流露滄桑氣息,呼頌覺得,神社始終屬於外來的建物,但是選擇將它保留下來,當作日人曾經殖民的見證。
3.
擁有那瑪夏唯一加油站的達卡努瓦,更是臺29線的起點,里程碑矗立岔路口,一旁有原住民族分佈圖,回首望向一路走來的省道,我知道自己正站在地圖上重要的位置,附近「咪咪麵店」販賣滷肉飯、乾麵等等小吃,聚落人口不多,供餐有限,許多料理點餐時已經售罄,幸運地是,我們購得當日最後兩杯冰鎮綠豆湯。
「瑪星哈蘭人行景觀橋」跨越野溪,民國105年(2016)1月竣工,提供達卡努瓦學生通學之用,深紅色橋拱在翠綠山林中相當醒目,除了尖聳的曲積山,由橋上也能遠眺八八瀑布,莫拉克風災以後,原先村內的天使瀑布、彩虹大瀑布已不復見,新生的八八瀑布高聳且秀麗,當地人以「八八」之名紀念一場風災的劇變。
4.
那瑪夏舊稱Mangacun,閩南語譯作「蚊子只社」或是「蚊子圳社」,光復後改名「瑪雅鄉」,民國46年(1957)因為鄉境內三個村莊分別更名「民族」、「民權」、「民生」,所以改名「三民鄉」,民國97年(2008)經過正名,採用「那瑪夏」至今。
流貫山谷的楠梓仙溪,名稱同樣源自Namasia(那瑪夏),根據卡那卡那富族的傳說,數百年前有個少年,發現溪中有一條巨大的鱸鰻堵住水流,眼看下游岌岌可危,他趕緊跑回部落要人們逃難,部落因此免於洪患,幾天後少年卻因為驚嚇過度而病故,為了表達感激,族人們將這個地方賦予少年之名,而那位少年就叫作「那瑪夏」。
青山產業道路上的玉打山,海拔1270公尺,山頂有三等三角點基石,登上卓武亭,達卡努瓦、瑪雅、南沙魯,以及楠梓仙溪流域壯麗山川一覽無遺,朝東北方遠眺,布農族的聖山--玉山群峰雲海翻騰;感謝上天的幫助,正逢暴雨襲擊南臺灣,陽光卻時常照耀阿里山山脈與玉山山脈之間,午後雷陣雨遞來山嵐,更增添不少丰采。
楠梓仙溪好似忘川之水,洗滌一切的憂傷,流露無數的喜悅。
參考資料
1. 那瑪夏區公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