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29線起點折返,達卡努瓦、瑪雅,以及南沙魯,車窗前閃過數個謎樣的地名,有時河畔芳草萋萋,有時村舍雞犬相聞,鑽過涵洞接續的那都魯札橋(Natuluza),卡那卡那富族語中的意思是「物產豐饒、繁衍族人之地」,據說早年是一處大聚落,而今已不復見,哈利奧爾橋(Haliv-aul)源自布農族語,代表此地旱季時經常乾枯無水。
安哈娜橋(Anhana)意指「紅葉森林」,而都朴魯安橋(Tupuzuan)則是族人呼喊並且等待家人返家的地方,有時左岸,有時右岸,十二座鋼構便橋不僅收藏記憶,也被寄予祝福;通過嗡嗡橋(Ungung)和阿力吾艾橋(Alinguai),峭壁高聳險峻,中有湍急的溪水奔流,人們用族語描述世紀大峽谷:此地既有回音又神祕,其中的幾處河灘更有獵物棲息。
紐澤西護欄上的螢光標誌閃爍著,前後幾部車輛一如我們,一片沉寂中沿著溪谷摸索,溪流兩岸的崇山峻嶺在入夜後只剩剪影,彎月方從山頂升起,漸漸地,楠梓仙溪浮現月光,月光皎潔明亮,那使我想起歌手王宏恩的作品,還有歌聲中許多關於那瑪夏的故事,那段深刻的印象,成為再訪那瑪夏的伏筆。
1.
不同於春節時由甲仙挺進,這次旅行改由青山產業道路進入那瑪夏,因此,和甲仙距離最近的南沙魯,反而成為那瑪夏境內最後拜訪的村莊,與瑪雅相距約五分鐘的車程,南沙魯源自日文「なぎさる」(Nagisaru),意思是「河岸」,位在楠梓仙溪和支流那托爾溪沖積的河灘。
清乾隆45年(1780)左右,受到平埔族人的進逼,卡那卡那富族祖先從嘉義、臺南淺山地帶逃到高雄甲仙、桃源交界的「拿西拉姆」高地避難,後來又遷徙到老人溪上游建立「拿都嚕漬」、「拿布蛙那」兩個聚落,日治昭和14年(1939),布農族Isnangkuan家族前來試種農作物,隔年,Uabalisan的布農族人配合集團移住政策,途經桃源藤枝、二集團部落,晚上夜宿高中里,第二天越過玉山山脈走山路獵徑,夜宿98林班的Uav-auvu,第三天下午抵達南沙魯平台。
二戰結束後,村內更加入客家人、魯凱族、排灣族以及外省人移民,卡那卡那富族人則遷居至紅花山,也就是安哈娜橋(Anhana)附近,民國42年(1953)「促進山地行政建設大綱」開始執行,才慢慢形成今日的村落,民國94年(2005)啟動「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引水隧道經過南沙魯南緣,不少村民認為,隧道工程導致土石鬆動,是南沙魯在莫拉克風災期間遭受重創的原因。
2.
民國98年(2009)8月6日至10日,那瑪夏區境內的民生氣象站累積雨量總計1763.5毫米,遠超過氣象局所預期,7日凌晨,南沙魯開始發生土石流,8日下午五點,那托爾溪上游的堰塞湖潰堤,三百多個村民趕緊逃到平台避難,9日早晨,一至三鄰已經被兩層樓高的土石掩埋,四鄰房屋也只剩下半層樓,鄉公所、鄉代會、民族國小等等機關無一倖免,時任村長劉金和逐戶清查,發現少了26人,後來確定皆慘遭活埋。
幸運的是,土石堆裡依然有21人獲救,林聖恩、李民傑、明有德、林春福四名青年,在災難發生時沿路高喊:「大家趕快逃命!」,他們護送村民逃到避難所,隔天早上以兩人一組穿梭災區到處搜尋,同時運用軍中所學救出生還者,之後幾天,土石流依舊不時發生,他們請來牧師講述聖經故事,祈禱唱詩歌,直到12日與14日,陸軍CH-47SD運輸直升機將村民分批送往旗山國中。
莫拉克風災以後,南沙魯約八成村民選擇住進杉林大愛園區,原鄉重建者只剩下20多戶,民國99年(2010)9月,由村民集資,世界展望會協助建造的南沙魯平台避難屋完成,提供村民度過緊急危難。
3.
濱臨那托爾溪的民族國小舊址擁有良好視野,最醒目的,當屬海拔1336公尺的藤包山,外觀有如埃及金字塔一般地挺拔,鋒利山頂直入雲霄,相傳那裡曾經是卡那卡那富族的祖居地,所以被視為聖山,臺29線十二座鋼構便橋其中一座名為「那斯拉拿」(Naslana),就是籐包山的族名,而在它背後一如刀鋒般陡峻的山岳則是鞍輪名山。
民族國小舊址座落的河階則是海拔1578公尺的小鞍輪名山山腳,和藤包山隔著楠梓仙溪遙遙相對,莫拉克風災期間,校園遭受土石流破壞,學校因此跟著村民搬遷至杉林大愛園區,民國102年(2013)新校舍竣工,學校也更名為「民族大愛國小」,民國106年(2017)改制成「巴楠花部落小學」,除了上課內容以外,配合布農族歲時祭儀設計課程,嘗試原住民教育新的可能。
原本的土石流崩塌地經過整理,民國103年(2014)轉變為海畢斯公園,「海畢斯」(haipis)是布農族語的「紅嘴黑鵯」,傳說大洪水來襲,布農祖先苦無火可用,於是選拔健壯的動物尋找火種,第一個挑戰者--烏鴉因為身體被燒黑,口腔被燙壞而失敗收場,第二個挑戰者--癩蛤蟆則因為身體被燙得遍地起泡而落敗,最後,海畢斯雖然完成任務,鳥喙與鳥爪卻被火把燒紅,羽毛也被火燒得焦黑,為了表達感激,布農族人將海畢斯封為聖鳥,更是現今那瑪夏入口的精神標誌。
4.
「海畢斯」立柱旁邊的解說牌,簡略地記述南沙魯的故事:以前的以前,水的祖先留戀著大地,傳說中的「海畢斯」拯救了「布農」,昨天的昨天,莫拉克領著三千毫米的族人,依著其祖先的記憶,慕名造訪布農的子孫,擠得好客的布農只得讓位給水的子孫;以前大蟒蛇造成laning_avan(洪水災難),海畢斯為布農帶來了希望,現在莫拉克颱風帶給布農lapunalan(土石流災難),期待海畢斯能再次帶來希望。
同樣帶給那瑪夏希望的,或許還有夜空中皎潔的月光,民國98年(2009)8月12日,隨著外援逐漸深入那瑪夏,一幕幕災後景象震驚社會,「月光」溫暖柔和的旋律,成為人們對那瑪夏的祝福,村民對那瑪夏的寄託。
歌手王宏恩接受媒體報導時提到,當初創作「月光」這首歌,是因為他的祖母在他離開家鄉時,送他月亮當作禮物,不管以後遇到什麼困難,抬頭看看月亮,就會有走下去的勇氣,王宏恩也希望,如果想念家鄉,如果需要力量,不妨抬頭看看天上的月光,期盼這首歌能讓那瑪夏的朋友們,有更堅強的能量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