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館走向涼亭,以石板拼成的筆直步道平坦舒適,兩側碎石鋪地,通直杉木並列兩旁,微風中響起樹濤陣陣,樹影輕盈擺盪,在石板道上舞姿翩翩,點點滲透下來的光亮來回追逐期間,一段喧鬧之後又各自回到原點,寂靜中聽見人語呢喃,無論徘徊漫步,或者小作歇息,品味大自然光影動靜輪轉不止,小而雅致的林蔭道就彷彿蘊含無盡的禪意。
日據明治40年(1907)日人設置「插天山前進隘勇線」,防堵線由阿姆坪經枕頭山到插天山頂,壓縮Msbtunux和Mncyaq的領域,終於爆發「枕頭山戰役」,日軍動員軍警隘勇2000餘人攻下要塞,以死傷超過200人的代價佔領插天山,總計歷時107天。
歷史文化館記載顛沛流離的故事而選擇沉默,角板山商圈卻市聲鼎沸,街道上販售香菇、水蜜桃或是山鮮的商店比比皆是,餐館高朋滿座,攤販則是一邊面帶笑容翻炒菜餚,一邊吆喝路人選購山產,飯飽喝足的遊客多半緩步慢行,朝著角板山公園走去。
角板山海拔639公尺,泰雅族曾經稱這裡「Pyasan」,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也有一說是為了紀念一個抗日陣亡的頭目,位於大溪和巴陵,甚至是通往新竹關西的交通樞紐,此地曾身肩北部山區樟腦集散中心重任,大正12年(1923)4月,日本皇太子裕仁訪臺,當地建造賓館當作太子的御泊所,不過最終只由親王代替太子拜訪,光復之後成為蔣公行館,爾後交由救國團經營,又另外在附近興建行館。
園區步道四通八達,不只是石板路,建於民國52年(1963)的戰備隧道長100公尺深埋地底,從公園入口行經蓊鬱密林,起初階梯陡降地下20公尺,隧道建有數個分支和轉折,原先文物留存不多,「效忠領袖、保衛國家、堅忍不拔」等壁面彩繪洋溢剛烈、肅殺的戰地氛圍。
民國64年(1975)先總統蔣中正逝世,蔣經國在居喪期間,經常回到角板山的梅臺回憶往事,並且寫下「梅臺思親」紀念,而他所駐足的涼亭也被命名為「思親亭」;思親亭遠眺對岸溪口台地,秀麗山川與蔣中正故鄉──浙江省奉化溪口(今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十分相似,所以是蔣中正生前最喜愛的勝地之一,除了河階,海拔1520公尺的那結山形勢險要,群山擁戴,遠望如金字塔一樣雄渾壯麗。
溪口台地和遠山構起雄渾肌理為背景,賦予角板山大家閨秀之氣,行館東面的池水彷彿是她的靈魂之窗,平靜無波,泛起水藍色的光澤,冷凝且柔美,褪去繁葉的梅林晶瑩剔透,三三兩兩旅人漫步傍晚湖畔,沉浸於湖水明媚,我隔著草坪俯瞰,旅人也是畫作的一部分,池水對岸屋舍儼然,草木娉婷,有時甚至錯以為身在城市中雅致的園邸。
樟腦文物館坐落水北,明治34年(1901)起,日本在角板山設置「專賣局臺北支局角板山樟腦收納場事務所」,匯集南插天山、石牛山以及李崠山等等山區的樟腦林,根據明治43年(1910)樟腦和樟腦油統計,桃園廳總產量位居全臺第一,人造橡膠尚未問世之前,是主宰全球經濟產業的重要命脈,文物館周圍仍可見到數棵原生樟樹,當作日人「蕃地」治理的樣板。
大樟樹枝葉茂盛宛如傘蓋,藍天襯托下格外蒼翠鮮麗,因為樟樹,讓臺灣得以傲視全球,然而這份榮耀卻是以無數樟樹的生命換得,又有多少的覬覦導致喋血山河?餘暉捎來暖意,是冬日難得的清朗,無論是和煦陽光,或是翠綠樟林,都應該分外地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