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40年一覺記者夢(十四)
2009/06/17 15:03
瀏覽1,209
迴響3
推薦15
引用0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了那時所謂的"排我納匪"案後,老蔣總統在次年的"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中,呼籲全國"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及至他去世後,這個口號支持全國同胞奮發圖強,創造了後來的台灣經濟奇績,台灣錢淹腳目。

也就在那個時候,全國民眾都想做一點揚名國際的事,以消除退出聯合國帶來的挫折感,於是台灣水產試驗所提出了"海功號開發南極蝦漁場計畫",希望以遠征南極洋的成果贏得全球的矚目。

"海功號"是在加速農村建設計畫項下建造的一艘試驗船,只有七百多噸,設備顯然比一般遠洋漁船好,但是否適宜遠赴南極洋開發南極蝦(又稱磷蝦,其實是一種浮游生物,是鯨魚的主要食物),老實說,當時台灣並沒有人有把握,水產試驗所漁撈系主任李燦然根據日本水產雜誌上發表的幾篇論文,認為"海功號"能夠勝任這項任務,農復會漁業組專家也從"紙上作業"研判,認為值得一試。李燦然原為政府送去日本培訓的漁具、漁撈專家。

經過了數月的籌劃後,"海功號"決定於1976年12月 2日首航南極,由基隆出發,經麻六甲海峽、印度洋,直駛南非開普敦港,稍事補給後,再由開普敦前往南極洋。

這個消息由中央社和聯合報率先報導後,這兩家媒體和中國時報都打算派記者隨船報導,於是展開了與水試所的接洽,李燦然也藉來台北洽公之便,與我及聯合報記者呂一銘接觸。他除了提供相關消息之外,也曾經向我們暗示說,一般試驗船出海後,照例沿途的漁獲可以在靠港時出售,所得款項可以分給船上的人,假如記者肯"配合"作一些正面的報導,每人理應可分到約美金一萬元的"菜魚"。我們當時都只想搶獨家消息,對那樣的暗示一笑置之。

同樣可笑的是那時至少我個人欠缺常識和判斷力,也被"南極探險"的幻想沖昏了頭,竟沒有對那次遠航計畫的諸多疑點作深入探究,只是就農復會和水試所提供的資料和個人所能找到有關南極的一些書籍作報導,國人讀了新聞報導也對"海功號"遠征南極洋充滿了期盼。

中央社決定派我隨"海功號"赴南極洋之後,也開始為我"打點"那次特殊採訪任務的裝備等,其中包括攝影器材和約二百個膠卷,還替我買了新台幣一百萬元的平安險保單;但就在準備得差不多時,社長魏景蒙叫我去他辦公室報告全程採訪計畫,當我說明"海功號"領隊李燦然同意由聯合、中時和中央社三名記者在遠航途中每天合發約50 字的新聞電訊時,他當即認為非常不可靠,並指示我再與水試所接洽,探詢可否在船上發電報,由中央社架設在桃園海邊的強功率電台接收消息。不過水試所並不同意那樣的安排。

"海功號"終於帶著國人的祝福如期出航,中時記者蔡篤勝隨船出發,我與呂一銘則在約一月後,偕同李燦然從台北到香港,轉乘南非航空公司班機飛往約翰尼斯堡、開普敦再上船。

到了開普敦後,我們才發現,"海功號"上沒有極地氣象儀、救生設備不但不夠,而且不是航行南極洋應配置的救生艇,再者,船上兩具發報器中,功率較強那一具已壞了,只剩功率較差的那具,未來只能從南極洋發電報給在大西洋作業的台灣遠洋漁船,再轉發給岸上的南非漁業局電台。"海功號"沒有破冰設備,那時是南極夏季,若不太靠近南極大陸也還勉強可行,船體沒有保暖設備,船上的水管和燃油管都可能結凍,水試所在台灣時考慮到這問題,但只是在船上裝置了台灣一般家庭裡所使用的那些電暖器,是否管用,老實說,也沒有人知道。

不過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海功號"若是就那樣返航,恐怕難以交代,於是在開普敦增購了一些救生艇和五千倍的望遠鏡後,硬著頭皮出發。增購強力望遠鏡是因為南非漁業局專家認為,"海功號"上的漁探機不一定能測得冰山的流速、大小,可能重演"鐵達尼號事件","海功號"船長陳長江因此決定以"人力"補救,一旦"海功號"進入南極洋後,即由船員輪班以望遠鏡"偵測"冰山。

南非政府每年前往南極大陸替換極地研究科學家的破冰船"RSA號"也答應沿途"照顧""海功號",但事實上,三千多噸的"RSA號"在一出航沒多久後,就不知去向,"海功號"只好獨自以十三節的全速奔向南極。

"海功號"的南極洋之行大約用了一個多月時間,沿途的驚險狀況迭起,包括狂風巨浪、主機故障、水管結冰等,在撈捕南極蝦的作業方面,航行中遇到的一艘日本船據說每一網可撈起30噸,"海功號"每網只有三噸,船上的加工設備一再失靈,只好連水帶蝦一併送進冷凍艙,所以運回台灣的一百多噸南極蝦中,有一大部分是海水。

我們在1977年的台灣春節期間回到開普敦,船才靠岸,李燦然就交給三名記者各一分電報,上有三家媒體的名字,內容只有"即速返國"數字,我們各自打電話與報社連絡,但因春節休假找不到主管,只好變更行程,馬上改機票飛回台灣,抵達之後才曉得,那是李燦然給我們的"假電報"。

當時我們並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做那種事,起初以為是他不滿我們的報導,但實際上,我們回到台灣才知道,我們在船上所發新聞電報,全被扣下,台灣各媒體逐日報導"海功號"在南極洋的作業情況,都是水產所提供的消息。許多年後,據說,在三名記者離船以後,"海功號"在開普敦裝上了台灣有關單位購買的鈾料,運回台灣。那件事曾有許多報導,但迄今未獲證實。

"海功號"回到台灣後,歷史博物館曾舉辦了一次展覽,相關機構也舉辦了一場慶功檢討會,一位台灣大學教授抵達會場後表示,他很高興是來參加慶功會,而非追悼會。"海功號"後來又執行了若干次漁場探測任務,目前停放在基隆碧沙漁港。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雜記
自訂分類:回首來時路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3) :
3樓. 孫立人的粉絲
2009/06/27 23:10
我也吃過「南極蝦」
因為舅舅是碼頭搬運工會的幹部,他也分到了一些。
讓英雄蒙塵,日後就不易有英雄!
2樓. ant5354
2009/06/19 10:04
請教

您好

我是東海大學的社會系老師,也從事1960-70年代台灣社會生活的研究。我對您有關當年記者生涯和社會觀察的回顧非常感到興趣,我也曾訪談過任職海功號的台東阿美族原住民。不知道有無機會可以訪談您?不論如何,先表示衷心的感謝。

彥寧


已在您的訪客簿中敬覆。

吳育剛2009/06/22 20:51回覆
1樓. yichun
2009/06/17 23:56
魏三爺
魏三爺畢竟見多識廣,也許開始時該更重視他的顧慮。畢竟薑是老的辣。

國家的計劃,總是有人想假公濟私獨吞,殊可浩翰……

您說得很對,魏三爺真了不起,他是真正的記者,參透了人情世故;活得很瀟灑,走得很自然。

吳育剛2009/06/18 09:4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