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很多不幸的事皆因希圖僥倖所致,就拿國際震動及控制期刊 (JVC)這次撤銷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審查造假的論文這件事來說,即使他不是故意為之,也逃脫不了企求僥倖的意圖。
根據 7月 15日的報導,請辭獲准的教肓部長蔣偉寧已接獲這家期刊的回信,信中明確說明: 陳震遠論文自審造假案相關60 多篇文章並非因抄襲而被撤銷與退回,只是因為這些論文未經適當、正確、合乎品質的同儕審查標準予以評估;該刊同時表示,的確有些像蔣偉寧一樣的人因為在那些論文上列名,成了此案的無辜當事人。
這家期刊指出,不幸的是提交稿件給該期刊出版公司 SAGE 的作者並沒有提供蔣偉寧的電子郵件信址,他因而沒有收到該期刊寄給論文作者的相關撤銷通知。
蔣偉寧依據這封回信,希望科技部能查明此案,證明他不知情,無辜受害。陳震遠和他弟弟陳震武 7 月14日到科技部說明該案時,針對科技部所查到這些被撤銷論文中有些掛名共同作者「查無此人」一事,陳震武的回應是打錯了字,陳震遠卻乾脆說,他不知道。
可是當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追問有關審查造假之事時,陳震遠表示,那是「無心之過」,輸入不正確的作者電子郵件信址則是為了「便宜行事」。說穿了這就是圖僥倖,如果沒被查獲,那就矇混過去,得到他自己預期的結果,如果不幸被查獲,也可以裝傻,或一口賴掉。
所謂僥倖,也就是徼幸,指的是碰巧得到意外的利益或幸而沒有受害,若用在一些非法事件上,指的就是希圖非分的好處,在別人寫的論文上掛名,可以分沾學術成就,在某件事的論功行賞簿上列名,就可獲得獎金與記功,甚至獲得晉升,名利雙收,在表揚好人好事時也列名其中,就能贏得美譽。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論文作者希望某人掛名,當然也是意圖僥倖,希望利用某人聲名,抬高論文評價,藉以受到學術界的尊重,沒達到目的也不吃虧。
陳震遠論文審查造假案被撤銷的 60 篇文章中,蔣偉寧掛名五篇,從一開始,陳震遠就意圖僥倖,利用蔣偉寧在學術界的名望和地位,而蔣偉寧在事件爆發後,先是宣稱「不認識」陳震遠,後來改口表示有「兩面之緣」,但「不算認識」,前後言語反覆,支吾之間,失掉了人們的信任,他在「假論文」上掛名事先是否知情更是講不清楚,說不明白。
蔣偉寧把自己弄得這麼慘,也是希圖僥倖,從一開始,以為表示「不認識」陳震遠就能置身事外,表示自己因為事先毫不知情,才會發生掛名在審查程序不符的論文這種事情,所以自己也是受害者,結果卻弄巧成拙,不得不請辭走人。
事實上,希圖僥倖的事情處處可見,商人製造、販售假油、偽劣食品、甚至危及消費者健康的食物,假如沒有人揭發或被查獲,就能賺取暴利,一旦被人發現,面對檢調人員的偵訊時,不是裝糊塗,表示不知情,一口賴掉,就是鞠躬、道歉,以後有機會,還是照樣作假圖僥倖。
貪污受賄的人也是圖僥倖,如若無人知曉,用發票將私人花費申報公帳,或以少報多,從公款裡撈一點好處,若有機會就從工程、採購裡收一筆賄款,或以拖人下水的方式,達到集體舞弊、分贓,萬一東窗事發,就抵死不認罪,以被害者自居參加民意代表選舉,只要順利當選,就能逃過牢獄之災。
還有一些人發表新書,弄了一堆推薦人,當然都是小有名氣的人,他們不一定都讀過那本書,但總把那本描述得如同是「不買來讀一讀就會後悔」的作品。當然,在這種書上列名風險不大,萬一那是一本不值一讀的書,頂多讓買書的人背後罵幾句也就算了,否則就能享有書評人的盛譽。
平日在家裡,開了櫃門取物,心想等一下還要取另一件東西,何必費事關門,沒料到一轉身,就撞落了櫃門。看見自己要搭的那一路公車即將駛離,為了不想再耗 15 到 20分鐘等下一班車,以為跑幾步就可趕上,誰知卻扭傷了腳。
幾乎所有意圖僥倖的人總以為,頭過身就過,不妨試試運氣,然而事實往往並不是如此,圖僥倖固然不乏成功的例子,但似乎總得到弄巧成拙的下場。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