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柏森
台灣的新聞媒體時常形容馬英九為「不沾鍋」,一方面表現出他能隔絕外界質疑的免疫力,另方面也顯露他在政壇不擅廣結人脈的特質。這是一種比喻的修辭技巧,讓讀者對於不沾鍋的功能和馬英九的政治風格產生直接類比的印象,非常有新聞效果,但是在翻譯上要如何處理「不沾鍋」這種比喻修辭呢?該用直譯還是意譯?其實「不沾鍋」的原文是Teflon (鐵弗龍),是由美國杜邦公司(Du Pont)所發明的物質,常塗敷在廚具上具有抗氧化、防粘、防銹等功能,現在已成為「不沾鍋」的代名詞。例如Time(時代週刊)在描述聯合國新任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潘基文(Ban Ki Moon)時就曾使用以下的標題:
The Teflon Diplomat
因為「不沾鍋」一詞的義涵己因馬英久的形象而固著在讀者心中,此時就不妨直譯為「不沾鍋的外交家」,簡潔明瞭。
但是在處理其它的比喻詞時可能就須考慮不同文化中對比喻形象的理解和傳達訊息的效果。例如在Time上同一篇文章中對潘基文的報導還有以下句子:
Some wonder whether Ban has the steel to play a leading rol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此句中steel(鋼鐵)的形象也很鮮明,可是其實質義涵指的是個人的意志力或特質,此時我們可以把比喻詞鋼鐵和比喻的本體結合起來,兼用直譯和意譯而譯成「鋼鐵般意志」,如下句:
「有些人質疑潘基文是否具有鋼鐵般意志能在國際舞台扮演領導角色。」
同文中另有一句亦與比喻有關,但其譯法就與上述兩種翻譯方式有別:
The
句中step on toes是一常用習語,原意為踩到別人的腳趾,可引申為to upset someone (擾亂別人)的涵義,用在上例中可貼切表現出不敢得罪旁人的戒慎情態。但無論如何,句中的toes(腳趾)在中文裡並無類似的喻意,因此是無法直譯了,只能純用意譯而可以譯成「得罪他人」,全句譯成如下:
「潘基文長期來小心翼翼不敢得罪他人,美國懷疑他是否真有意願挑戰聯合國內那些反對改革,已經根深蒂固的利益團體。」
結言之,對於比喻形象的譯法不脫直譯、意譯、兼用兩者等方法,端看來源語(source language)和目標語(target language)文化是如何使用具體事物來比喻抽象的概念存有,再對照文境中的脈絡選擇最適切的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