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學術口語報告的注意事項
2009/07/04 16:10
瀏覽3,293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廖柏森

首先,良好的口語報告表現是以良好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畢竟觀眾來聽講是為了學習新知和交流心得而來,如果你的研究成果沒有什麼新意創見或學術價值,那麼就算講再流暢正確的英語對外國觀眾而言也沒有多大意義。因此具備紮實的研究內容才是做好口語報告的第一步。 

在具備充實而有創見的研究內容之後,就需要有良好的口語報告技巧和策略才能有效地傳達研究成果,達成與觀眾溝通的效果。如果你的研究成果豐碩,但因口語報告的技巧和策略欠佳,使得觀眾接收的訊息大打折扣,其整體的效果可能還不如研究成果普通,但是口語溝通效果極佳的報告。可知實質的研究內容雖然重要,可是作為溝通橋樑和訊息載具的口語能力,更能進一步發揮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因此研究內容和口語報告能力兩者相輔相成,都是研究者必須培養的技能。 

在報告前講者需先確認自己報告的時間長度,通常為20分鐘的報告和10分鐘的問答(Q&A),而且必須嚴格遵守時間的限制(stick to your time limit),在聽到主辦單位的鈴聲或紙條提醒後就要開始作總結(summary)。依筆者參加國內外研討會的經驗,發現許多國內的學者並沒有嚴格遵守報告時間限制的習慣,往往時間到了還是不願結束,堅持要講完才肯下台。但是這種作法往往就會佔用下位報告者的時間,甚至導致整個議程往後拖延,讓其他與會者心生不快。筆者還曾目睹國外學者在台下抱怨批評台灣的報告者怎會如此漠視大會對於報告時間的規定,實在不是很光彩的事。 

而因為報告的時間有限(time constraint),講者更應該將內容聚焦在重點上,細節的部份一定要割愛(Concentrate only on the main points. Ignore details.)。許多學者常在一開始報告時花費太多時間在講解細節上,等後來發現時間不夠了才急著將重點匆匆帶出,不免本末倒置。也有很多人擔心準備的內容不夠講到時間結束,因此一開始講得比較慢,待發現時間快到了才加速報告,也會形頭重腳輕的怪現象。 

對於初次上台報告的研究者,筆者建議還是先逐字寫出口語報告的內容(write out everything you have to say)比較保險,而且在寫作過程中還可以幫助自己記憶內容。先在家多次演練純熟,甚至是可以倒背如流後,才會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上台用英語報告。而有經驗的報告者也可以撰寫報告大綱(outline notes)帶到講台上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碰到遺忘或緊張的狀況,不妨可以快速看一下大綱,得到一些提示後可以繼續演說。但低頭看大綱難免會影響到個人的肢體語言表現,因此不宜多做。幸好現在拜科技之賜,口語報告幾乎都會使用電腦簡報軟體如PowerPoint和投影機,如此可將報告的大綱透過投影片直接呈現出來,方便報告者和觀眾都可以看到內容的重點。 

另外,書面論文與口語報告論文的語言風格和要求標準是很不一樣的,但在研討會上有時可看到學者真的就在台上逐字宣讀論文,其實這是很不恰當,也不尊重觀眾的做法。畢竟書面語和口語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直接讀出書面語的文本常會造成觀眾理解上的不便或困難,也顯示報告者的懶惰和不體貼。其實如果書面論文已經撰寫完成,只要花費少許時間就可以改寫成口語的稿子。而且講者也不宜仗著藝高人膽大,心想當場拿著書面論文再轉換成成口語報告即可,可是在會議現場要將書面論文用口語形式說出來,往往會形成較多的遲延或停頓,使得口語報告不夠流暢。總之,事前萬全的準備(be thoroughly prepared)是最重要的。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語言
自訂分類:學術英文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