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翻譯的標準(五)
2014/02/09 22:59
瀏覽15,394
迴響0
推薦14
引用0

    廖柏森

英國翻譯學者Peter Newmark有感於自西元前一世紀以來,譯界對於應該採用直譯或意譯總是爭論不休,而且討論時並未考慮翻譯目的、讀者特性和文本類別,為了擺脫這種限制,他在其代表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中提出八種翻譯方法,列出一個V形表如下(Newmark, 1988:45)

 

注重來源語的譯法                           注重目標語的譯法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dapt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faithful translation                     idiomatic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上表中愈靠左邊的翻譯方法愈偏向直譯,而愈往右邊就愈接近意譯,譯者可針對不同的目的和讀者需求來選擇翻譯的方法。此外,Newmark特別指出,只有語義翻譯和溝通翻譯能達成翻譯的兩大主要目的:正確 (accuracy)和精簡 ( economy )Newmark (1981: 39)對於溝通翻譯所下的定義為 「試圖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盡可能接近原文讀者所獲的效果」(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強調訊息的 「說服力」(force)大於訊息的內容(content),因此譯文通常較為流暢簡明、符合目標語的閱讀習慣。此定義相當類似Nida所提的動態對等或功能對等。而與溝通翻譯相對的語義翻譯,Newmark則定義為「試圖在盡可能符合第二語言的語義和句法結構下,譯出原文精確的文境意義」(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此種譯法強調忠於原文的形式,譯文傾向較為複雜生硬,接近Nida所言的形式對等。

此外,Newmark主張不同的文本類型應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他將語言的主要功能區分為表述(expressive)、資訊(informative)和呼籲(vocative)三種功能,對於以資訊功能為主的文本如教科書、報告等,和以呼籲功能為主的文本如佈告、宣導品等,使用溝通翻譯較為適宜;而對於較注重語言形式、以表述功能為主的文本如文學作品,則可採語義翻譯。一般而言,溝通翻譯是以讀者的語言程度為準,語義翻譯的譯文則以作者的語言程度為依歸。

Fox餓餓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語言
自訂分類:翻譯專業工作
上一則: 翻譯的標準(六)
下一則: 翻譯的標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