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恥辱淹死太宰治(下) ---- 獨立評論
2025/10/02 15:43
瀏覽1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16-06-05作者 洪素珍

恥辱感使受害者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始終留在受虐的關係裡,相信自己活該被無禮和輕蔑。這也進一步驅使人去羞辱、污衊伴侶或小孩,藉此擺脫自己的羞恥感。甚至可能導致情緒爆發,挑發虐待行徑的憤怒。因此,人若無法超越受辱經驗,將以虐待他人或自虐的形式,反覆自我羞辱,直到崩潰。而引發恥辱感的未必是特定的外在「他者」,也可能是個人心靈當中監視自我的「超我」或者「集體性」,太宰治便是如此。身為集體感極強的大和民族一員,日本文學家常以「自殺」表達絕望或者藉以超越,不難想像當中宣告脫離集體的儀式美感。太宰治攻克羞恥感的手段激進,盡管象徵不屈服,但何嘗不也等於投降?難道沒有其他道路可走嗎?而太宰治一生,也不是沒有出現過其他可能性的契機。

體悟渺小,方才得以超越

太宰治出生在1909年6月19日,1948年6月13日跳河自殺,屍體在6月19日頭七尋獲,得年39歲。其生卒,與17世紀法國著名科學家、哲學家布萊茲.巴斯卡(Blaise Pascal)多有巧合近似。巴斯卡生於1623年6月19日,卒於1662年8月19日,亦於39歲終年。太宰治是浪漫又浪蕩的文學家,因著對法國文學的憧憬,1930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文系就讀。但他入學前並不懂法文,就學後也不用功,一直無法進入學習狀況,最後以被開除學籍作終。 太宰治被逐出學校,是否釀成更大的心靈創傷?已不重要。可惜的是,他在東京帝大時,如果能夠稍微進入一點狀況,在法國文學上下過丁點功夫,便很有機會與巴斯卡心靈相遇,或者就此轉運改命。眾所周知,巴斯卡在物理、數學、哲學與神學等領域成就斐然,與同時代西方近代哲學奠基者笛卡兒(Rene Descartes)並肩與齊。巴斯卡短短一生,將大多生命投入科學研究。直到1654年冬天的一個夜裡,他在巴黎發生車禍,拉車的馬兒摔進塞納河裡死了,他則連人帶車吊掛橋上,良久之後方才獲救。大難不死之餘,他開始思索上帝的問題,得出「如果人有信仰,而上帝不存在,人並沒有任何損失;如果上帝存在,但人不相信,人便失去了一切」的想法,於是放棄科學,開始研究神學,隱身修道院中,縱使迭有病苦,仍堅守虔敬、安貧、規律、禁欲的生活。其身後斷篇殘簡所輯成的《沉思錄》(Pensée)是其研究大成,強調心靈自有秩序,單靠理性無法體悟生命真理,體現出與笛卡兒理性主義有所不同的哲學進路。巴斯卡研究耶穌基督短暫33年的生命,有感於肉身有限,但可藉心靈而超越。耶穌只在生命最後期間,短短傳了3年的道,卻受盡屈辱,不僅為當道迫害、視為騙徒;還遭親友鄙視,且被門徒否定、出賣、拋棄,然後上了十字架。巴斯卡認為,耶穌不計毀譽,為世人淨罪,論及羞辱,誰比他承受得更多呢?因此,耶穌留給人們最高貴的啟示為,人因謙卑而成就偉大。巴斯卡「人是會思想的蘆葦」的名言,提醒人們當識清自己的渺小,謙遜讓人得以認識心靈的偉大。

生而為人,我們偉大且渺小。太宰治追求偉大,無法渺小,因而毀滅;巴斯卡體悟渺小,卻得以超越。心靈的超越性使得偉大並渺小同在,人先尊敬了自己、愛自己,才可能透過鄙視自己、恨自己而超越,從個人進入到集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因太宰治而知名,嚴格來說,這並非他的原創,不過卻是他心靈真實的低語,與其一生有著相應的悲傷美感。太宰治敏於集體的恥辱感,終以悲劇收場。然百年之內不忍有此事發生,千年之內卻不能無此人出現,除了成就了文學的生命,也留給我們十足的心理學啟示。

■作者係英國杜倫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諮商博士,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戲劇治療師。

專長領域:戲劇治療、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及榮格心理學研究。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