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0 來源:mumatuan.com
近日,中科院院士朱清時發表題為《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的講座,聲稱自己修煉真氣多年,已達到了「形成一個有力度的強氣團,在氣海慢慢地飄」的境界,而且其「意念可以操縱這個氣團」。 其實,朱院士成為「真氣高手」,是不足為奇的。畢竟,中國自古以來,即盛產「真氣高手」,且「高手」們一直在不斷「進化」。
古代,「真氣高手」多以「真氣」修煉房中術
東漢人鄭玄,為《周禮》中「奄人」一詞作註:「奄,真氣藏者。」亦即「奄人」(即閹人)是沒有「真氣」的人。這可以算作儒家對「真氣」的一種解釋。道家熱衷於煉內丹,故「真氣」一詞大量出現在道教典籍之中。如:《呂祖全書》裡說,「腎藏真氣」;《道樞》裡說「腎為水府焉,其中暗藏真氣在於腎矣」;《鍾呂傳道集》中說,「方當十五,乃曰童男。是時陰中陽半,可比東日之光。過此以往,走失元陽,耗散真氣」;《真訣》說,「自胎完氣足之後,六欲七情耗散元陽,走失真氣」。綜而言之,在道教看來,真氣在腎,泄而為精,藏而為氣;人成年後遺精,會「耗散真氣」;縱情聲色,也會「走失真氣」。 中國傳統醫學對「真氣」的解釋,與道教大致相似。《本草求真》裡說,因為真氣在腎,故「小便不通,審其真氣虧損」;《醫理真傳》裡說,「真氣乃人立命之根,先天種子也,如天日之流行,起於子宮。」 綜上,儘管儒道醫三家對「真氣」的解釋和應用有很多不同,但一種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三家均認同「真氣」與生殖系統有關。故此,中國古代最聞名的「真氣高手」,多是鍾離權、呂洞賓這樣著名的道家人物;「真氣」的用途,亦往往在壯陽術與房中術。如《大成捷要》(該書自稱「此乃鍾離祖師研修體證」)里說: 「昔人夢泄遺漏,或下元虛冷,乃於日落之後,靜坐幽室,以手兜外腎,以手搓臍下八十一數。搓手兜腎,兜手搓臍八十一數。九遍為度,但左右換手而已。遂丹元補暖,真氣充盈。」
近代,房中術式微,「真氣高手」轉移至武俠小說當中
近代科學出現後,傳統道家「房中術」式微(如康有為被傳移植猩猩睪丸,實際上是接受了一種當時流行的雄性激素注射術)。「真氣高手」也從道家名流,轉移至虛構的武俠小說當中。 「真氣」進入武俠小說,與「內功」、「外功」這對概念被創造出來密切相關。向愷然(筆名「平江不肖生」)是最早在武俠小說中詳細描寫「內功」的作家,他在1923年發表的《近代俠義英雄傳》中,借書中一位「內功高手」的話,說霍元甲的毛病在於:「手上的成功的太快,內部相差太遠。他右手一手之力,實在千斤以上,而細察他內部,恐怕還不夠四百斤,餘下來的六七百斤氣力,你看拿什麼東西去承受」,即稱霍元甲內功不足。① 在向愷然之前,沒有人用「內功」、「外功」的概念,將霍元甲這類武師的功夫區分為兩大塊——霍元甲自己也沒想到,自己其實還有個「內功不足」的毛病。
受向愷然的影響,其後幾乎所有的武俠小說中,都會出現有關「內功」的描述。而一個人是否擁有「內功」,其標誌就是是否練成並能熟練運用「真氣」。如金庸《天龍八部》中說,段譽對陣西夏高手時,「使的是六脈神劍中少陽劍劍法,原應一指得手,哪知他向人偷襲,自己先已提心弔膽,氣勢不壯,這真氣內力便發不出來。」又如梁羽生《雲海玉弓緣》中,「滅法和尚見機得早,一覺不妙,立刻凝聚真氣,運功相抗,饒是他功力深湛,也不禁機伶伶的連打了兩個冷戰」。武俠小說中所謂的「真氣」及「內功」,當然都只是出自作家的文學想像,張無忌、令狐沖這樣的「真氣高手」,也只存在於小說中,沒有任何現實依據。但通過眾多武俠小說及由它們改編的影視劇,讀者和觀眾都對「真氣」的神奇力量留下深刻印象,以至後來凡是打著「真氣」旗號的活動,都很容易為人關注。
注釋: ○1 洪振快:《講武論劍:金庸小說武功的歷史真相》,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