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50327~0517 Kyle小寶貝2歲10個月了;幫助孩子克服害怕情緒 (附照片71張)
2025/06/04 12:24
瀏覽6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外孫Vito和Vic兩兄弟分別就讀國一和小五,課業趨重。周間要準備隨堂測驗,周末和周日需加強補習數學、英文。內孫Emily和Kyle兩姊弟平時在幼兒園學習,周末也會參加一些社區活動。我的周末也固定有查經班或教會的輪值服事,及每月一次的周末下午台北孔廟值班。大家各有所忙,要都聚在一起,還真不容易。每次全家老小能歡聚一堂吃頓飯、逗小娃,總是讓我眉開眼笑,快樂無比! 上週五我們英文班早上8:30從教會出發,先到「崙坪地景公園」漫步2小時,再驅車轉赴鄰近的「文萍快樂小農園」上課和用餐,感覺還不錯。跟大家分享幾張照片。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拍、踢、丟、跳~讓全身動起來的氣球遊戲

氣球可以踢、可以拍、可以丟、可以夾著跳,總是讓孩子玩得很開心。不過因為氣球很輕,對小小孩來說並不太容易掌握、操作,因此,同樣都是兩、三歲的孩子,玩氣球的動作表現卻會有明顯的個別差異。請別擔心,只要多讓孩子累積經驗,他就能從中學習到技巧、玩得越來越好。

趕快和孩子一起來玩氣球遊戲吧!

氣球踢一踢

爸爸媽媽可以在地上放各種顏色的氣球,和孩子一起踢氣球;親子也可以輪流喊出氣球的顏色,讓對方踢,以增加遊戲的趣味。

進行「氣球踢一踢」時……

◎「踢」的動作是培養孩子肢體協調性的好方法,尤其氣球特別適合讓小小孩練習「踢」,因為踢氣球的力道可大可小,也不會踢傷人或踢得太遠。

◎孩子的動作學習要兼顧身體的兩側,記得除了慣用腳之外,也要提醒孩子試著用另一腳踢踢看。

◎不要一次放太多氣球在地上,免得孩子不小心誤踩而滑倒。

企鵝夾蛋跳

把氣球夾在雙腳之間,和孩子說:「這是企鵝蛋,我們要保護它喔!」爸爸媽媽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夾著「企鵝蛋」往前走、往前跳喔!

進行「企鵝夾蛋跳」時……

◎先和孩子一起看介紹企鵝的圖畫書或影片,讓孩子認識企鵝的習性。

◎用腳夾球不太容易,爸爸媽媽可以先讓孩子用手掌或手臂夾球前進,孩子也可藉此認識身體部位的名稱。

◎雙腳夾著物品跳躍,需要具備比較好的肢體協調性才能順利完成,若是孩子無法夾球跳躍時,可以先試著夾球走路即可。

小小拳擊手

氣球輕輕拍打就飛起來,但對孩子來說,想要往上連續拍打氣球並不容易,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先配合孩子的高度,把氣球懸吊在天花板上,好讓孩子可以盡情拍打氣球。

進行「小小拳擊手」時……

◎孩子對移動物體的判斷能力較差,所以把氣球懸掛起來,運用氣球在一定範圍內緩慢移動的特性,孩子比較容易追蹤拍打。

◎一開始,先把氣球放在孩子雙手舉高即可拍到的高度;等他比較熟練之後,再提高球的高度,讓他嘗試跳著拍打氣球,練習跳躍的動作。

◎用有趣的對話,增加孩子遊戲的興趣,比如說︰「綠色的氣球來囉,準備打擊!」

◎用雙手一起拍打氣球是比較容易的,所以當孩子已經熟練拍球的動作時,再鼓勵孩子試著用單手拍打。

給爸媽的遊戲提醒~給孩子模仿、探索及嘗試各種動作的機會

和孩子一起玩時,如果孩子聽不太懂你的指令,你可以一邊說明,一邊協助他完成動作;要是孩子已經聽得懂指令,你則可以邊示範動作邊說明,同時請孩子模仿你的動作,讓他跟著你一起試試看。總之,一定要給孩子親自模仿、探索及嘗試的機會,他的動作技巧與肢體協調性才會表現得越來越好。

讓手足成為永遠的朋友

「手足」是孩子最親近的夥伴,家中有兄弟姊妹,生活也更熱鬧,但吃醋爭寵、吵架打架、哭鬧告狀也不少,總讓爸媽傷腦筋。父母該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從對手變戰友,長大後成為彼此扶持的夥伴?本專題帶爸媽了解手足爭吵的原因,分析常見的手手足為什麼會爭吵?

對老大來說,弟妹的出生意味著必須分享爸媽的愛;而對弟妹來說,經常被拿來與兄姊比較,也可能會有偏心和不公平的感受。讓我們先從孩子的角度理解手足爭吵背後的情緒和需求,才能建立更健康的手足關係。足教養難題,幫助孩子理解手足情誼,成為彼此一輩子的好朋友!

手足衝突的教養對策

兄弟姊妹們的爭吵就像每天的家常便飯,不管是搶玩具還是爭寵,總有些小摩擦。雖然讓人頭痛,但更是孩子們學習處理衝突、理解他人的機會!爸媽該如何處理,才能既幫助孩子解決矛盾,又不讓爭吵影響彼此的關係?

如何化解手足之間的衝突?

哥哥姊姊不是小爸媽,避免養出親職化的孩子

●大讓小、長幼有序已過時!掌握手足關係的健康界線

●吵架不是壞事!教孩子如何重啟對話、修復關係?

●手足衝突需適時處理,小紛爭不累積,長大後不疏離

●不拿孩子互相比!公平對待、滿足每位孩子的需求

●安排專屬的獨處時光,讓每位孩子都感覺被重視

●爸媽是手足關係的橋樑,用心經營讓家庭感情更緊密

在多寶家庭中,手足關係影響著孩子的互動與成長。然而,和諧的手足相處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父母的適時引導與支持。

鄭翔好心理師在節目中特別強調,父母不只是教導者,更是孩子關係的橋樑,影響著家庭氛圍的和諧。她分享了許多溫暖且有效的方式,幫助父母處理孩子的衝突,營造平等與尊重的環境,避免誰該讓步的概念,而是鼓勵合作與分享。更重要的是,當孩子發生爭執後,父母的引導能幫助他們修復關係,讓手足情感更加緊密。

鄭翔好心理師給爸媽的提醒:

★手足關係應該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誰應該讓誰或聽誰的話。

★父母需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將手足衝突視為孩子學習處理紛爭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需要與父母有個別獨處的時間與空間,以增強孩子的安全感與親子間的親密關係,父母更應避免比較而引起手足競爭和嫉妒。

林惠雅教授給爸媽的提醒:

★在處理孩子行為當中,你必須要有多元的策略,專家提供的這些方法可以輪著用,如果一直用可能就沒效,當然父母也可以想出一些自己的方法,或許更適合你的孩子。

★孩子一直說「不」讓父母很頭痛,孩子跟你意見不一樣,也讓你很頭痛,但是這些頭痛的行為背後,其實隱含著孩子正在發展他的能力,也有正向的意義,我希望不管未來父母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再去思考。

本期特選主題: 讓孩子愉快早起、不再賴床

對孩子的成長與健康來說,規律作息與早睡早起絕對是有好處的。要讓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準時起床是不晚睡的重要基礎,所以要是孩子能每天開心起床,自然就不會再賴床。

建立「起床儀式」可以讓孩子每天起床都有好心情。

什麼是「起床儀式」呢?「起床儀式」與「睡前儀式」有相似功能,是希望藉由一些活動的進行,讓孩子逐漸地、愉快的甦醒,如此就比較不會有起床氣,也能減少早起食慾不佳或是總是昏昏沈沈的狀態。

創造我家專屬的起床儀式

早晨起床記得預留半個小時,親子一起進行「起床儀式」,會讓一整天都充滿活力。

起床儀式該如何安排呢?針對兩、三歲孩子,你可以進行「拉開窗簾、拉開棉被→親一下孩子、道早安→輕撫孩子身體,和他說說話→讓孩子上廁所、洗臉、換衣服→全家一起吃早餐」。

提醒爸媽的是,起床儀式要根據孩子的年紀以及喜好進行安排,像有些孩子是到保母家吃早餐,有些孩子喜歡慢慢醒來,有些孩子只要聽到喜歡的音樂就會快速清醒等。當然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親子一起討論活動安排。

以下為起床儀式中常見的幾項活動,提供爸媽參考:

■ 拉開窗簾、掀開棉被,讓整個房間沈浸在陽光下。

■ 輕輕的撫摸孩子的臉及身體,並對著他說說話。

■ 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

■ 陪孩子一起上廁所、洗臉、換衣服。

■ 陪孩子玩個簡單的親子遊戲或是共讀一本圖畫書。

■ 全家人一起快樂吃早餐

■ 走出陽台或是庭院,呼吸新鮮空氣。

不再賴床的五大訣竅

要讓孩子不再賴床,除了每天早晨進行半小時的起床儀式之外,還有幾個訣竅提醒爸媽注意:

■ 臥房的採光要好

採光好、能明顯區分白天夜晚,是最適合當作孩子的臥室。到了起床的時間,讓陽光灑進屋內,孩子的生理機能節奏就開始運行,孩子自然會很快地清醒。

■ 不要超過10點睡覺

如果孩子早上約在八、九點起床,最好晚上能在九點~九點半之前入睡,最晚也不要超過十點。只要孩子能夠早睡、睡飽了,早上自然不會賴床。

■ 讓孩子期待吃早餐

早餐很重要,能幫助大腦和身體清醒過來,如果能夠全家人一起吃早餐,更是早晨最棒的記憶。爸媽要記得變化早餐內容,或在前一晚和孩子討論要吃什麼,這樣孩子會很期待吃早餐,就比較不會賴床。

■ 活動一下身體

可以指派給孩子一份早晨的工作,例如:請他負責負責擺放早餐需要的餐具,或是讓他澆澆花,孩子會因為有責任在身而不賴床喔!

總而言之,只要睡眠足夠、保持早起的愉快心情,孩子的作息就會逐漸傾向早起。更別忘了,全家人的作息要盡量一致,爸媽早起時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孩子就會感受到早晨的愉快氣氛,而迫不及待地起床、迎接快樂的一天。

本期特選主題: 從遊戲中,教小小孩學會點數

雖然科學證明,小嬰兒已經具備有數量的分辨能力,不過,當我們要教導小小孩學會「唱數」:從1念到10,或,會「點數」東西的數量,您會發現這真是一門學問呢!

「唱數」和「點數」能力大不同

當孩子還沒有建立「數」與「量」一對一的概念之前,孩子通常先唱數,然後胡亂的說出一個數字,例如,你問孩子:蘋果有幾顆?孩子的回答可能是:「1、2、3、4、5---3個」,你一定很奇怪,明明孩子已經可以數到5,卻為何會說3個呢?

請不要質疑,當孩子可以從1數到10,只是在「唱數」能力,並不表示他已經會數數,瞭解數字的實質意義。要真正會數東西的數量,孩子必須先了解:口中的「1」代表著這一件物品,旁邊的另一樣就是「2」;一樣東西只能數一次,直到每樣東西都被數過為止;此外,他還必須知道數到最後的那個數字,就代表的是物品的總數量。

從遊戲中,自然而然學習點數

一般而言,兩歲左右的孩子,就開始喜歡「唱數」,尤其是走樓梯時、散步時…,經常可以聽到在父母的引導下,學習有順序的唱數,在兩歲半之後,孩子就開始進階到建立「一對一」的概念,這時,如果要讓孩子學會點數,最好就是用遊戲的方法、生活的例子,讓他透過實際的操作和體驗,就能自然而然理解前面所說的各種原則。以下提供給爸媽五種有趣的生活點數遊戲:

遊戲1:善用生活用品

生活周遭有許多孩子感興趣的物品都有數字序列,譬如電梯、電話、日曆等。當孩子拿著電話亂按時,爸媽可以順口在旁念出他手中正在按的鍵,或是自己按照順序邊按邊念;上下電梯時,邊指著數字邊念給孩子聽,他既可以學認字,也能熟記數序。

遊戲2:用身體玩點數

身體也能玩數字,譬如兩個眼睛、耳朵和鼻孔,以及10根手指頭。爸媽可以和孩子面對面,或對著鏡子數著:「媽媽有1個、2個,兩個眼睛;你也有1個、2個,兩個眼睛。」另外,還可以邊數、邊教孩子怎樣用手指比1到5,還能教導孩子基本的加減概念:「1個再多1個,就變成2個;2個再多1個,就變成3個。」。

遊戲3:唱歌也能學點數

有些兒歌的詞句裡就含有數數,可以幫助孩子牢記數字順序,譬如《10個印地安小孩》、《我的朋友在哪裡》或是《一角、兩角、三角形》,爸媽可以邊唱邊搭配動作,加深孩子的印象。

遊戲4:邊閱讀邊點數

書本除了頁碼有數字,有些圖畫書也能幫助孩子數數,像是《好餓的毛毛蟲》(上誼)毛毛蟲吃了3個水梨、5個草莓,或者《小波會數數》(上誼)跟著小波來學數數。平常手邊的DM或書籍也常出現數字,爸媽可以抱著孩子一起閱讀,數著圖片裡的動物、水果有幾個,也能認識數字符號。

遊戲5:分派任務給小幫手

兩歲多的孩子喜歡當爸媽的小幫手,因此可以分派給他一些簡單任務,譬如:請孩子幫忙「抽2張衛生紙」;玩積木或串珠時,請孩子「拿出3個紅色的方形」;問他要吃多少顆葡萄,請他自己數好並放在碗裡。當孩子達成任務時,他也學會點數了。 

乳牙蛀掉有關係嗎?掌握嬰幼兒口腔照護關鍵

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28870?utm_source=EDM&utm_medium=parentingeaper&utm_campaign=podcast

本集節目重點

●長牙太早或太晚正常嗎?揭開乳牙發展的時間差與影響

●乳牙是恆牙的守護者!影響齒列與健康的關鍵因素

●為何天天刷牙還是會蛀牙?破解蛀牙形成的三大要件

●口腔清潔從零歲開始!選對潔牙工具,養成健康好習慣

●聰明控糖,健康長牙!讓孩子享受美食也能遠離蛀牙

口腔健康應從寶寶尚未長牙時就開始照顧,而乳牙的健康更會影響恆牙發展。因此,父母應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潔牙習慣,了解蛀牙形成的三大因素,以預防口腔問題。

節目中也探討了吸奶嘴、吃手等習慣對牙齒的影響,以及牙刷、牙線與電動牙刷的選擇與使用時機。此外,在飲食方面,減少甜食攝取並選擇健康替代品,可有效降低蛀牙風險。裴醫師提醒家長,應適時調整護理方式,並定期帶孩子接受牙科檢查,以確保牙齒健康成長。

裴善立醫師給爸媽的提醒:

★乳牙的重要性就像導航系統,關鍵在於是否從一開始就建立良好的基礎。當這個「導航」設定完善,未來恆牙的生長——無論是形態、健康狀況還是排列方式——相較於沒有乳牙引導的情況,都會來得更理想、更穩定。

★在飲食方面,控制攝取頻率才是最重要的。雖然我們都知道要每天刷牙,但沒有人能保證每次都刷得100%乾淨。因此,若無法確保每天都徹底清潔牙齒,減少糖果、餅乾、甜食的攝取頻率,也能有效降低蛀牙風險。

【發展小提醒】用身體動作學習的2歲孩子

「動個不停」是兩歲多孩子的共同特徵,更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用身體學習的,他們用肢體去探索、去感受周遭環境,並在探索、操作和嘗試的過程中,反覆練習各種動作技巧,並從中得到樂趣與成就感。 面對活動力旺盛的孩子,家裡的空間已經不能夠滿足他,多帶他出去跑跑跳跳吧!社區遊戲空間、規劃良好的室內外遊戲場或是附近的小公園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提供孩子豐富多元的大肢體活動需求, 還有機會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透過模仿學習,可以更快掌握各種肢體動作技巧。

本期特選主題: 善用戶外遊樂園設施,提升孩子感覺統合

戶外遊樂場的設備,不外乎包括鞦韆、滑梯、沙坑、翹翹板、攀爬架、平衡桿及旋轉地球等。這些設備都能有助於孩子的前庭平衡覺、觸覺、深度視知覺等發展,以及充分運動的機會。

搖盪與加速度的活動

這類活動的設備有:鞦韆、滑梯、滑板、溜冰場、海盜船及雲霄飛車等。

嬰兒喜歡被人抱著上下、左右搖動,或躺在搖籃內被人搖晃。他們透過這些活動獲得輕緩的前庭刺激,引發中樞神經發生抑制作用,使情緒獲得平撫,更易於安然入睡;此外,輕緩的搖盪,也能使嬰兒安靜下來。

因此,爸媽在孩子能夠坐穩之後,就可以讓孩子騎小木馬、坐電動玩具或溜小型滑梯,藉著大量的加速度與驟減速度等提供前庭刺激的活動,使孩子的神經通路暢通。等到3歲以後,還可讓他們盪鞦韆、溜滑梯及坐雲霄飛車,使他們在活動中感受速度的增減,獲得無窮的樂趣。

抗地心引力與平衡的活動

這類活動的設備有翹翹板、迴轉馬、飛行塔、人造衛星、繩梯、攀爬架、迷你吊橋、平衡桿及梅花樁等。

對抗地心引力,是生長在地球上動物的求生本能之一。嬰幼兒也需要從各種遊戲活動中,學習建立平衡感,並形成視覺空間概念。

等孩子大約1.5歲左右,已建立坐、立的基本平衡感之後,就可讓他們坐翹翹板、迴轉馬、飛行塔、人造衛星等,以體會在空中上下起伏的經驗。3歲以後,孩子的手腳交互動作協調能力已經形成,可以讓他們手腳並用地爬繩梯或攀爬架子。等孩子能正確掌握地心引力對自己的影響時,更可以讓他們走迷你吊橋、平衡桿、梅花樁,或是爬樹、踩高蹺等。

旋轉活動

這類活動的設備有小電車、舞龍座、旋轉地球、有軌小火車、輻射飛椅以及咖啡杯等。

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被人抱著旋轉,經常大人都累了,孩子還喊著:「再來幾圈」;但也有些孩子很怕旋轉,這是因為他們的腦對於旋轉刺激無法適當地處理。

帶害怕旋轉的孩子到遊樂場時,不要強迫他們玩旋轉太快的遊樂設備,建議先選擇旋轉弧度較大、旋轉速度較慢的遊樂設備(例如坐小電車或舞龍座),這類設施能使孩子前庭系統的調節功能有機會慢慢強化起來。至於喜歡旋轉的孩子,則可讓他們多玩旋轉地球、有軌小汽車或輻射飛椅等遊樂設備。而對於一再旋轉動作有特別喜愛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前庭系統對輸入的刺激反應不足,可讓他們坐快速旋轉的咖啡杯,好讓遲鈍的前庭系統獲得較強烈的刺激而有助於正常化。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哪一種設施,爸媽都應該以漸進緩和的方式,誘導他們樂於運用這些活動設施,並從旁加以協助安全地使用,如此才能讓室內與室外的遊戲場成為孩子的成長樂園,幫助孩子更健全地發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期特選主題: 幫助孩子克服害怕情緒

害怕是天生的情緒反應之一。當孩子覺得害怕時,反應激烈程度與個性以及害怕的程度有關,有些孩子天生「好膽」,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自然高,但有些孩子則較為「謹慎」,比較容易表露出退縮、害怕的行為。

針對問題,幫孩子克服害怕

讓孩子害怕的因素相當多,一般分為以下五種,爸媽可針對不同的狀況給予安撫,或幫助孩子排除令他害怕的因素。

■發展因素

兩歲多的孩子還是會因為跟陌生人共處或離開媽媽身邊而感到焦慮,這是發展中必經的過程,只不過有些孩子的反應比較明顯、有的比較難覺察。通常會隨著年紀增長,適應的時間會縮短,也能找到克服分離焦慮的方法(比如帶熟悉的玩偶作伴)。

■感覺因素

有些孩子的感覺較為敏銳,譬如只要他的小腳丫碰到沙子就會哇哇大叫。遇到這種情況,爸媽可藉由提供孩子不同感官刺激(例如:多按摩、經常觸碰腳掌、多接觸不同材質的玩具等),讓他有機會體驗不同的觸感,緩和他對刺激的敏感度。

爸媽還可以用「循序漸進」的挑戰方法。以害怕沙灘的孩子為例,第一次讓他在離沙灘遠一點的地方玩,下次穿著鞋子或坐在地墊上玩,再下次就讓他穿著涼鞋走,多嘗試幾次之後,孩子就會逐漸卸下心防、願意脫鞋玩沙了。

■認知因素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有限,當事物超出他的理解範圍時,就會感到害怕。例如:他知道洋娃娃應該不會動,一旦發現洋娃娃眼睛竟然會眨時,便開始有點驚訝,當你無預警地將洋娃娃塞入他的懷中,他會害怕到想逃開。這時爸媽千萬別嘲笑孩子膽小,反而要開心,因為孩子已經初步掌握動物和非動物的原則了。

■經驗因素

有些孩子會因為過去的經驗,而對特定事物感到害怕。比方看醫生時,壓舌頭產生的噁心感和打針時造成的疼痛,會讓孩子將負向情緒與看病做連結。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利用認同故事角色來趕走害怕,讓他逐漸克服害怕的心情。

有些害怕經驗則常來自大人反應:假如媽媽每次看到蟑螂便尖叫,孩子從此就怕蟑螂;或者爸媽曾用「虎姑婆」的故事催促孩子睡覺,或說「房間好黑,好可怕喔!我們不要在這裡玩」,如此孩子當然怕黑、怕獨處。因此,爸媽要提醒自己避免用「好可怕」來恐嚇孩子,也要避免把自己害怕的事物複製到孩子身上。

■想像因素

隨著年齡增加,孩子的「見識」增廣、想像力也愈豐富,有些聽過但尚未經歷的事物,可能就會觸動他的想像,然後就無端地感到害怕。譬如從書本或者電視的情節,看到怪獸會從衣櫥裡跑出來,孩子因而不敢靠近衣櫥。面對這樣的害怕情緒,除了不要取笑他、向孩子保證會保護他之外,也可以帶著孩子去翻開床底、打開衣櫥,讓他一探究竟,以解除害怕的原因。

爸媽懷抱是最溫暖的避風港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第一時間最需要爸媽溫暖的懷抱,並安撫他的情緒。等孩子心情穩定下來,再讓他在覺得安全的距離下觀察或是操作給他看,由他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害怕。如果孩子仍然害怕,請尊重他當下的心情,不要勉強孩子立刻去面對、克服恐懼。假以時日,孩子或許就願意去面對挑戰;也可能因為長大了,自然就不再害怕。

本期特選主題: 化解不安,幫助孩子克服退化行為

不管是生理或心理能力,孩子的發展應該像搭電梯一樣,有時停頓在某些樓層,但前進方向不會改變。不過某些內、外在因素,有時還是會讓孩子的行為小小「凸槌」,因此,當孩子已經學會的事情,像自己穿衣、吃飯、上廁所、走路、說話等,突然又退回小寶寶階段,變得依賴、不肯自己動手,就稱為「退化行為」。

協助孩子克服讓行為退化的壓力和挫折

摒除疾病等生理因素,孩子的退化行為,通常隨著情感挫折和生活環境改變造成的壓力而來。由於孩子年紀小,即使是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改變,對小小孩來說也可能是個大壓力源,當遭逢突如其來的「困境」,他們只好讓自己回復到小寶寶階段,藉由被大人全然的呵護來獲得安全感。以下列舉三種孩子最常發生退化行為的狀況以及爸媽的應對方式:

■老二誕生,老大也得到關愛

對原本「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孩子而言,弟弟妹妹的出現,往往會讓他倍感威脅,因此產生退化行為以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有時還會故意模仿小寶寶來吸引大人注意。

已經忙到焦頭爛額的爸媽,一回頭看見老大竟然又哭又鬧還尿濕褲子,通常都會忍不住責備老大,但請爸媽轉個念頭想一想,老大這麼做只是想得到大人的關愛而已,因此,請盡量撥空和老大獨處,多抱抱他、告訴他:「媽媽還是很愛你喔!」稱讚他「今天你幫忙拿妹妹的尿布,你真棒!」……如此孩子受挫的情感便能逐漸平衡。

■孩子初入學,需要耐心安撫

不論原本是由長輩、保母托育或者爸媽自己帶,入學對孩子而言,就是從家庭走入團體生活,孩子必須學習紀律、凡事嘗試著自己動手,加上一個渾然陌生的環境,初入學的孩子常會出現哭鬧、生活自理退化等各種惱人行為。

由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多半具備了不錯的自理能力,一旦出現退化行為,相對之下比較明顯,也容易讓大人更加不耐。這時爸爸媽媽需要展現更多的耐心,讓孩子有足夠愛的保證,孩子必能縮短適應時間。

■家中重大改變時,要顧及孩子的感受

當家中爸媽失業、生病或爭吵時,都會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之一。即使孩子未必聽得懂爭吵的內容或了解大人生病的情況,但氣氛的緊繃和不友善,孩子會看在眼裡、聽進心裡的,有時孩子甚至會以為是自己不乖,爸媽才會吵架、生病,手足無措之際,難免會出現退化行為。

有些爸媽將孩子託給遠方長輩照顧,等他稍微大一點時才將他接回身邊。但對孩子來說,突然要離開平時照顧他的人、搬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居住,一時是很難接受的。如果孩子原本的主要照顧者有空,建議最好一同搬過來住一陣子,等孩子對環境比較適應、跟爸媽建立較穩定的生活默契之後,再跟孩子說再見。

給孩子愛的保證以減少退化行為

雖然引起孩子退化行為的原因有很多,但只要爸媽耐心地對待孩子、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溫柔處理孩子的狀況,並努力經營一個安定溫暖的家,就能給孩子最好的「愛的保證」,有了這份保證,孩子出現退化行為的機率自然就會減少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