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週日中午吃過飯,戶外難得沒有炙熱的艷陽,我牽著Emily和Kyle可愛兩姊弟去公園玩,他們年紀雖小卻很勇腳。我們先走到新勢公園讓姐姐盡情溜溜陡長的水泥滑梯,再去河川教育館參觀資料圖片增長知識,回程沿路逛到小公園,讓弟弟也可以盡興地溜溜塑膠滑梯。我一方面顧好兩小的安全,也抽空迅速側錄一些短片及拍些照片,祖孫三人都很開心!Vito 升上國二,私校盯得緊,天天苦讀考試多,女兒説晚上他常讀過12點才睡。Vic小六也有課業壓力,週末兩兄弟補習英文和數學,現在也難得有空檔回中壢一趟。還好,每晚可以視訊,祖孫聊聊還是很親密。我每晚都帶著他們祈禱,求神能給他們智慧和好體力賜福他們學習愉悅、順利!9月27日是Emily五歲的生日,我們在大江購物中心的姜滿堂韓式直火烤肉店為她慶生,用餐環境還不錯,菜單選擇滿多樣化的,有單點和套餐式組合可以選,除了烤肉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韓式可口小菜,吃得很過癮,三桌消費10807元。疼愛Emily的舅公舅婆和姨嬤致贈了紅包和禮物表達祝福,小Kyle也獲贈禮物。回家吃兒子買的生日蛋糕,家人老小歡聚一堂,真的很感恩!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上學後一直生病怎麼辦?
幾天前,有一位媽媽打電話到幼兒園,她說:「我不在乎孩子在學校學到什麼,我想找一所『不生病』學校。」
孩子剛上幼兒園,身體的免疫系統還不夠成熟,跟外界的接觸一下子擴大了,容易在幼兒園的群體接觸中,彼此感染一些疾病,我們稱為「幼兒園生理症候群」,然而,許多孩子常見的傳染病,即使是沒上學的孩子也有可能被感染。
問題放大鏡
幼兒園裡的早晨,常見很多孩子睡眼惺忪地被帶到了學校門口,媽媽嚷著快點進教室,上班要遲到了;孩子放好東西,坐在位子上面對著早餐店為他準備的奶茶和蛋餅……。
接著,一天緊湊的生活展開,戶外運動、聽故事、玩遊戲,很快就到了〝午餐大戰〞的時間,孩子因為挑食,對於學校準備食物敬而遠之,有的因為昨晚睡眠不足,這時已經呈現想睡的狀態……。
好不容易可以小憩片刻,孩子又因為要參加父母精心安排的課後才藝活動,提早被叫醒……;然而,晚上八點,家庭的活動才剛要開始,十點左右,孩子被匆匆趕上床。
這種吃不好、睡不飽、不健康的生活作息,大大減低了孩子的免疫力。
愛的叮嚀
這幾年,由於腸病毒及新流感的流行,學校對於預防工作及清潔消毒不敢輕忽,有些學校提供了酒精乾洗手讓孩子在入園時、用餐前清潔消毒,更有些學校還提供了空氣清淨機、紫外線殺菌燈,幾乎創造了『無菌』的環境,預防工作做了這麼多,但孩子入學之後,就是很容易生病,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增強孩子的免疫力呢?其實,生活只需要一點點的調整,就可以增強孩子的抵抗力。
吃對了,孩子就能健康長大
當季新鮮、無添加物的食材,鮮度和味道都是最好的,還可避免吃到浸過化學保鮮劑的食物。營養的早餐是孩子一天活力的來源,牛奶、土司加蛋(或三明治)、水果搭配,就是簡單好飲食。忙碌的上班族媽媽可以花點巧思將現成熟食轉變為美味、營養且有媽媽味道的餐點,例如:把現成的菜餚帶回家後,換裝在盤子裡,燙點青菜或是切些小蕃茄做裝飾,顏色會更漂亮,搭配果菜汁或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營養也能更均衡。如果買的是真空包裝的調理包,則可以下鍋加點青菜重新料理,除了能夠均衡營養之外,也可以避免市售醬料過鹹的問題。
睡眠,給孩子最營養的維他命
四歲左右的孩子每天睡眠時間約十二小時,生長激素不僅能增強孩子的免疫系統,讓他更能抵抗病菌的入侵,因此,孩子最好在晚上9點前就上床睡覺,以便在10點進入熟睡期,讓生長激素達到最高產量。對孩子來說,睡眠是最好的休息狀態,可以消除身心的疲勞,長高長壯也是在睡眠中進行,正驗證了台語古諺「一眠大一寸」的說法。此外,睡眠時還會分泌與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對於孩子的記憶和學習也有幫助的,而且,很多孩子沒睡飽就起床,容易養成有起床氣的習慣,要不然就是呈現發呆、昏昏欲睡的狀態,不但一整天沒有辦法集中專注力,情緒也不穩定、容易浮躁不安。
每天動一動,頭腦靈活身體好
科學家很早就發現運動跟情緒有關,血液循環好,讓孩子的思考靈活。從近期的腦神經研究中也發現:多運動能促進大腦功能的整合,有益學習,思考記憶也更強,父母要放手鼓勵孩子去打球、游泳,愛上各種活動。
時時勤洗手,健康跟著走
確實依照「濕、搓、沖、捧、擦」五步驟,徹底清潔手心、手背、指縫及指甲縫。尤其「搓」,記得要搓足20秒;大人自外返家時,也記得要正確洗手。
因此,只要爸爸媽媽平日多留意孩子的飲食、睡眠,一起多運動、常洗手,就能增加孩子的抵抗力。生活作息其實就代表著一家人的生活態度,尤其家中多了一個小小成員之後,爸爸媽媽必須重新調整,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全家人一起建立新的生活習慣吧!
延伸閱讀: 提升免疫力最佳策略—睡飽、吃好、多運動、慎用藥
健康不只是不生病而已!有些爸媽直到孩子上幼兒園,經老師提醒或和其他家長交流時,才意識到孩子的健康習慣有待加強,甚至發現自己家裡原來有許多「讓免疫力扣分」的錯誤觀念或不良習慣。
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健康成為全民關注的事。但是健康不只是不生病這麼簡單。有些爸媽直到孩子上了幼兒園,經過老師提醒或和其他家長交流時,才意識到孩子的健康習慣需要加強,甚至發現自己家裡原來有許多錯誤觀念或不良習慣,直接或間接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
在這次的防疫過程中,專家們一致強調:想要提升免疫力,必須從睡飽、吃好、多運動來打地基,我們特別整理一些生活上的重要指標,與您一起為孩子的健康把關,同時要提醒爸媽,定時打疫苗,不濫用藥物,也是增強孩子免疫力的重要關卡。
睡飽:怎麼睡,才健康?
睡眠時間長並不等於睡眠足夠,但睡眠時數確實是一個觀察的入門指標。如果孩子的睡眠時間比平均數值少了一、兩個小時以上,就應該找出原因並積極改善。
那麼,爸媽該怎麼樣判斷孩子的睡眠健不健康呢?除了瞭解不同年齡層的建議睡眠時數外,更要觀察孩子的睡眠型態,以及情緒反應和學習狀況。一個睡眠不足的孩子,就容易鬧情緒、發脾氣、唱反調,沒辦法和別人合作,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也會因為難以專心而變差。
當孩子是開心或安定地醒來,不顯得疲倦、煩躁,言行舉動和平常一樣穩定,就表示他的睡眠是足夠的。以下針對各年齡層的睡眠狀態提供給爸媽參考:
新生兒:睡睡醒醒是生理常態
新生兒每天睡眠時間長達16〜18個小時,但每一段睡眠都不長,全天不分日夜大約有六或七個睡眠時段,平均分布在24小時當中,短一點才20分鐘,最長可能5〜6個小時,平均為2〜3個小時左右。
0〜1歲:半歲之後可以一覺到天亮
當寶寶腦神經發育逐漸成熟,每段睡眠就會延長,睡眠時間也會慢慢轉移到晚上。3個月大的寶寶一天的睡眠分成約四、五段,其中2/3都在晚上,70%的孩子可以在十一、二點之後,持續睡5〜6個小時,直到天亮喝奶。絕大部分的寶寶到了6個月時都能一覺到天亮。通常也會在上、下午各小睡一次,每次1〜2小時。等到1歲左右夜晚就可以睡上10〜11個小時。
1〜3歲:日夜作息逐漸穩定
1歲以上的寶寶夜晚睡眠時間減少到約12小時,小睡時間與次數也會跟著調整。孩子2歲以後,只需午睡一次,白天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
3〜6歲:鼓勵孩子午睡或小憩
孩子到了3歲,有時會不想午睡,大部分孩子在4歲以後,白天也不太會睡覺。但研究發現,小睡有助於維持下一個清醒時段的專注力,所以還是要鼓勵孩子適度小睡。學齡前的孩子每天應至少要睡足10個小時。
※醫師叮嚀:適當的睡眠不但能幫助孩子「充電」,讓孩子長高、少生病,還能幫助孩子情緒穩定、提升專注力與學習力。夜晚11點到凌晨4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黃金時段,晚睡或睡眠不規律不僅影響健康,也影響學習效益。
吃好:怎麼吃,才營養?
面對不可知的疾病,人們都會想可以怎麼吃來增強抵抗力,但面對一樣的傳染病,為什麼有人容易感染,有人則不會?主要就是有沒有「均衡飲食」。
當維生素、礦物質都攝取足夠,就比較有能力去保護自己的身體。容易生病的人可能是在某些方面攝取不足或是挑食。對抗病毒,關鍵就在於增加抗氧化能力,也就是增加抗發炎能力。加強保護我們的黏膜組織、提升免疫功能,就能做好身體的防護準備。
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和礦物質,不亂吃補藥
防疫期間,從食物中攝取營養比吃任何補藥來得安全。孩子飲食中的水果、蔬菜要比平常吃得更多,最好是平時的一倍半到兩倍,加強維生素的補充,讓免疫系統的防護功能更好。
如維生素A和身體的黏膜屏障有關,可多吃紅蘿蔔、地瓜、菠菜;維生素C能提升抗氧化能力,柑橘類、棗子、草莓、芭樂、小番茄等,維生素C含量都很高;多吃魚類,鮪魚、鯖魚、鮭魚都是不錯的選擇,除了補充維生素D,也可以補充到一些Omega-3脂肪酸,對於身體抗發炎有幫助;另外還可以補充是礦物質「鋅」,鋅能修復人體的上皮細胞,對免疫功能也有幫助,較好的來源是動物性的,可以從牡蠣、牛肉、豬肉中攝取。
多喝溫開水,充足水分有助循環
當孩子的水分足夠,血液循環就會好,尿量也就很充足。當尿量充足,身體循環就可以把一些病毒排掉;血液循環充足良好的過程中,孩子的白血球部隊、抗體就會順著血流進攻體內受感染的部位,進行消滅的動作;如果水分不夠,就很難達成,所以爸媽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喝水。
水分可以按照孩子的體重來估計,10公斤的孩子每日大約需要1000CC,10-20公斤的孩子每增加1公斤就要多攝取50CC的水。20公斤以上的孩子每增加1公斤則要多補充20CC。爸媽也要斟酌天氣冷熱及孩子活動流汗的狀況予以增減。
※醫師叮嚀: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減少速食和零食,才能保持良好的免疫力。喝水則應分多次、慢慢喝,很多孩子常忙著玩而忘記喝水,等到口渴時才大口狂飲,這樣短時間內大喝容易引起胃腸的負擔,還會加重心臟的負荷。小嬰兒從奶水及副食品中已有足夠水分,不用額外喝水。
多運動:怎麼動,才精神?
運動最重要的意義是讓免疫系統可以每天被操練,碰到敵人時就可以迅速動作。從來不運動的白血球,就像不動的警察一樣,反應力會比較遲鈍無力。健康體適能講求的運動標準是「333」,也就是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
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且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 分鐘。那麼,孩子的多運動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孩子在遊戲中達到運動目的
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可採取按摩的方式幫助他達到運動功效,一天2至3次,一次15分鐘。6個月到 1歲的寶寶,則一天要至少30分鐘以上的各種運動,爸媽可以隨著寶寶的發展,誘發他做出抓握、抬手抬腿、爬行等動作。1歲以上的孩子則需要60分鐘以上的活動。由於孩子活動時,可能動一動、停一停,所以每一次活動總時間不超過45分鐘,都不必擔心過量。至於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都應至少達到中度身體活動60分鐘以上,每週累積至少420分鐘。
多多走路,養成正確走路習慣
走路和呼吸節奏息息相關,是一個值得好好練習的行動。在日本,因為孩子們愈來愈懶得走路,幼兒園裡甚至設計了「走路」運動,在孩子們可以負荷的情況下,由老師帶領在戶外「長走」與「全速疾走」,一方面增加身體活動的機會,一方面也讓孩子鍛鍊耐力、感受不同的速度。
當孩子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學會抬頭挺胸、和緩呼吸,對自己身體的能力更能敏銳察覺時,長大後就不易彎腰駝背、無精打采。建議爸媽帶著孩子多走路,善用這個簡單易行的好運動。
※醫師叮嚀:爸媽要注意,孩子活動時並不適合一直處於高強度狀態,當孩子已經氣喘如牛、滿臉通紅,就該提醒他休息一下。生病的時候要多休息,不宜勉強運動。
【延伸閱讀】定時打疫苗、謹慎用藥
按時接種疫苗,在衛生保健上是很重要的防護。孩子定時接種疫苗,才能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減少許多疾病的侵害。不過每個孩子難免會遇到一些病痛,總有需要看醫生、吃藥的時候。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抗生素引起的抗藥性已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有些爸媽會要求醫師開抗生素或任意停藥,這麼做容易造成孩子日後因病菌產生抗藥性而導致用藥無效和降低免疫力等問題。一般而言,抗生素會使用在被細菌感染的病症上,細菌和病毒一樣,一旦進入身體就會到處攻擊。
雖然抗生素能殺死細菌,但在作戰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傷害到原本健康的細胞或腸道中具有保護性的益生菌,進而減低身體的免疫力,因此醫師會視情況審慎使用,爸媽千萬不要為求速效而自行隨意用藥,更不能將成人的藥品給孩子吃。平日從生活作息、飲食、運動鍛鍊孩子的免疫系統,才能擁有良好的自癒能力。
本期特選主題: 孩子在學校不吃飯、不喝水,是怎麼回事?
最近聽到有家長跟學校老師反應:每天到學校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都會說肚子餓,沿路吵著要買點心;孩子水壺裡的水也只減少了一點點,孩子在學校到底有沒有吃飽?有沒有喝水?有時候看到學校菜單上所列的餐點,很多都是孩子平常在家不喜歡吃或不曾嘗試的,在學校,他都會吃嗎?
問題放大鏡
初入園的新生,很常出現飲食的問題,有的吃東西慢、有的很挑食;有的重玩不重吃、有的邊吃邊聊天;有的上學前只喝牛奶當主食,對於吃正常的食物有困難、有的家裡照顧的太好,自理能力弱,無法自己用餐……,各種狀況,層出不窮。
在開學階段,少部分的孩子會因為個性上的羞怯或是尚未建立安全感,而不敢主動開口跟老師說:「還想吃」。此時,則需請您在孩子回家表達後,鼓勵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並提供老師相關訊息。若孩子不適應學校的餐點,在學校裡,老師通常會採取一些鼓勵的方式,從「少量」或「試一口」開始,逐步調整孩子的飲食習慣。除非運動之後,孩子通常也不會主動喝水,需要老師的提醒。
因為孩子正處於發展階段,再加上豐富的好奇心與行動力,在學校遊戲了一天,傍晚五~六點接孩子時,往往已是孩子需要用餐的時間了,肚子餓也可能是孩子正常的生理反應。
如果您對於孩子在學校用餐的狀況有疑慮,可與老師分享討論,一起找出原因,親師共同幫助孩子度過飲食適應期。對於孩子而言,因為在家很少喝水,爸媽常準備很大的水壺,期望孩子能夠在學校把水喝光光,其實,幫孩子選擇小一點的水壺,不但方便孩子在戶外教學的時候攜帶,也能讓孩子把水喝光,再裝第二壺,增加成就感。
愛的叮嚀
除了透過學校老師以鼓勵的方式逐步調整孩子的飲食習慣,在家裡,您可以……
提供新嘗試
有些孩子有偏食習慣或排斥新食物,讓他多接觸、嘗試,通常能改變孩子對於食物的偏好,給孩子多一點的機會接受與練習。提供孩子健康的食物,並讓孩子參與買菜、烹煮的過程,讓孩子產生參與感,進而喜歡嘗試各種食物。在家裡,減少提供有味道的水(例如:蜂蜜、果汁……)或 含糖飲料,讓孩子習慣喝開水,白開水才是身體真正需要的含水分,非湯類或飲料可以取代。
慎選零食解饞
零食並非完全不能吃,但要注意吃的量、種類和時間點。在接送孩子時,避免因為孩子曾經表達肚子餓,而給予過多的零食(包括:油炸品或是蛋糕、餅乾),如此,往往容易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下午帶來的零食比較好吃,而減少了午餐與點心的食用量。您可以提供孩子營養又可解饞的食物,如:水果、堅果等。
規律作息、健康飲食
餓了就吃,渴了就喝,這個看似簡單的生理需求,為何在現代孩子身上很少看見了呢?是因為孩子的活動量不夠所以不覺得餓或渴?還是「填鴨式」的飲食方式或錯誤的飲食習慣打壞了生理的自然反應?亦或是不規律的作息,讓孩子的飲食也跟著起伏?檢視一下自己與孩子的生活,重新調整一下吧!
幼兒期建立的飲食習慣與飲食品味將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也是爸媽最須介入,並扮演正確引導角色的關鍵時期,多吃、多喝不等於健康,如何均衡攝食,才是大學問。另外,國外研究發現,味覺遲鈍的孩子比較偏好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而口味養成愈重,將會造成很多負面效應,味蕾會對食物愈來愈不敏感,日後口味要愈來愈重才有感覺,飲食也需要添加更多重口味,對健康影響更大。建議您在家中的飲食盡量以清淡健康的飲食為主,減低孩子對於重口味的飲食偏好,幫助孩子健康長大。
延伸閱讀: 1. 挑食傷腦筋?對抗孩子偏食的法寶
許多孩子都有偏食的問題,每回餐桌上出現了孩子不愛吃的食物,爸媽不是好言相勸,到最後筋疲力竭不得不屈服,就是拿出父母權威厲聲命令,逼得孩子和著眼淚勉強下嚥;這樣一來,原本美好的用餐氣氛都被弄僵了 -- 如果孩子能自己願意好好吃飯,而且吃得津津有味,不知該有多好!?
相信每位爸媽都不希望面對這種親子對峙的局面吧!如果孩子能自己願意好好吃飯,而且吃得津津有味,不知該有多好!以下的方法,或許可以給為孩子偏食而煩惱的爸媽們一些幫助。
改變食物的外觀
孩子對某種食物的厭惡,大多是由先前經驗而來,一旦覺得什麼食物難吃,下次看到就不願意再試了。這時,爸媽只能在食物外觀上做一些改變,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將該食物吃下。例如,若孩子不吃紅蘿蔔,可將紅蘿蔔剁碎混在菜餚中,不但吃不出味道,還讓菜餚更美觀。
用色彩鮮豔或圖案可愛的碗碟盛裝食物
孩子可能不喜歡食物本身,但如果食物是放在漂亮的容器中,例如有凱蒂貓或皮卡丘圖樣的彩色餐盤,那麼孩子吃的意願可能就會大為提高。
讓孩子參與食物烹調的過程
媽媽往往不喜歡孩子在廚忙裡愈幫愈忙,但若偶爾讓孩子參與做菜的過程,不但能夠享受親子共同烹飪的樂趣,也會讓孩子樂意嘗試自己努力的成果。例如,讓孩子幫忙洗菜、揀菜、遞調味罐等,還可以把讓食物秀色可餐的責任交給孩子,讓他依自己的創意把食物排成各種美麗的形狀。參與能給孩子成就感,不但他自己吃得開心,還會督促其他人多吃自己的精心傑作呢!
多變換新菜色
同樣的食材,若能常變換不同的煮法,或運用多樣化的食物組合,對喜好新奇的孩子來說,會更有吸引力。
提供孩子營養成份高的點心
許多孩子偏好吃零食,到了吃正餐時,往往吃不下。爸媽當然還是要幫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盡量少讓孩子在非用餐時間吃太多東西,而就算要吃零食,也要吃營養的零食,如全麥麵包、起司片、水果等等。
教孩子基本的營養概念
平時多給孩子營養與健康方面的教育,告訴孩子食物所包含的營養成份及每種營養成份對身體的作用;漸漸地,孩子會對所吃的食物有所「感覺」,也會較願意嘗試口味普通但營養價值高的食物。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無奈大多數孩子都有不愛吃的食物,因此,想要孩子飲食均衡,又要吃得開心,只有靠爸媽多費心思了。
延伸閱讀: 2.愛吃糖果零食,當心人工色素
商店裡琳瑯滿目的餅乾、糖果,都相當吸引孩子的目光,然而看似美味的零食,卻往往含有許多人工添加物,爸媽要如何為孩子把關?
廣受孩子歡迎的馬卡龍、棉花糖、洋芋片、玉米棒、捲心餅等零食,其實都是高油、高糖、高鹽、精製加工過的食品,空有熱量,但營養價值極低,且含有人工合成色素,長期食用易危害孩子的健康。
食用人工色素,危害健康
人工合成色素,是因天然食物色澤無法持久,為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光澤,使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從煤焦油中分離出鮮艷、著色力強的苯胺染料,添加在食物中。但研究顯示,多數的人工合成色素不僅無法提供營養素,還會危害健康,孩子長時間食用含有人工合成色素的零食,易產生下列問題:
容易引發孩子過動
學齡前的孩子體內器官功能較不成熟,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健全,對化學物質也較敏感,長期食用含有黃色4號、5號色素,紅色6號、40號色素的食品,會影響神經傳導,造成孩子過動、自我控制力差、躁動、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日前消基會抽查市面上的食品,發現濃縮果汁、乳酸冰棒和多數蜜餞,都含有這類色素。
可能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
常用於泡泡糖和果凍的酒石黃、落日黃等7種人工合成色素,經國外研究證實,長期食用容易降低孩子的智力,同時影響學習能力。
導致肝腎功能不全
孩子的肝臟解毒功能、腎臟排泄功能尚未健全,若食用人工合成色素,易大量消耗體內解毒物質,干擾體內正常代謝功能,導致腹瀉、腹脹、腹痛、營養不良,增加肝、腎的負擔。
誘發過敏的發生
研究統計顯示,食用添加藍色1號、黃色4號、紅色7號等色素的食品,易導致孩子罹患氣喘的比例增加2倍,其他過敏症狀,像是: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血管性浮腫、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則增加3倍。
增加致癌的機率
早期針對莧菜紅色素進行長期動物試驗,發現致癌率高達22%,近年研究指出除了莧菜紅,許多人工合成色素都會導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問題,甚至在人體內轉換成致癌物質。
爸媽注意!勿拿零食當獎賞
研究顯示,若是爸媽常用零食獎勵孩子,孩子的零食消耗量比爸媽不鼓勵吃零食的多出3倍!提醒爸媽,這招雖然很有效,但卻可能後患無窮,請別再以零食當作獎勵或賄賂孩子的工具了。
爸媽是孩子飲食習慣養成的主要引導者,孩子從小的飲食習慣和偏好,易影響日後的營養攝取,如果爸媽沒有幫孩子挑選適合的零食,又不制止他食用,孩子就易產生偏食的問題,對新鮮蔬菜、水果興趣缺缺,也不喜歡吃飯,一定要吃甜度高或顏色鮮豔的加工食品。爸媽可透過決定孩子的飲食內容,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為生長發育打下良好基礎。
在家準備健康點心
孩子喜愛的零食,往往不只含有人工合成色素的問題,還可能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劣質糖類、人工香料等化學成份,甚至是砷、鉛等重金屬,嚴重危害健康,爸媽不能不慎選。
孩子的胃口較小,建議爸媽在正餐中間,給予孩子2~3次小量的健康點心,像是:水果、低糖甜湯、烤土司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從這些食物中,孩子可吃到甜味,也攝取到維生素、纖維素、鈣質等營養素,兼顧健康。
短片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QXc9nzwmQ (2:32)
(20250914 Emily and Kyle having fun at the park in ChongLi 祖孫同樂!)
- 轉載【東大職校教用手冊】第三冊第二課 文法焦點練習及習題解答New
- 20250830 Emily4歲11個月了!和家人去福隆海水浴場觀賞沙雕作品 (附照片45張)
- 20250810 Emily小寶貝4歲10個月了!Celebrating Father's Day and Vinson's and Vito's Birthdays;做好長假收心操 (附照片84張)
- 20250608~21 Kyle小寶貝3歲了!伸展肢體去認識世界!孩子的第一次視力檢查!(附照片72張)
- 20250517~0608 Emily4歲8個月了!Happy Mother's Day, Family Reunion (附照片56張)
- 轉載【東大職校教用手冊】第二冊第六課 文法焦點練習及習題解答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