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主流江浙菜一脈相承自父執輩們去的《聚豐園》、《復興園》、《敘香園》等,數十年間,《紅豆食府》李師傅有一些明顯的演化創新,《夜上海》則帶來現代港式滬菜,其他雖出現過大小江浙菜館私廚,但總體感覺仍好似停滯不前。
上海《新吉士》早已撤出台灣市場、家常菜《四五六》結束了好些年、連《隆記菜館》都不做了,想吃一餐到位的本幫菜,還是赴上海吧!家人先抵滬,已去過了滿是回憶的《老吉士》,於是與落地生根的台商老友就約在另一老店《圓苑》敘舊
創業 25 年的圓苑(與台北圓山大飯店同名餐廳無關)在大上海已有九家店,朋友吃了少說 20 年、跟齊老闆已成舊識,當晚便選在常去的徐匯區興國路店
六人房間寬敞舒適。朋友一家來了三位,大女兒生長於上海,國際學校畢業赴美讀完大學,之後進入台北某金融機構,但無法適應緩慢的步調、過多辦公室政治;搬回上海後如魚得水、迅速成為金融新貴,且還是一位講究的 foodie / 吃貨(笑),這餐就由她來點菜
本幫燻鯧魚入味且有燻香,口感也跟常用的青魚不同
招牌菜冰沙紅酒鵝肝過於凍硬、吃不出肝香;有志一同將它「晾」在一邊,過了十來分鐘就更有味。這一道自然是非本幫的創意菜
以為是一整只醬鴨,卻是細緻 fancy 的脆皮小乳鴨,令人想起一位台灣長輩發想命名的「先知鴨」,入味、口感與醬鴨還是有些接近,下酒佳品
糯米紅棗甜品先來了,就是在台常見的「心太軟」,先知鴨、心太軟⋯台灣的菜名還是比較文謅謅(笑)
前幾年醉嗆大閘蟹出了些食安問題,雖重新開放供應,但朋友認為還是熟醉膏蟹安全些
晚秋蟹肥,早已覺得近年大閘蟹欠缺昔日香氣,吃吃酒醃的挺好
滿口腴厚醉香,跟生嗆做法各有千秋,當晚備有紅酒、威士忌,來一壺花雕想必更妙
精緻版素鴨,外脆內有梅菜(?)餡
招牌菜紅燒肉百頁結還附有光(滷)蛋
紅燒肉煨燉得正好,肥肉入口即化、瘦肉毫不乾柴,立刻叫一碗白飯來配蛋、肉、百頁結,話說這口感形狀的百頁結在台實在少見
經典的響油鱔糊自是在桌邊現淋油,鱔魚品質甚好,軟滑中微有勁
一向喜歡雞火干絲,煮湯或乾拌都好,這一道金牌煮干絲刀工味道皆到位
朋友喜歡吃辣,所以在本幫菜之外也點了水煮牛肉,因而又多扒了好幾口飯
聽到草頭(苜蓿)就想起經典的本幫菜草頭圈子(紅燒豬大腸),這倒是第一次嚐到做成一道素菜
老友盛情,吃到此時已經八九分飽,花雕蒸鰣魚這一道大菜方要登場
如今鰣魚多是養殖的,不然這麼大一尾價錢可不得了;養殖技術精進,倒是沒有飼料泥臭。肉質味道都好,魚大肉多、可惜鱗底沒什麼油脂可吮食
頂多再來一碗湯就行了,卻出現有如年菜般的巨大一品香鍋,蛋餃、丸子、麵筋、豬肚、千張卷、魚丸、鹹肉、蝦⋯⋯嚐遍每一樣料可就撐了,不過柔糯的手打魚丸真好!
收尾的鮮肉生煎包有水準
朋友最愛這裡的糍粑,當然要「豁出去」一嚐,還真是好
老友赴對岸打拼近三十年,請客也是豪邁澎湃在地 style;見到桂花酒釀圓子,才確定是最後一品
圓苑的菜單也是厚厚一大冊,本幫菜之外還有許多粵、川菜式,琳瑯滿目。不過,大部分食客都如我們衝著傳統舊時味而來,而的確也沒失望。久未吃到這麼一桌本幫菜,過足了癮,謝謝老友!
2024・05(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後記:美食家王瑞瑤夫婿、名廚「保師傅」曾秀保驟逝 享壽 66 歲!- 本地好手藝的江浙菜名廚又少一位,R.I.P.
延伸閱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taiwanmickey2024/05/24 17:38好懷念 口水直流 老妹近日一直邀前往上海 但大陸現在有些不便 通訊 支付 打車 對我們沒有銀行帳戶和中國移動的旅客 諸多不便滅了大半旅遊樂趣
現鈔的確越來越無用武之地,朋友四五年沒帶過現金出門、手機全搞定
疫後第一次要去時有同樣的顧慮,結果發現微信已開放綁定中國境外信用卡,免當地帳戶手機;雖然使用有些許費用、每月金額也有上限,但完全夠用。支付寶則不知道,反正兩大系統有一個能用就行啦!
scubagolfer 於 2024/05/25 10:48回覆 - 1樓. Alex2024/05/23 21:18筆觸描繪動人 如歷其境!(alextsai1987@gmail.com)過獎!寫了太多年,早已「進化」到流水帳式的圖集型食記啦
scubagolfer 於 2024/05/24 11:0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