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昔日香港的日本料理印象是「又貴又不好吃」,幾家開在酒店裡的日系連鎖料亭如灘萬、雲海頂多不過不失,市面上沒有百花齊放的各種選擇,幾家出名些的多半在提供「港式日料」、甚至有些狐疑師傅可曾嚐過像樣的日本菜?還好在日商聚集的銅鑼灣還有幾家像樣的店。
跨國展店、食材運輸越來越普遍,好店高手自然往錢多生意旺的地方去;風水輪流轉,如今香港、新加坡的日本料理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東京名店鮨さいとう今年開到香港前,已有不少各類知名業者跨海而來,連新派創意懷石如龍吟也是先進香港、再來台北。香港的日本料理依然貴、但至少已有許多美味之選。
與在日本長大的老友約了午餐,果然還是壽司。《植原》(Uehara)雖在銅鑼灣、但地點有些偏,到了才發現原來就靠近家人常去的名廚粵菜。門面氣派現代,掀開暖簾入店,內裝類清水模牆面延續著外觀水泥牆的冷調。十人長吧檯與一四人桌,寬敞的都會新派壽司店風貌
喝著啤酒,朋友也到了、還邀了一位韓國友人共進午餐。本以為會點午間主廚餐(お任せ、Omakase),食量大的熟客朋友已交代植原老闆照晚間主廚餐來做(!),看來這一頓午餐會很長
忙著敘舊聊天,菜餚就隨便一記。小菜番茄丁與舞茸菇。醋漬日月貝比帆立貝小但味濃,都開胃
薄切石垣鯛刺身
當令的秋刀魚很不錯。朋友一向國英日語夾雜、韓國新朋友英文不靈,三人唯一最有交集的語言竟是日語,倒是來港十五年仍看來年輕的植原師傅反而能說廣東話,真是語言大混亂的一餐(笑)
鮟鱇魚肝配壽司醋飯當做酒肴、不用弄成軍艦卷了,上下顛倒放再拌了吃的方法不錯。轉眼間整間店都坐滿了,多是穿著整齊體面的白領族、大約一半是日商
圖片拍得差、下酒很不錯的乳酪與鯊魚軟骨加了梅子、山葵,頗有特色。正好要換飲日本酒,留下來配
Wine Note I: 老闆首先推薦新潟山間純米吟釀やんま 10 号中採り直詰め生原酒(好長的名字),直接來整瓶。入口有流行的微氣泡感,其實可用香檳杯,稍後味漸濃
通常不太吃白子,當天鱈魚白子倒還無腥不膩
煮鰤魚大根富燻味與柚香,有升級家常菜之感,連開胃小品共七道酒肴到此為止
印象中港人偏愛頗低溫的刺身、握壽司,但這裡只微低於室溫。舍利(醋飯)黏度適中、味道大眾化。第一貫握壽司是縞鰺,有趣的是在魚肉與醋飯間除了山葵還放了少許軟骨,口感特別
甜蝦
這一貫說是北海道鮫鰈(サメガレイ)的緣側部位,雖炙燒了一下,但實在沒見過顏色這麼深的,味道還行
漬鮪赤身,有水準
鰤魚大腹
赤鯥(台稱紅喉)
鰤魚白昆布手卷的山葵多了些
Wine Note II: 第一瓶見底,再開了石川縣的菊姬純米ひやおろし,價格合理、中庸的「食中酒」之味,店家選得挺好
鮪魚大腹
紫海膽撒上了少許夏松露,見到不由想起鮨さいとう齋藤老闆說的那段話,不過,家家想法不同,吃來可口也就行了
鐵火卷(鮪赤身)、解酒的蜆味噌湯
甜點非我所好,蕨餅讓賢給酒量、食量都強的韓國妹子
抹茶冰淇淋「最中」(もなか)另當別論、自己享用,所謂不吃甜點,顯然是選擇性(笑)
三人兩瓶日本酒、中午當成晚上吃,聊得高興,果然不知不覺就兩個半小時。其他客人都走了,在港成家立業、小朋友已上學了的植原老闆過來敬兩杯,沒請教他的經歷,但手藝肯定是行的。多年未曾想過要在香港吃壽司,這一餐卻相當有水準。
老友請客,交情夠、問問價錢。午間主廚餐每位 HK$800(酒水未計)、晚間 $1,500,比台北頂尖一線價位尤有過之,朋友卻直說比中環那些動不動就 $2,000 起跳的壽司店划算多了。與台差距還是很大,怪不得當地朋友們來台總要大啖日本料理。
2018・07(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東京 -《鮨 さいとう》完璧壽司美酒餐
東京 - 四平八穩《すし家一柳》
東京 -「Designer 壽司」《鮨 そら》
東京 - 雙鮨記之《鮨 かねさか》
酒後開車害人害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西门公子2018/08/04 15:58文筆很好,食家對日料名稱非常内行,叙數清晰,非常佩服.看完有即刻约友一嚐的感觉..师傅季节食菜配合的非常适当,手藝不錯.
過獎了,謝謝瀏覽與回應 scubagolfer 於 2018/08/06 10:57回覆 - 1樓. 小臣2018/07/02 17:35植原師傅之前在壽司廣任職, 獨立出來開店後比以往更有水平. 不過我們香港租金人工太高, 要吃性價比高的日本料理還是要去台北.謝謝資訊。且像台北中山區 X 條通一帶,更有不少日人經營的特色小館,香港還沒有那麼多道地廉宜選擇 scubagolfer 於 2018/07/03 14:0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