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六章、角色人物塑造(上)
2025/03/12 18:05
瀏覽26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第六章、角色人物塑造(上)

第一節
、創造人物的四項指標
    故事是通過角色(人物)來講述的,並由此吸引觀眾去經歷那種融入到我們日常現實中的普世的情感歷程。塑造人物是為了激發我們人類特有的本性—人性,從而對觀眾產生觸及心靈、打動情感、鼓舞精神的作用。」1,角色人物是電影故事的靈魂所在,作用主要為「以演出的方式參與故事的發生和情節的推展」,目的則是為了「打動觀眾的心靈」。
  
菲爾德(Syd Field)提出創作人物必須具備四項元素2:戲劇性需求(dramtic need)、個人觀點(point of view)、個性化的態度(attitude)、經歷某種形式的變化(change)或轉化(transformation)。這四項元素,是電影裡創造角色(人物)時,可以依循的指標。

1、人物必須有一個強烈和堅定的戲劇性需求(dramtic need)
   
你的主要人物在劇本的演進過程中所想要贏得、得到、獲取或成就的東西,戲劇性需求是他(她)的使命、動機,推動他(她)在故事線的敘事情節中穿行的驅動力。
2、人物必須有一個個人觀點(point of view)
    造就一個出色的人物,必須讓他(她)具有個人觀點,也就是看待或觀察事物的方式,每個人都有明確、清晰奇異和獨特的觀點。觀點是某種信仰體系,如同人們相信真理,並且據以行動或做出反應。
3、這人物個性化的態度(attitude)
    個性化的人物態度,是指人物通過理性思考做出判斷,形成個人意見並主導行為方式。編劇必須清楚掌握主要角色的個性化態度,如此你就能夠通過他們的行動和對白來表現自身各自不同的面向。
 4、這人物要經歷某種形式的變化(change)或轉化(transformation)
    你筆下的角色,不應該一直是你的魁儡,只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一些蠢事,去推動故事前進,他們所做的一切,只因為你要他們那樣做。如果你能夠讓你的角色在故事裡經歷挫折而成長、面對危機而改變,無論這些成長和改變是情感上的或觀念上的,你的角色就能創造出行為的軌跡,增加角色形象的深度和質感。

第二節角色人物的種類

    在本章裡,筆者將介紹幾種角色人物分類,並分析他們各自的特性。
十二原型分類榮格C.G.Jung在《原型心理學》
    編劇可參考榮格的十二種性格原型來設計劇本裡主要(主配角)和次要角色人物但不必拘泥於對各個原型的性格解說實際的角色人物塑造變化多端榮格的原型人物其實必須活學活用不要被它框限住
 
《十二人物原型和介紹》

原型

目標

 畏懼

困難

 對任務的反應

恩賜

天真者

 保持安全

被棄

 否認艱難或尋求

 忠誠、識別力

信任、樂觀

孤兒

 重獲安全

剝削

 被犧牲

 面對且痛苦

現實,相互

戰士

  勝利

軟弱

 挑戰

 只為真正重要者而戰

勇氣、訓練(紀律)

照顧者

  助人

自私

 應付困難或收拾殘局

 不犧牲自己或他人的給予

憐憫,大方

追尋者

更好的生活

順從

 遠離

 對自我真實

自主、雄心、壯志

愛人者

極樂

失去愛

 

 追求幸福

熱情、承諾

破壞者

蛻變

毀滅

讓困難肆虐

 放下

謙遜

創造者

自我認同

不真實

 承認是自己的一部分

 自我創造/自我接受

個人化、天賦才能

統治者

命令

混亂

 發現困難的積極建設面

 為個人生命

 負責

責任、控制

魔術師

轉變

邪惡巫師

 改變

  天人合一

個人權力

 智者

真理

欺騙

 超越

  開悟

智慧 

不執著

 愚者

享樂

沒有活力

 玩把戲

  信任

喜樂、自在


《原型人物各自的陰影面》

原型

陰影面

天真者

拒絕相信事實,以至於不自覺地傷害自己和他人; 就算自己被人傷害也拒絕承認,或會相信別人所說 的,雖然那與自己所知相抵觸。

孤兒

犧牲者;總是責備自己的無能、不負責任或掠奪行 為;期待因自己的犧牲或脆弱以免於義務或享有特 殊待遇。在此陰影中,我們甚至會去攻擊和傷害意 圖幫助我們的人和自己,甚至於會完全崩潰失常而 表現出「你別對我有任何期待,我受創太深」,或是「我一點能力都沒有了」的言行。

戰士

惡棍;只以戰士的技能來獲取個人利益,完全不顧 團體利益和倫理道德,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 為求獲利而不惜犧牲原則。它始終處於備戰狀態, 任何一點徵兆者P被視為是威脅、輕視或挑戰。

照顧者

悲慘的殉道者;以「看!我全都為了你」。使他人覺得有罪惡感,進而控制他人。它是極具毀滅性的 控制行為,利用關懷照顧來控制他人,使人感到窒息。它也存在於情不自禁想去照顧或援救他人的互相依存關係中。

追尋者

完美主義者,總是驅策自己以達到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理想,或一個不可能找到的正確答案。這種人的 主要生活目標是自我改變和進步,從健身房到自我 成長課程,不斷汲汲營營,但總覺得什麼都沒完成,這是人類自我成長潛能的負面結果。

破壞者

一切自我毀滅行為,如酗酒、毒癮,強迫性行為;或破壞親密關係、事業或自尊的各種行為;以及一切毀滅他人的行為,如精神虐待、行為虐待、謀殺或暴。

愛人者

以投其所好的行為來蠱惑對方,以愛來控制對方,對性或情感過度依賴,熱情消退後卻無法明說,或會因愛人離去而完全崩潰。

創造者

強迫性地架構各種可能性,卻從未完成任何一個。如影片《食南瓜者》中所描述的女主角,每次都以懷孕來面對生命中的空虛。創造者的陰影面一如影片中的女主角以另一個嬰兒來填塞生命般,也以不重要的計畫和事物填塞生命中的空虛。工作狂也是如此,他們總能想到還有某事未完成。

統治者

專擅獨行、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自以為是,完全不為他人設想,通常握有權柄的人易蹈此轍(如父母)。有強烈控制欲望的人也屬這一類型。

魔術師

惡巫師;將好的變為不好的。當我們輕視自己或他人、縮小選擇的可能性和打擊自尊時,我們就陷入魔術師陰影的操縱中。魔術師的陰影面使得我們以負面的思想言行來傷害自己和他人

智者

冷漠無情的裁判;理性主義、教條式的作風,常傲慢自大地批評別人做得不對或好。

愚者

好吃懶做、縱情酒色、只知貪求口腹之欲、毫無節制可言,也不知有人格和尊嚴。


二、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按照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在《小說面面觀》裡的分類
1圓形人物
    多面性的性格,使情節、人物有衝突表現這類人物在小說中往往都是多義與多變的人物。這類人物的特點是性格有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圓形人物基本特徵是:圓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壞的全壞的簡單分類方法,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刻畫人物形象,更真實、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複雜、豐富,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給讀者一種多側面、立體可感的印象,能夠帶來心靈的震動。
   故事裡的圓形人物往往會帶出矛盾和衝突的情節,使得故事的發展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轉折,劇情生動活潑富於變化,不會因平直呆板而變得沉悶。而圓形人物在轉折的過程中,性格和思想也跟著逐漸產生變化。

2扁平人物
    照片式人物單一性格只具備一種氣質,甚至可以用一個句子表達出來:「不動如山」,不受環境的影響;環境的變動只會更顯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變,在整個故事中性格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

    扁平人物的性格比較單一、突出、鮮明。這種人物的某一種性格特徵被突出地強調出來,其他性格側面則往往被壓抑、吸收,似乎僅僅成了表現這一種性格特徵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一種靜態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現「人物身上占統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現出的最明顯的特徵」。因而扁平人物雖置身於各種環境,面對各種關係,卻始終只和對方發生一種聯繫,其性格始終如一,穩定性極強,幾乎沒有什麼發展變化。以這種方式塑造人物,必然造成人物單質、單向、單義的特點。扁平人物顯然是一種極度誇張的性格表現,因其誇張,人物性格往往有悖於常規常情而導致漫畫化,從而產生喜劇效果。同時,這種極度誇張的性格表現,還往往導致人物性格的抽象化,使人物成為某種品格的象徵而達到對自身的超越。這種超越使扁平人物貌似遠離生活,而實質上卻又在較高的層次上實現了對某種生活內容的深刻把握,並因此而獲得一定的典型意義。
()扁平和圓形主角相剋相生
    扁平人物可與圓形人物形成一種簡繁對照的辨證關係,塑造角色人物的基本原則,就是讓角色的每個性格相衝突。以圓形人物的心理和言行轉折,使劇情富於變化,以扁平人物的堅持和原則,使故事具有哲學深度和可看性
    男女主角和男女配角的性情思想,不能都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這樣就很難發展出衝突的橋段和轉折的劇情。如果男主角是個性情固執的扁平人物,女主角就必須是個性情活潑的圓形人物,如此兩人才會有衝突和妥協,也才有發展劇情的先決條件。當然,男女主角都是具有變化性質的圓形人物,並無不可,劇情發展反而會更活潑且出人意料。例如《軍官與紳士》(An Officer and a Gentleman,1982)和《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1990)這兩部電影裡,男主角都是條件具優勢的一方,以玩票心理和女主角在一起後,逐漸嫌棄女主角的出身和條件,但大高潮都擺在男主角後來被女主角感動,或者自己悔悟前非,決定弄假成真,接納並迎娶女主角。男主角由扁平人物,經過一些轉折後痛惡前非,終於改變想法轉為圓形人物,這兩個故事才會出現圓滿的結局。
    電影編劇在塑造角色人物性格時,必須適度地調和這些主要角色(包括其中的大反派),不宜全數「扁平化」,也就是一個角色只表現出性格中的一面,要嘛他善良單純就像個赤子或喜憨兒,要嘛他就邪惡瘋狂到底,這種角色性格缺乏變化,感覺比較乏味。
    一般說來,「扁平化」的扁平人物比例越少,「立體化」的和圓形人物比例越高,角色人物間的互動越頻繁,劇情就會趨向活潑曲折。編劇塑造一個正向的好人,不妨思考一下他性格裡陰暗的一面;塑造一個負面的壞人,思考他可能還有良心未泯的一面。比較好的角色性格設定,要趨向「立體化」,有其拿出來示人的一面,也有其隱藏不欲為人所知的一面。換言之,讓角色的每一面性格不時相互衝突,設計一個好人性格,就讓他私底下或有時候做些無傷大雅的蠢事和壞事;反之,設計一個陰險狡詐的壞人性格,就讓他有時候慈悲心腸、樂於助人;設計一個性格開朗樂觀的角色,不妨讓他私底下或有時候凸槌搞搞自閉,反之亦然3
在角色性格中添加防衛機制和反轉(
反常)機制,可以讓角色的性格增加心理的深度而富於變化和彈性。
 (三)、在劇本裡實際的角色人物塑照
在電影劇本裡角色人物按其地位和功能分為以下數種

角色

 

男女主角

第一線演員;劇情核心人物,戲份最重,可安排其中一人扮演反派,或圓形人物

男女配角

第二線演員;劇情次要人物,僅次於男女主角,可安排其中一人扮演反派,或圓形人物

次要配角

第三線演員;正派和反派都可做適當安排,跟男女主角或其中一方關係密切的人物

(1)大反派

反派裡的最重要人物製造矛盾和衝突的劇情張力

(2)小嘍囉

大反派身邊的跟班搖旗吶喊壯聲勢

丑角或甘草角色

男女主角身邊製造笑料或意外狀況的人物,使劇情活潑生動

跟隨者

以臨時演員來充當即可


在設計角色人物時,必須注意幾個原則:
(1)
主配角人物性格必須鮮明,讓讀者能夠從他們彼此間的對話和動作裡,清楚
認知每個主配角的性格特色(心理的興趣、好惡和價值觀等),以及各自的外表造型,和相互間究竟有哪些關係和發生哪些事件。
(2)
配角不能喧賓奪主在戲份(場次)的安排上配角不宜比主角多,劇情裡的重大事件和轉折處,盡可能由主角來主導,不宜讓主角缺席,而由配角來擔綱。
(3)
在雙主軸(
雙生和雙旦)和雙主線(兩個事件同時進行)的劇情裡,戲份不宜倚重倚輕,出現明顯傾斜,配角的戲分多過主角。
(4)男主角或女主角的出場戲,不宜拖到劇情出現第一個轉折點後,第一個轉折點通常會安排在開場後15至20分鐘裡,以免觀眾失去耐性,感覺在拖戲。
(5)大高潮出現前,不宜過早安排男主角或女主角的終場戲(如死亡、失蹤等),導致大高潮時只剩男主角或女主角獨挑大樑的情形。
(6)在劇本故事裡,男主角或女主角最好設定其中一人是扁平人物,另一人是圓型人物,如此劇情比較容易安排轉折,讓堅持原則(價值觀)的扁平主角和適應環境而改變原則的圓型主角,兩者間因原則相左,一再激發矛盾產生摩擦(爭執和衝突),以增加劇情的張力,帶出一波波小高潮,持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