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五章、敘事手法和故事結構
2025/03/10 11:42
瀏覽35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第五章、敘事手法和故事結構

   完成「分場大綱」後,就進入電影劇本主體(文本)撰寫。撰寫電影文本過程,必須正確採用一些小說敘事技巧其間的差異是電影完全以鏡頭的串接(運鏡)來敘事,對角色人物的心理描寫(內心戲),不像小說那樣可以不拘形式,只能透過自白(OS)或旁白來處理。off screen原意指鏡頭畫面外的聲音是電影專業術語意思是旁白」,用來傳達劇中人物內心的想法但是現在通常被導演用來表達角色人物內心想說的話。多數的電影裡,「自白」使用對象僅限於男女主配角,畫面外的「旁白」則可應時要,使用在其他角色上,比方故事裡的大反派或者跟男女主角關係密切的角色。
第一節敘事手法
、人稱形式和敘事視角
   電影裡的視角是指鏡頭敘述故事時採取的人稱和觀察位置(觀點)也就是「小說敘事學」裡的「敘事視角」。敘事視角分為(一) 人稱形式和(二) 敘事者觀點。在電影裡常用的人稱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觀點則有「全知觀點」、

「限制觀點」和「旁知觀點」1
(
一)
、人稱形式
1第一人稱形式
(1)、客觀的=旁觀的(observers)--旁知觀點:隱藏敘事者
這種第一人稱旁知觀點,從主角人物出發,敘事事件和劇情雖圍繞著主角發展,但卻隱藏著一個旁觀的敘事者(掌鏡人),這類電影多半使用在傳記電影,如日本電影《里見八犬傳》(藥師丸博子、真田廣之主演,1983年),和美國電影《林肯傳》(史蒂芬史匹柏導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HOptZMzw《里見八犬傳》
(2)
、主觀的=
個人的(personal)-限制觀點
這種含有相當主觀成分的第一人稱敘事,由主角人物的觀點進行敘事展劇情,往往帶有濃厚的主角自傳色彩,如日本電影《伊豆的舞孃》,改編自川端康成同名中篇小說,整部電影環繞著男主角(中學生)和小舞孃薰子之間,相互吸引卻似有若無的情愫。又如伊藤佐千夫《野菊之墓》,男主角老人齋藤政夫回憶起15歲那年,和前來家裡幫傭的表姐民子間,那段清純的姐弟感情,這份戀情在家人反對下無疾而終,民子被迫出嫁卻早殤,以悲劇收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f_GJKAJZI(吉永小百合) 《伊豆的舞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bO-KxTsNkU(木村拓哉) 《伊豆的舞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2B5n5jc5k(山口百惠)《野菊之墓》
2
第三人稱形式
(1)
、全知觀點
這是小說和電影最常用的敘事模式,作為觀察者的全知敘述者(
掌鏡人)處於故事之外,其特點為全知的敘事者既說又看,可以從任何角度來觀察事件,也可以透視任何人物的心理活動,偶爾還能借用某些人物的內視角或佯裝旁觀者。

川端康成原著小說改編日本電影雪國》,義大利電影《海上鋼琴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sLuqfSRn4雪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X6OrYJVIcs《海上鋼琴師》

全知觀點偶爾也有在片頭開場時,穿插以男主角或女主角其中一人的獨白

但接下來的敘事視角隨即轉回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比方韓國電影《雛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3blfj3pTQ《雛菊》(全智賢主演)

(2)、限制觀點
敘事者限制自己的觀察範圍,僅揭示一位主要人物的內心活動,如
韓國電影《狼少年》、日本電影《花水木》、《只是愛著你》和美國電影《阿甘正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RxnArxy88《狼少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5wShqe1pFc《花水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pR5njZEQLk《只是愛著你》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iPAvt_mJkc《阿甘正傳》
還有一種「多重式人物限制觀點」,即採用幾個不同人物的視角來反覆觀察同一事件,日本大導演黑澤明執導的《羅生門》(
小說原作者:芥川龍之介)正是採用此多重式人物觀點來敘述同一個殺死武士的事件。電影從死者武士本人(借女巫之口)、武士的妻子、強盜、樵夫的不同觀察角度敘述了同一案件。給出四個大相逕庭的案件版本。
(3)、旁知觀點:
次要人物自序,即與主角相關的配角講述故事。如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故事的開端是一位躺在沙發上休息的老人叫莫翰奇,他是一位大樂團的指揮家,他接到了母親去世的電話而回到了故鄉,當天晚上,有位五十多年不見了的朋友貝比諾帶了一張相片、一本日記來找他。那是數十年前他們還在同一家育兒院時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wI0p0cRqy4《放牛班的春天》
二、敘事手法
(一)正敘、倒敘:插敘
1、正敘:隨著故事線性時間發展,以鏡頭順序地帶出每一場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bO-KxTsNkU(木村拓哉) 《伊豆的舞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iEye_ja70《淚光閃閃》(妻夫木聰、長澤雅美主演)

2
、倒敘倒敘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斷提到電影的前段,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事情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RxnArxy88韓國電影《狼少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ippC8VdJc日本電影《花水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vIgQbmFn4《不能沒有你》(戴立忍導演)

3、插敘: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線索,即不依時間順序而插入有關的另一故事片斷或事件,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完整,結構更嚴密,內容更充實。插敘結束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
插敘的使用方式有:(1)作者直接插進來進行敘述、介紹、說明,或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所見所聞所感和親身經歷來進行插敘。(2)通過人物的回憶、思念、想像等心理活動來進行插敘。
第二節、故事結構
一、三幕式故事結構(three-act structure
   「三幕劇」就是最基本的技巧,「三幕劇」從兩千多年前的希臘悲劇時期開始盛行,直到現在的好萊塢電影或新興的微電影創作都可以看到三幕劇的影子,長久以來三幕劇也成為一般影片、舞台劇小說創作最為觀眾接受的型式。

   三幕劇包含「布局」、「衝突」、「結尾」三個階段,分別代表了故事鋪成、問題浮現、高潮與故事結局三個階段,悉德·菲爾德Syd Field)在編劇領域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提出的「三幕劇結構」理想劇本創作模式2
1.「布局」:故事鋪成、背景交代
   在故事的開端,即第一幕中,編劇需要建置故事、人物、戲劇性前提(故事是關於什麼的),描繪出故事的環境,並建立起主要人物和其他圍繞著他並在他周圍活動的人物之間的關係。通常在一部電影的前10分鐘(劇本前10頁)就要創建完這些––這是整個電影劇本中最重要的部分,決定了觀眾會不會繼續看下去。
2.「衝突」:問題浮現、障礙衝突、挫折
   在第二幕中,主要人物遭遇和征服一個又一個障礙解決危機掙脫困局,最後實現和達到他/她的戲劇性需求(劇本中人物所期望贏得、攫取或達到的目標)。如果你明確知道主人公的戲劇性需求,就可以為這一須求設置障礙和危機,這樣這個故事就成為主人公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障礙和危機,從而達到目的,實現自己的戲劇性需求的過程。所有戲劇就是一個衝突(障礙和危機)的過程。沒有衝突就沒有動作,沒有動作就沒有人物,沒有人物就沒有故事,而沒有故事你就沒有電影劇本。
3.「結尾」:高潮、結局
   第三幕就是一個結束你故事的戲劇動作單元結局意味著解決(solution。你的故事是如何解決的?主人公是死是活?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是否安全脫險?如此等等。結局不是結尾,結尾是劇本中結束全劇的一個特殊場景、鏡頭或段落,它並不是整個故事的解決。
   開端、中段和結尾;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建置、對抗、結局——這三部分就組成了一個整體。正是這三部分之間的關係決定了這整個整體。
二、三幕式電影結構

   各位注意到嗎?上圖標示出以一齣120分鐘長度電影為例,前30頁(分鐘)為故事的開端(場景建置)階段,第一個轉折點大約落在25~27頁之間﹔第30頁至90頁為故事的發展階段,情節主要為一連串事件裡,主角和反派之間的鬥爭和對抗,第二個轉折點落在85~90頁之間﹔第91頁至120頁為故事的收束階段,第二個轉折點之後,主要是醞釀大高潮場景。
   使用轉折點(Turnning point)能製造意外的效果,引起觀眾的預期心理,加強情節張力,從而持續觀眾對故事的興趣。轉折點最常出現於故事的前段和後段。劇本前段的轉折點一般用於開啟故事和陳列出主角即將面臨的難題和各項選擇至於後段的轉捩點則指向主角解決危機,收攏故事。
   劇情結構必須遵循因果邏輯基本線性推進的敘述方式基本上以序幕建立對抗解決尾聲的好萊塢模式結構組織影片的故事內容。
第一、序幕(介紹故事的背景)
第二、建立(鋪墊故事發生的前因)
第三、對抗(由前因導致的雙方矛盾衝突)
第四、解決(矛盾衝突導致的結果)
第五、尾聲(結果對主人公所帶來的實質影響)

第三節、故事主線和副線
一、故事主線(主軸)
   故事主線就是劇情的主軸,如同樹木的主幹,當那些枝幹都去除後,剩下的就是主幹。故事必須維持一條主軸線,即使情節推演過程裡出現副線,副線仍必須適時地與主軸線會合;或者故事裡出現雙分軸,如《當哈利遇到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1989),男女主角就有兩個五年,兩段各自分開發展的分軸,但總是要再度相遇,直到兩人觀念拉近,擦出愛情火花,決定由好朋友變成一對情侶。故事的主軸線,不能被副線取代,出現喧賓奪主情形,比方主線的男主角提早出場,由副線的男配角承接變成男主角,這樣劇情就會變得很不合常理,會被觀眾噓爆。但是剛開始戲份重心可以擺在男配角身上,男主角跟在男配角身邊學習,等到男配角出場(如死亡)或失去重要性(如受重傷),男主角這時已成熟幹練,足堪扛起重責大任,如此的劇情主軸就很順理成章。
劇情主軸設計圖示
(1)
兩分軸一主軸兩分軸結合成一主軸配數條副線
《羅密歐與茱麗葉》

 

 

 


        



(2)一主軸兩分軸一條主軸分出兩個分軸和數條副線

《當哈利遇到莎莉》

                          

                            

復合

 

                

 




 


(3)
主線與副線:副線由主線分出,再回到主線
   寫劇本有一句格言:Simple is the best !愈簡單的故事就越好。但是,簡單永遠是最困難的(Simple is so difficult)太多的枝節,就會有更多的角色,更多的場面,使故事變得複雜化,觀眾可能會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試想如果在一齣電影中同時有十幾個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間又有很多故事,觀眾很難在短短時間裡能把每一個角色記得這麼清楚。
   一個故事除了主線情節,一定會再搭配另外的故事副線,一條主線加上一或兩條副線,故事才不至於太過簡單、太單薄。副線情節通常會放在男女配角身上,而且這條副線的情節一定會跟主線緊密牽繫,相互影響並相互呼應。

【註解】  

1 周慶華著,《故事學》,五南圖書公司,台北,2002年,頁168。
2 Syd Field《實用電影編劇技巧》,曾西霸翻譯遠流出版公司,台北,2014年,頁142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