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二章、創作前的準備工作
2025/03/06 20:52
瀏覽27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第二章、創作前的準備工作

第一節
、設定觀眾群和預估票房
    一部電影如何被發想出來?由誰來決定電影的主題?決定電影主題有哪些規則?主題和劇本的發想之間關係如何?將在本章裡循序探討。
一、前提要件
    在醞釀電影故事前,電影編劇必須先思考兩個前提首先是你所設定的觀眾群會是哪些人?上班族、菜籃族、成年人、女性觀眾、青少年、兒童…。其次是這些潛在的觀眾群會有多少比率對你將來殺青後的電影感興趣願意花錢買票入場觀賞
 
  這兩個前提是電影編劇必須預先弄清楚的,這不只將寫入電影製作企劃書裡,提供金主評估投資與否的風險考量,以及決定投資金額和預估資金回收成數,並且會主導後續故事題材的選定和殺青前後的宣傳行銷策略。
二、實務操作
 (
)設定觀眾族群

1、觀眾族群的分類
   
實務上,設定觀眾群是以「族群」這概念去區分和劃定,而分劃的依據則有以下幾類:
(1)性別:除非特別標示為「女性電影」,以探討「女性」性別族群,否則不須刻意標示出來。例如標榜「女性主義」的電影作品,《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1991)。
(2)年齡:大致可分為老年、成年、青年(青春)、少年和兒童等五個族群,不同年齡族群,他們各自有對電影題材的偏好,編劇必須能掌握這些偏好的具體內涵,投其所好抓住他們的脾胃。
(3)身分:大致可分為上班族(含:小資族)、菜籃族、學生族、銀髮族,不同身分族群,他們各有所關切和感興趣的題材,比方青春偶像電影或校園電影,對學生族群較具吸引力;上班族則喜愛小資青和職場電影,探討公司上司同事關係和辦公室戀情;菜籃族對家庭倫理劇接受度最高,包括夫妻婆媳親子關係,外遇和小三,失婚和再婚等議題。
2、主要和次要觀眾族群
    設定觀眾族群,包括(1)主要觀眾群和(2)次要觀眾群,比方《玩具總動員》訴求的主要族群是兒童,次要族群是陪同觀賞的家長 ;《鋼鐵人》訴求的主要族群是追求聲光刺激的青年男女,次要族群是少年和兒童。《當哈利遇見莎莉》訴求的主要族群是已婚夫妻和戀愛中的青年男女,次要族群是嚮往愛情的青年男女。
()預估票房

    預估票房其實涉及相當專業的市場調查」,除非在電影前置作業時期電影公司或獨立製片肯花錢請市場調查公司進行市調(隨機電訪和專人定點訪查),國內電影公司一般都不會去作,以致國內電影業者推出電影多半有「賭博心態」,而下場往往是「慘賠出場」。筆者曾看過一則文化部獎助國內電影的成果檢討報告,發現許多電影拿到八百萬甚至一千兩百萬的拍片補助,殺青播映後的票房卻是「慘不忍睹」,那份報告裡超過半數票房不到兩百萬,文化部(或者說全體納稅人)成了冤大頭,簡直就是「請鬼拿藥單」加「肉包子打狗」。我私下詢問過拍這些獎助電影的製片和導演;他們的回答令我「瞠目結舌」,原來他們湊足前期款,遞出申請案,等獎助案通過後,頂多只把獎助金的半數或三分之一拿來執行電影拍攝和後製,然後交差取得尾款。超過半數的獎助金和尾款統統進了申請者(電影公司或獨立製片)的私人口袋。至於電影作品,既不用心宣傳也沒認真行銷,隨意安排幾家地方戲院播映幾天就交差了事。
    預估票房原本就應該是電影製片和企劃人員的職責,尤其電影製片必須一肩扛起票房責任,電影編劇除非身兼企劃工作,一般都沒有能力去預估票房。但是如果電影編劇想要自己撰寫電影企畫書,預估票房這類屬於企劃人員的工作,編劇也必須有相當涉獵(這部分下兩節一會討論到),筆者建議是:
(1)編劇不妨去找出近幾年來,幾部同類型題材的作品,他們的拍攝總成本和票房紀錄。
(2)重新審視過這幾部電影,從中找出每部電影的「賣點」(selling points) ,也就是能吸引觀眾的創意,並分析這些賣點具有哪幾樣共通性。
(3)分析每部電影其賣點和票房間的連動關係,以及哪些熱門賣點是觀眾接受度較高的。
(4)
檢視你自己即將撰寫的劇本主題和故事大綱,裡頭是否具備了同類型電影的熱門賣點,如果賣點有所不足,應該積極思考如何補強;以及如何創造新的賣點,帶動流行風潮。
    電影編劇先做足功課後接下來就是選定故事題材和如何撰寫「電影企劃書」(Writing the Proposal)了。
第二節、主題類型選定
一、先前的分析評估
    設定觀眾群和預估可能的票房落點特別是先弄清楚熱門賣點就可以開始著手選定題材(主題類型)。其實,在實務操作上,許多製片或企劃甚至編劇,都是先從選定題材著手,再進行設定觀眾群和預估票房如此的優點是可以預先評估所選定的題材將來在觀眾市場上的接受度,白話說就是「賺錢或賠本」的機率多少,如果評估結果確定賠本,就得換個題材或進行相當的調整。
   
筆者之所以把主題類型選定擺在設定觀眾群和預估票房後面,用意是希望電影編劇先摸清楚:
(
一)哪些題材是「流行的」,也就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的或當紅的題材。如《大尾鱸鰻》此類裝瘋賣傻的黑社會無厘頭喜劇;《艋舺》此類黑社會幫派兄弟情義劇。投主流觀眾所好,一直被電影公司和製片奉為「金科玉律」,白話說就是「一窩蜂趕流行」,電影業者多半喜歡趕流行,相信流行題材票房的風險性相對較低。這張「神主牌」即使是商業電影主宰的美國好萊塢,也一直被供奉著,所以當一部電影票房大賣後,荷包賺滿滿的製片公司,鐵定會接著構思「續集」,如戰爭動作片《第一滴血》、科幻動作片《魔鬼終結者》、《鋼鐵人》,科幻恐龍片《侏儸紀公園》、科幻星戰片《星際大戰》、偵探片《零零七》等電影,都在票房的考量下,延展成系列電影。有種說法是:這類系列電影非得拍到「精盡人亡」,出現票房慘跌,踢到鐵板,製片商是不會輕易罷手的。所以,在美國好萊塢,電影編劇往往在製片要求「續杯」的情狀下,得挖空心思在劇情上去求新求變。
(二)哪些題材雖不是流行的,但觀眾接受度相當高,也就是具有相當市場潛力的,如《KANO》此類青春勵志電影。這類題材必須審慎選取並進行前期評估,不能編導「一昧自我感覺良好」,否則往往投資大筆資金拍攝,下場卻是「編劇導演一頭熱,製片頭殼抱著燒」,比方票房奇慘無比的勵志體育類電影《球愛天空》(Baseballove,2012)和古裝愛情俠義電影《花漾》(Ripples of Desire,2012)。勵志體育類電影在台灣一直被製片當成「票房毒藥」,不會輕易去碰觸這類「叫好不叫座」的題材,台灣雖是「棒球大國」,棒球被尊為「國球」,理論上喜愛棒球的人口應該不少,但是為什麼以棒球為題材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都賠錢?而且從《紅葉少棒》、《球愛天空》到《KANO》,導演名氣越大投入資金越多反而賠得越慘?當然其原因就在於「電影本身的拍製成本大於市場潛在票房」,因為自從大街小巷的影碟出租店和地方有線電視台「瓜分」電影市場後,台灣的電影市場就呈現「淺碟型」,不僅:
(1)同一時期容納不下多部電影,很容易就達到飽和狀態,比方同樣是武俠電影,同一檔期頂多只能排映兩部;
(2)很難容納得下高成本的電影,如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KANO》,這類電影即使票房數億,仍然不能回收成本;
(3)外國(美、韓、中國)商業電影瓜分半數以上熱門檔期院線,嚴重排擠本國電影的院線和票房。
    電影界流傳一則笑譚,說你想要設計一個人,要他傾家蕩產,最美麗的騙局就是鼓勵他去「拍電影」,當導演或投資金主。
二、題材選取
(一)、不要畫地自限
   
題材選取」原本是專業製片或導演應該要有的素養,不過筆者留意到國內許多製片或導演長期受困於「畫地自限」,只會從自身的成長經驗和生活環境裡去尋找題材,比方生長在眷村的製片或導演,就會對於來台老兵、外省眷屬這類弱勢族群題材感興趣,但就市場的總人口數進行族群分析,這類眷村題材電影,潛在票房其實相當有限,感興趣的觀眾主要還是集中在為數15%左右的外省籍群,除非是以「藝術電影」的心態去拍攝,不在意票房,否則這類題材賠錢的機率相當高。大導演李安,各位可能都發現,除了他早期的《推手》、《喜宴》探討社會現象和議題,是具有文青氣息的藝術電影,後來拍的都是娛樂性質的商業類電影,從武俠、同性戀到三D科幻,他的每一部電影題材都不重複,「求新求變,不自我設限」正是李安成功的祕訣。
    同樣地,許多電影編劇也有「畫地自限」的現象,不敢去嘗試和自己不熟悉的題材,如此很快地就會找不到適合的題材來寫,把自己「窒息而死」。電影編劇必須盡可能去涉獵各個不同領域,熟悉各類題材,以筆者為例,筆者2004年從人物傳記(《水色嘉南:八田與一傳》)和歷史大河電影(《鹿窟的春天》、《南庄日阿拐抗日事件》)劇本跨入這行,發現這類要花大錢的「雄偉題材」,在台灣本地很難找到投資資金和願意拍攝的電影公司,於是改弦易轍,把觸角伸向青春偶像、勵志、小資族、科(奇)幻、動畫等領域,就是不想自我設限。
(二)、充分準備,隨時待命
   一個電影編劇除了具備相當程度的「文字素養」,還必須隨時充實自身的經驗和常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有句話說:「機會,是留給隨時準備好的人」,如果你的常識豐富,而且隨時處於「待命狀態」(Stand by),無論製片或導演臨時交給你什麼題材,你都能信心十足地接案,自然地你就比別的同業更具競爭力。以筆者為例,我大學讀財經法律,研究所讀台灣文學,文學和法律商業都是我的專長領域,但我筆下寫過的主角和配角人物,有農夫、音樂家、畫家、醫生、老師、學生、電腦工程師…幾十種不同職業和身分。機會,不是僅僅消極等待,你必須積極去爭取,比方(1)參加公家單位舉辦的劇本徵選,增加曝光機會,提高在業界的知名度,(2)主動向製片和導演投遞劇本(故事大綱),讓他們認得你這號人物,對你有初步印象或基本的認識,換言之「廣結善緣,累積人脈」,因為有可能日後派得上用場。他們或許手邊正在推案子,需要你參與提供創意和故事,或者往後他們可能會想起你,主動找你寫劇本。但不必給他們完整的劇本,頂多只給簡略的故事大綱和幾場高潮戲的節錄本,以防少數缺乏職業道德的製片和導演,剽竊你的創意,拿去找廉價的血汗編劇改頭換面。劇本是你的心血和智慧產出物,你要懂得保護自己的作品。

第三節企劃案撰寫:(Writing the Proposal)
    一份優質的電影企劃案,比較能夠說服製片或電影公司老闆,甚至是投資資金的企業主,讓他們從你的企劃案裡對你建立信心,願意給你機會來收購你的劇本,甚至如果你有心往製片或導演方向發展,這份優質的企劃案往往能夠助你美夢成真。

一、電影企劃案必須具備幾項特點
(
一)、內容脈絡清晰
   
電影企劃案必須內容脈絡清晰,提供明確詳實的訊息給製片導演,甚至是投資金主,讓他們能夠很快地進入你的電影故事,理解並掌握賣點所在,以便那些掌握決策權的金主、製片,能快速並確實地評估這部企劃案執行的可行性,包括:(1)預估拍攝總成本;(2)預估可能票房;(3)投資報酬率等風險控管;(4)推出後的後續商機(諸如周邊商品和拍攝續集或系列作品)。
(二)、清楚說明賣點所在
    國外的電影對於電影故事發展的概念早已行之有年,電影是一種回收最快的 投資事業,可以在最短期之內達到可觀的吸金效果,而所謂的故事賣點正是商業電影所著重的。在好萊塢的電影中,我們可以發現,高票房不一定都是電腦(三D )特效電影,有些不靠特效的電影,一樣能擠身賣座之林,如《軍官與紳士》、《麻雀變鳳凰》、《第六感生死戀》等浪漫愛情電影,關鍵因素就在於故事的本身具有「賣點」。
  故事的賣點即是一種新的商機所在,試想,為什麼一個精湛的故事創意就能創造極佳的票房成績?故事的賣點在那?國內的觀眾又是喜歡什麼樣的故事?賣點,從編劇角度來說,是指「能夠引起觀眾高度興趣的創意」;從製片和投資人的觀點來說,是指「能夠締造高票房的商機」,無論何者,到頭來都是以「實際票房」做為檢視「賣點」成敗的依據。如果你是個腦筋清楚有數字概念的編劇,能夠在企劃書裡說清楚你故事的賣點,就比較有機會能catch到決策者所關切的投資報酬率(票房),說服他們給你的企劃案一個機會來付諸實施。
(三)、預估拍攝和後製成本
    預估拍攝和後製成本不全然是電影製片或導演的份內事,身為電影編劇,如果你能主動跟著製片和導演,學會如何編製《電影製作成本預算表》,那麼製片和導演多半會對你另眼相待。在此筆者提供一個業界常用的計算公式《4321預算表》:

劇組製作支出

演員酬勞支出

後製和宣傳支出

預備支出

總成本40%

總成本30%

總成本20%

總成本10%

(四)、預估可能的票房數額
    票房數額的預估,當然多半是製片的職責,畢竟製片一肩承擔票房成敗和毀譽,但是編劇在寫給製片的企劃書裡,如果能夠同時提出:1、主要和次要觀眾族群人數、及2、電影播映後的(1)排訂院線檔期;(2)首輪和二輪戲院播映天數;(3)首輪院線和播映電影院家數,然後據此估算出電影下片後可能的票房總數,雖然這些都是推估值,但可以提供製片參考,讓製片自己再去作評估和修訂。
二、電影企劃案撰寫流程
(一)企劃案草擬階段
    電影企劃案在電影業界其實沒有固定格式,電影編劇可參考筆者給各位的以下兩種格式,視企劃案所給的對象,擇一使用。
1
、簡式企劃案:寫給導演或製片

一、影片規格

包括以下幾項

1、電影名稱

《交換學生》

2、主題型態

青春勵志校園電影

3、播映長度

120分鐘

4、觀眾族群

主要族群:大學生及踏入社會五年以內的大學畢業生
次要族群:上過大學的社會人士和高中職在學生

5、預估票房

主要族群:大專以上約900萬人
次要族群:高中職約780萬人
潛在觀眾人數=1680萬X3%=50萬人(約)
50萬X200元=10000萬(預估票房)

6、播映檔期和時程

標明1、寒假、暑假、春假等連續假期或月份
     2、首輪和二輪院線數和播映電影院家數
     3、首輪和二輪播映天數

7、編劇

陳美金(編劇統籌)、吳英鎊、郭台幣、張歐元

二、劇本

1、創作理念(含故事賣點)

 

2、故事大綱

 

3、分場大綱

 

4、角色人物關係表

 

5、角色人物表

2、詳式企劃案:寫給投資人;或製片整理給投資金主、電影公司

一、影片規格

包括以下幾項

1、電影名稱

《交換學生》

2、主題型態

青春勵志校園電影

3、播映長度

120分鐘

4、觀眾族群

主要族群:大學生及踏入社會五年以內的大學畢業生
次要族群:上過大學的社會人士和高中職在學生

5、預估票房

主要族群:大專以上約900
次要族群:高中職約780萬
潛在觀眾人數=1680萬X3%=50萬(約)
50萬X200元=10000萬(預估票房)

6、播映檔期和時程

標明1、寒假、暑假、春假等連續假期或月份
     2、首輪和二輪院線數和播映電影院家數
     3、首輪和二輪播映天數

7、規格諸元

視訊規格:(例如)

(一)攝影機品牌、型號:SONY F-55  4K攝影機

(二)鏡頭品牌、型號:Schne Cine-Xenar Ⅲ、ARRI/FUJINON 45-250mmZOOM

音訊規格:1/2軌與3/4軌相同立體聲

剪接規格:Final cut pro

調光規格: DaVinci Resolve達文西調光系統

語言/字幕:中文

8、劇本

1、創作理念(含故事賣點)

 

2、故事大綱

 

3、分場大綱

 

4、角色人物關係表

 

5、角色人物表

9、製作團隊

片:溫加保

演:李金安 副導演:蘇影展

劇:統籌陳美金/組員吳英鎊、郭台幣、張歐元
企 劃:李等會
財 務:彭懷南
攝 影 : 趙無極
美 術:陳澄波
燈 光:吳光明
道 具:蔡小英
服 裝:洪琇助
造 型:謝菁豔
現場錄音:謝小夫
剪輯:蘇光頭
配樂:朱小倫
宣傳:周荳蔻

10、演員卡司

(
以雙生雙旦為例)

男主角1:馬水母  候補:
男主角2:歐白馬  候補:
女主角1:鄭愛水  候補:
女主角2:賈純真  候補:
男配角 :廖大偉  候補:
女配角 :艾咪咪  候補:
領銜男1:柯聞哲  候補:
領銜女1:陳柑橘  候補:
(標示一、二線及領銜演員,專頁介紹主要演員經歷含照片)

11、製作成本
(
分項會計表格)

總成本以3000萬計算
1、製作團隊拍攝成本:1200萬(約40%)
2、演員酬勞:900萬(約30%)
3、後製及宣傳:600萬約(20%)
4、預備金:300萬(約10% )(補拍場次鏡頭,或支援宣傳支出)

12、投資報酬率
及損益分配表

1、投資報酬率:總票房-(發片商託播費+租稅)÷總成本=    %

2、損益分配表:
總票房-發片商託播費用+周邊商品=實際收益
實際收益﹥總成本(盈餘)
實際收益﹤總成本(虧本)
實際收益-劇組分紅-演員分紅-租稅=淨分配收益

13、發片商託播情形、託播費及約定拆帳比率

1、首輪和二輪院線數
2
、首輪和二輪戲院播映電影家數
3、首輪和二輪總播映天數
4、首輪和二輪總播映場次數
5、首輪和二輪戲院票價:首輪:   元/人
                       二輪:   元/人
6、與發片商(或戲院老闆)約定拆帳比例:60%比40%

14、宣傳

3、粉絲見面會:
(1)
共幾場  (2)場地:北中南 (3)時間:各訂於幾月幾日  

15、周邊商品

(1)項目:光碟、T恤、手提袋…。

(2)各項商品預估收益金額及預估總金額(另附報表)

16、置入行銷

與投資方約定行銷商品項目、商品出現次數秒數、出借拍攝場地、配合事項等(可於雙方約定後,簽訂書面契約)

說明:《台灣人口教育程度分配表》和《台灣電影觀眾人數統計表》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