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閱讀心得 長女病閱後感 『沒病,只是太習慣補位而已』
2025/08/16 20:23
瀏覽999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國家最好的長照保險是每戶家庭都有長女病特質的子女,這樣他們就會安穩持家,即使事件的責任不在自己身上,哪怕再苦,他們也會一肩扛起。

 

               長女病與其說是一種病症,倒像是一種特質,尤其是華人根深蒂固思想下的補位思考,長子長女在父母的眼裡是第一個孩子,第一胎如果是女生,那恭喜,大家都會普遍說你好命,第一胎生女兒,可以照顧弟弟妹妹。母親也會有心理作用,認為這個孩子是幫手。這類的社會價值與社會期許,便會加諸在孩子身上。造就出許多不快樂的童年。

            書裡面提到好多小故事,閱讀的時候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生活,原來我們也會有這樣的特質,原來這類特質的人不是天生,是後天的。往往是因為期待或者選擇睜一隻眼和閉一隻眼導致的結果。就像早期有些台灣女性國中畢業之後,女性往往不升學或者選擇到工廠做工,供家裡弟弟妹妹升學,因為早年資源稀少,子女眾多,多半的有長女病症狀的人,都會咬著牙撐下去。

          但是通常換取不到對應的資源或者鼓勵,其實很多小孩,在還是小孩的時候就被迫獨立,即使只大弟弟妹妹一兩年,被社會被父母賦予的責任便是不同的,但小孩子不就是最需要肯定的時候嗎?付出的相對責任卻沒有得到慰藉,明明在家族裡付出最多的是我,但是父母總是掛念弟弟或遠在國外的妹妹,會使這些人感覺不良,也許有些人需要花很久時間才能活出自己。

 

  • 母性嗎?還是社會期待?關於陪病者。


例如陪病現場,醫生與媽媽說明吃太多甜份高的水果不利控制糖尿病,兒子會責難,『就說不要吃這麼多水果了,講不聽之類的話語』,而女兒則會換個方式講,『醫生沒有說不能吃,媽媽我們水果吃少,改成早上吃也可以吃水果』,兩者權衡之下,很多父母便會期盼是女兒陪自己去醫院。因為比較『貼心』。或者不會被訓斥。經年累月,女兒這個角色不僅夾在娘家與夫家之間,更是維繫這個社會最溫柔和堅強的力量。但這真的合理嗎?或者我們其實要更佳的去理解每個人的都是個體,這種約定俗成的社會關係網絡,其實不健康。然而,高齡少子化加劇社會結構改變,我們還能仰賴多少女兒或長女病症狀的子女去維繫社會?都不是太樂觀的發展趨勢。


  • 找手足神隊友或者體驗當弟弟妹妹的感覺


當你發現你已經有長女病的症狀,先深呼吸,然後望向自己的手足,分工家庭議題是重要的,當你義無反顧著接起這些責任,沒有分派出去,很容易累死自己,也得不到體諒,何不與兄弟姐妹一起商討如何改變,或者就體驗當弟弟妹妹的感覺,捨得花錢在自己身上,同時也需要讓父母有自己的新朋友,交友圈拓展開,可以增加他們對世界其他事物的專注,也避免議題一直圍繞在子女身上,那都是一種選擇,做出切分與選擇,才不會一直內耗自我。




              結語,這本書稍微的讓筆者有清楚的輪廓,對於這種特性特質的人,一方面覺得很偉大,一方面也覺得別讓自己成為這惡性循環中的一環與一員。同時也隨著家庭結構轉變,功能弱化,也該重新思考,什麼是親屬關係中的責任,未來人際之間的樣貌等等。


書籍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7053?sloc=main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