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紀錄片 種土 觀後感 許一個農業的願
2025/03/09 08:51
瀏覽2,439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有沒有可能我們吃的食物,在生產過程其實是被強加營養品(肥料),而種出來,並不是因為大地之母,土壤給予的養分,生態給的環境,是一種從後天,非常大量化,商業化的行為作用成形的呢?

種土紀錄片,透過一個科技新農的視角、和一個年過六旬使用自然農法的農夫安和哥,來探討農業裡頭,最基本的元素,土。辭去工作的阿仁,舉家搬家到高雄橋頭,在都會中撿取果皮、樹葉等生廚餘,來做有機的好味土。而安和哥在燕巢,種植棗子,棗子一年一獲,用自然農法,就必須得面臨到毛毛蟲,果蠅的危害,在與自然共生的情況之下,他們開始踏上各自種土的途中。

好味土是一個很棒的想法,透過回收都市裡面的果皮(植物纖維),樹葉等生廚餘,來做為土壤的的原料,這些原料經過日曬,整土和把垃圾等抽取出來,要好多時間才有辦法生產一批土。這些土具有高度的養分,和鬆軟的特性。可以作為農業用土。增加土壤活力。也運用此土種鳳梨。

共生的棗子農園,則是透過農夫安和哥和其妻子女兒一同維護,將棗子樹養成過程,所碰到的毛毛蟲,一一抓下,用網室來區隔果蠅,一旦果實被果蠅叮上,可就會讓棗子無法好好熟成。這種人工的方法,看起來很有智慧,也是和商業生產作業方式,背道而馳。

人算不如天算-時運不濟的農產品外銷
當農產品無法外銷出口時,就算再好的水果產品,也無法讓消費者買單,這些滿載的鳳梨,好像佔位置的庫存商品,受到挑戰。在歷經鳳梨滯銷的打擊之下,阿仁逐漸無法堅守自己所渴望的好味土事業。

而另一方面,安和哥的農園,也因為政府要徵收農地作為橋頭科學園區,這個科學園區將帶給地方另外一次的繁榮進程。農業區位黯然結束。這樣的結果似乎一在在的反應邊緣農村,無法守住農地,工業化的進程,何謂進步?園區化仍然持續著。

阿仁後來回去科技業。視角也就停頓於那。

筆者認為,諸多的農地消失對台灣的飲食自給率有著顯著的相關性。一旦農業投入的人口少,再也沒有地方的農產物持續產出,那個地方就會死掉。 農村也就只是一個死掉的博物館,沒有靈魂,只剩館藏。

而種土這件事,筆者認為是可以系統化和優化來執行,也許出發點稍微調整之後,就有可能改變後來的結果。
也推薦大家可以觀賞這部紀錄片,支持台灣紀錄片。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