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2 民生部落禪藝法聚──慧學法談 (預習文)
共讀:林崇安教授,《原始佛教成佛之道》,<釋尊時期止觀的實踐-止的實踐>。
一、什麼是「止」?止的梵文與巴利文是「Samatha」,漢文音譯作「奢摩他」。修「止」的次第,北傳經論上大抵是指出九種心住 (稱:九住心),南傳佛典只大略指出九心住中之四心;雖是修止的次第有詳略的不同,但都是源自釋尊所說。而修止的目的,不外是使心不散亂於所觀察的對象。
一) 北傳《雜阿含560經》、南傳《增支部4集170經》(緬甸版莊春江譯)及漢譯元亨寺版之對讀:
北傳) 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善哉慰勞問訊,或求以四道,何等為四?
南傳-莊氏譯) 尊者阿難這麼說:「學友們!凡任何在我面前記說達到阿羅漢狀態的比丘、比丘尼,全都以這四種方法,或以其中之一。以哪四種呢?
南傳-元亨譯) 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論誰,凡於我前,明示得阿羅漢者,悉是四支,或由其隨一。四者為何?
北傳) 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說初道。
南傳-莊氏譯) 學友們!這裡,比丘奢摩他為先導而修習毘婆舍那。當奢摩他為先導而修習毘婆舍那時,他的道被產生。他練習、修習、多修習那個道。當練習、修習、多修習他的那個道時,諸結被捨斷,他消滅諸煩惱潛在趨勢。
南傳-元亨譯) 友!世間有比丘,依止修觀,於依止修觀彼道生,彼習其道,多所作,彼習修、其道,以多所作結斷,疏遠隨眠。
北傳) 復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於法選擇、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離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二說道。
南傳-莊氏譯) 再者,學友們!比丘毘婆舍那為先導而修習奢摩他。當毘婆舍那為先導而修習奢摩他時,他的道被產生。他練習、修習、多修習那個道。當練習、修習、多修習他的那個道時,諸結被捨斷,他消滅諸煩惱潛在趨勢。
南傳-元亨譯) 復次,友!有比丘,依觀修止,於依觀修止彼道生,彼習其道,多所作,彼習修、其道,以多所作結斷,疏遠隨眠。
北傳) 復次,比丘、比丘尼為掉亂所持,以調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已,則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說道。
南傳-莊氏譯) 再者,學友們!比丘奢摩他與毘婆舍那雙連而修習。當奢摩他與毘婆舍那雙連而修習時,他的道被產生。他練習、修習、多修習那個道。當練習、修習、多修習他的那個道時,諸結被捨斷,他消滅諸煩惱潛在趨勢。
南傳-元亨譯) 復次,友!有比丘,止與觀一雙統修,止與觀一雙統修彼道生,彼習其道,多所作,彼習修、其道,以多所作結斷,疏遠隨眠。
北傳) 復次,比丘、比丘尼止觀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則斷諸使。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者,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教誡,或求是名第四說道。
南傳-莊氏譯) 再者,學友們!比丘的心意被對法的掉舉緊緊地握持,學友們!有那個時候:當內心住立、安靜下來、成為統一、入定時,他的道被產生。他練習、修習、多修習那個道。當練習、修習、多修習他的那個道時,諸結被捨斷,他消滅諸煩惱潛在趨勢。
南傳-元亨譯) 復次,友!比丘意離於法之掉舉,彼堅持。友!彼安住正內、正止、趣一境、正持時,彼之道生,彼習此道……疏遠。
二)《瑜伽師地論》卷30 <聲聞地>(0450b27-0450c18)指出九種心住,作為修止的次第,論云: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止)品。…… 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順、6)寂靜、7)最極寂靜、8)專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1)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2)云何等住(或名:續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麁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3)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4)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5)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6)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7)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上面所說的(1)諸惡尋思及(2)隨煩惱),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8)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9)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
初由1)聽聞、2)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內境住,及即於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等遍安住。如是於內繫縛心已,由3)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近住。從此已後,由4)正知力調息其心,於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寂靜。由5)精進力,設彼二種(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暫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由6)串習力,等持成滿。
即於如是九種心住,當知復有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缺運轉作意。三、無間缺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於內住、等住中,有1)力勵運轉作意。於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中,有2)有間缺運轉作意。於專注一趣中,有3)無間缺運轉作意。於等持中,有4)無功用運轉作意。當知如是四種作意,於九種心住中是奢摩他品。又即如是獲得內心奢摩他者,於毘鉢舍那勤修習時,復即由是四種作意,方能修習毘鉢舍那,故此亦是毘鉢舍那品。
三) 依上述經與論所提「修止的次第」之說作個對照:
<聲聞地>九心住――北傳雜阿含經――南傳增支部
1.內住――――――― 住心―――――― 正內
2.等住――――――― 住心
3.安住――――――― 善住心
4.近住――――――― 局住心
5.調順――――――― 調伏心
6.寂靜――――――― 止
7.最極寂靜――――― 觀 ―――――― 正止
8.專注一趣――――― 一心―――――― 趣一境
9.等持――――――― 等受―――――― 正持
二、延伸閱讀:回顧九住心與展望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86943907
1. 九住心—內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45753975
2. 九住心—續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49389430
3. 九住心—安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54862826
4. 九住心—近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60570517
5. 九住心—調順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63581257
6. 九住心—寂靜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70821384
7. 九住心—最極寂靜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71949773
8. 九住心—專注一趣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78540648
9. 九住心—平等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8501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