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止禪的實踐 (4-2)
2020/12/01 12:20
瀏覽317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2020.12.27 民生部落禪藝法聚──慧學法談 (預習文)

共讀:林崇安教授,《原始佛教成佛之道》,<釋尊時期止觀的實踐-止的實踐>。

 

 

一、修習「止」時,所觀察的對象是什麼?依據《念住經》(北傳《中阿含98經》、《增壹阿含12品1經》,南傳《中部10經》、《長部22經》)所載,所觀察的對象可以是身上的不淨物、呼吸、身體的動作、四大等等。而南傳論藏的《清淨道論》則歸納出「四十業處」。

 

一) 何謂四十業處?

 

(一) 十遍:指藉著把所取之像(事相),遍滿一切處。即:1)地遍、2)水遍、3)火遍、4)風遍、5)青遍、6)黃遍、7)赤遍、8)白遍、9)光明遍、10)限定虛空遍。

(二) 十不淨:指人的身體從死後到腐爛的十個過程。即:1)腫脹相、2)青瘀相、3)膿爛相、4)斷壞相、5)食殘相、6)散亂相、7)斬斫離散相、8)血塗相、9)蟲聚相、10)骸骨相。

(三) 十隨念:指心專注憶念的十種所緣(目標)。即:1)佛隨念、2)法隨念、3)僧隨念、4)戒隨念、5)施隨念、6)天隨念、7)死隨念、8)三十二身分至念、9)入出息念(安般念)、10)寂止隨念。

(四) 四梵住:指四種無量心,又稱四無量心。即:1)慈梵住、2)悲梵住、3)喜梵住、4)捨梵住。

(五) 四無色:指無色界的四定。即:1)空無邊處定、2)識無邊處定、3)無所有處定、4)非想非非想處定。

(六) 一食厭想:指思惟食物的厭惡、不淨。

(七) 一界差別:指地、水、火、風等四界差別觀。

 

 

二) 修止的目的,乃訓練心不散亂於所觀察的對象。若就「四十業處」來說,業處(心專注的地方、目標、所緣)與修止的關係為何?

 

1、四十業處(四十種方法)中,除了十隨念的第九種隨念「出入息念」與「界差別」外,餘三十八種方法皆只能是純為修「止 (巴利語Shamatha,音譯:奢摩他) 禪」而成就「定」的方法,這三十八種業處所成就的定境,是由觀想所成的;而這裡所謂的「觀想」是「想蘊」的作用,即集中心於取像想的對象上,達不散亂的「心一境性(定) 」狀態。這種「觀想」可以說是一種假想觀,因為不是如實正觀名色的生滅變化之存在實相,所以與修「觀 (巴利語vipassanā,音譯:毘婆舍那或毘鉢舍那) 禪」之「觀」有不同。

 

2、而「界差別」與第九種隨念「出入息念」這二種業處,除了可以修「止」成就「定」外,還可以開展為修「觀禪」而成就「實相智慧(般若慧)」。如由觀察身體組成的四大元素–四界(地、水、火、風等)差別的修觀之業處,是可以滅除「我」想,離「身見–我執」。而修持「出入息念」也可以成為修實相智慧的觀禪所緣;從開始觀察呼吸,乃至完全心解脫,共有十六個過程(又稱十六特勝),十六個過程是以四個過程為一組,共有四組,就是身、受、心、法的四念住(或稱四念處)過程,也是由純修止(如1-4過程)、轉為修觀(如5-12)到純修觀(13-16)的歷程。根據《成實論》卷14所載有下列十六種:(1)念息短,心若粗雜散亂,則呼吸短促,在此短促之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識分明之呼吸。(2)念息長,如前所述,觀心微細而呼吸亦長。(3)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氣息遍滿全身之觀想。(4)除身行(指呼吸),除去身體之行為,使心安靜,並消滅粗雜之氣息。(5)覺喜,即心得到歡喜。(6)覺樂,即身體得到安樂。(7)覺心行,知從喜心可能引起貪心之禍。(8)除心行,即滅貪心,除粗雜之受。(9)覺心,覺知心之不沈浮。(10)令心喜,心沈則令之振起生喜。(11)令心攝,心浮則將之攝歸於靜。(12)令心解脫,捨離心之浮沈而解脫。(13)無常行,知心寂靜,一切無常。(14)斷行,知無常而斷煩惱。(15)離行,斷煩惱,生厭離心。(16)滅行,厭離而得一切之滅。

 

 

二、修習「止」時,所觀察的對象是什麼?下面就「不淨觀」與「觀呼吸,又稱:入出息念(巴利語ānāpānasati,專注於呼吸),或譯安那般那念,或安般念,或安般守意」來探討。

 

一)《雜阿含809經》載,有比丘修習「不淨觀」之後,由於極厭患身體而自殺;此事件,實則違背「中道」之正行;而釋尊隨此事件發生而制戒,如大眾部傳承的《摩訶僧祇律》云:「若比丘自手奪人命,求持刀與殺者,教死、歎死:『咄男子!用惡活為?死勝生。』如是意、如是想,方便歎譽死,快令彼死,非餘者,是比丘波羅夷,不應共住。」隨之,尊者阿難更向釋尊請法云:「唯願世尊更開(教授)餘法,不令諸比丘厭身自殺,令諸賢聖久存於世,利益天人。」於是,釋尊隨此事件因緣而另教授「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攝心法門,怹云:「比丘們!這入出息念之定,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就是寂靜的、勝妙的、無混濁的、安樂的住處,每當惡不善法一生起,它即刻使之消失、平息。比丘們!猶如在夏季的最後一個月,當塵垢被揚起時,這驟雨即刻使之消散、平息。

 

二) 於《雜阿含802經》載釋尊告諸比丘修習「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的好處:「當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身體的寧靜與輕安)及心止息(心理或精神上的平靜與安詳)、有覺有觀寂滅(沒有心意識的尋伺作用)、純一(完全無瑕而圓滿清淨),明分想(與實相智慧相應的明)修習滿足。」

 

三) 關於《雜阿含802經》指出修習「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的好處,於《瑜伽師地論》卷98 <攝事分>(0866a08)如是解釋指出,修習入出息念可將身之惛沉滅除(身止息),及心之下劣去除(心止息),也可將不正尋伺等靜息(有覺有觀寂滅),進而純修「明分想」而滅除無明愚痴的妄想。因此,可以得知,修入出息念對於滅除:止(奢摩他)與觀(毘鉢舍那)的隨煩惱,具有正面的效果。論云:「修習如是入出息念。1) 爾時應知五障礙法:一者於其外緣其心散亂,二者入出息轉有所艱難,三者掉舉惡作纏現在前,四者惛沈睡眠纏現在前,五者樂與道俗共相雜住。如是五法於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長。當知一切能為障礙。2) 奢摩他(止)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習入出息念,身心輕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粗重皆悉遠離。3) 毘鉢舍那(觀)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生種種尋伺妄想,謂:欲尋伺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分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為欲對治彼無明分諸妄想故,純修明分想令速得圓滿。」

 

四) 因此,誠如根據《成實論》卷14<出入息品>(大正32,p0355c16)所載,由安般念的十六勝行來看,是較不淨觀來得殊勝的法門,論云「問曰:若觀不淨深厭離身,速得解脫。何用修此十六行(指入出息念的十六勝行)耶?答曰:不淨觀未得離欲自惡厭,身心則迷悶,如服藥過則還為病;如是不淨喜生惡厭,如跋求沫河邊諸比丘不淨觀故深生惡厭,飲毒墜高等種種自殺。此行(十六行)不爾,能得離欲而不生惡厭,故名為勝。又此行易得,自緣身故(只要還活著,呼吸就隨身不失);不淨易失(不淨觀的所緣境易失)。又此行細微,……又此行能破一切煩惱;不淨但破婬欲。」

 

 

三、北傳阿含部 (āgama)南傳尼柯耶 (Nikāya)及其他別譯本中,有載修習「安般念」之佛典,略摘列如下,供您延伸閱讀:

 

1.《雜阿含746經》相當《相應部46相應66經》:說明修習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2.《雜阿含801經》:說明安那般那念之先修「五法」學分。

3.《雜阿含802經》:說明修習安那般那念,得身心止息,寂滅,純一。

4.《雜阿含803經》相當《相應部54相應1》:詳述修習安那般那念之步驟。

5.《雜阿含804經》相當《相應部54相應4經、5》:本經為《雜阿含803經》之略說,說明修安那般那念者可斷諸想。

6.《雜阿含805經》相當《相應部54相應6》:敘說阿梨瑟吒告世尊其已  修習出入息念,世尊再為其說如何修習安般念。

7.《雜阿含806經》相當《相應部54相應7》:敘說尊者罽賓那,正身端坐,身心不動,住勝妙住。世尊教諸比丘亦應如是修行入出息念之定。

8.《雜阿含807經》相當《相應部54相應11》:敘說世尊坐禪二或三個月,修出入息念,從禪覺後,告諸比丘其所修所證乃能自說「聖住」、「梵住」、「如來住」。

9.《雜阿含809經》相當《相應部54相應9》:敘說比丘因為修不淨觀後極厭患身而自殺,或請他殺己;世尊於是緣此事件而教授修習出入息念。

10.《雜阿含810經》相當《相應部54相應13》:說明由修習安那般那念能  令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輾轉增進滿足,法法相益故。

11.《雜阿含813經》相當《相應部54相應10》:敘說修四念住之要旨,乃由修入出息念定貫攝圓滿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12.《雜阿含814經》相當《相應部54相應8》:說明修習安那般那念得四禪,及四種禪的特性。

13.《雜阿含815經》相當《中部118經-入出息念經》:說明過去諸佛,與比丘眾所行正事皆是修安那般那念而斷諸想,及至圓滿三十七菩提分。另外,《中部118經-入出息念經》,詳敘入出息念之十六特勝,及其各四個次第,配合身受心法之四念處,由四念處以圓滿七覺支,由七覺支成就明和解脫。

14.《中阿含56經》相當《增支部9集3》:說明修不淨斷貪、修慈斷惡意、修入出息斷亂念、修無常想斷我慢等等。

15.《中阿含57經》相當《增支部9集1》:說明修不淨斷貪、修慈斷惡意、修入出息斷亂念、修無常想斷我慢等等。

16.《中阿含81經》相當《中部119經-身行念經》:說明十八種身念住修習法及其種種功德。

17.《中阿含98經》相當《增壹阿含12品1》、《中部10》、《長部22》:說明修習四念住的方法,及其種種功德。

18.《增壹阿含2品8經》相當《增支部1集297》:說明專精修行安般念者,去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19.《增壹阿含17品1經》相當《中部62經-教誡羅候羅大經》:敘說尊者羅候羅依世尊所教授之安般法修習,而自證阿羅漢果。

20.《長部22經-大念處經或譯念處大經》:詳細說明如何修習四念住。

21.《別譯雜阿含經》卷1,第6經:說明佛陀教誡眾比丘,當如難陀,正身端坐,繫念在前,入于禪定,守攝諸根,飲食知量,初中後夜,精勤修習,修最上念覺。

22.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共2卷:說明以觀察呼吸作為修習禪定的方法,修習安般守意,身得息,念便止。

23.《佛說治意經》,(大1,No:96):略說安般守意具行如法已,次第學,便得滅苦。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民生部落誌
上一則: 止禪的實踐 (4-3)
下一則: 止禪的實踐 (4-1)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