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緣起性空
2018/01/17 16:22
瀏覽62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能善用無價的生命時光,反覆閱讀著《泥步修行》,細細品味一種澄心明覺的生命情態,可真是一種最實在的福報啊!悅讀期間,好似看著聽著「佛陀」不捨眾生受苦而殷切地說法,不時打從心底生起無以名狀的感受、感動、感佩,也許這就叫感應道交吧!余先生在浩瀚法海中,在佛學核心思想裡選擇了──緣起性空;雖然,書上說著的是他的靜慮波羅蜜與擇法覺支,然這一味宇宙萬有之真理,也當是後學佛弟子們的究竟選擇。為此,喜心摘錄其中精華文句,與您共勉之:

 

佛門雖然寬敞,高階卻是峻拔。如果處處是方便法門而找不到教義核心,佛教就會成為一片沒有高度的平地,甚至,成為雜草叢生的泥潭。

 

我曾經在印度菩提迦耶的那棵菩提樹下,長時間地思考過佛學的核心思想。後來在《解經修行》的專文中曾表述過我的選擇,那就是「緣起性空」。

 

需要說明的是,佛學所說的「緣起性空」,與魏晉玄學思想家何晏所說的「以無為本」,既有近似之處,又有很大不同。

 

我說過,何晏已經夠厲害的了,他不僅僅看出了「有」背後的「無」,而且把「無」看成是一切的本源;更厲害的王弼,進一步把「無」看成是自然大道。這本來已經達到一流哲學的高度了,但他們都還沒有進入「本源的本源」,即還沒有揭示「無」是怎麼產生的。

 

這一點,佛教做到了。佛教認為,「無」產生的原因,就是「緣起」。也就是說,天地萬物的形成,只是種種關係的臨時組合,而每一種關係又不固定,也都是其他遠遠近近關係的臨時組合。因此,一切的本性是「無」。

 

但是,佛教的漢譯者們小心翼翼地比較了「無」與「空」這兩個漢字在內涵上的微妙異同,最後決定採用那個「空」字。

 

在佛學家看來,萬物雖然存在,卻沒有自性,因此是「空」。相比之下,「無」,是對存在的否定。而「空」,並不否定存在,只是否定各種存在的自性。

 

因此,「性空」比「本無」更深刻。

 

我此刻正端起茶杯喝水,因此想用茶的例子,來說明如何由「緣起」抵達「性空」的。

 

茶,哪怕僅僅是一片茶,它的生長,就由無限量的偶然(案:由於是不可思量且錯綜複雜故)因素組成。譬如,產地的經度、緯度、高度、溫度、濕度,以及土壤的酸鹼度……太多太多的「度」交織在一起,其實也就是大自然中太多太多的偶然正巧相遇。相遇了也不能固化,因為立即就會碰到採摘、晾曬、烘炒、殺青、貯存等等各種複雜條件。即使到了這一步,未被沖泡的茶葉對人類也不具備明確的價值,因此又要面對水質、水溫、手法、壺體、爐火的無數可能。當種種可能恰巧具備,才能變成一口茶。

 

你看,成就一口茶,就隱伏著成千上萬個不確定的條件偶合,也就是成千上萬的「緣起」。在這個漫長、飄忽的過程中,哪一段,哪一點,能夠包攬茶的「自性」呢?沒有;但是,哪一段,哪一點,又都決定著茶之為茶的「緣起」。

 

這種「緣起」還可無限伸發。例如,即便僅僅說到茶壺,就又要牽涉到五色土中紫砂泥的地域、成分、尋挖、窯燒,每一點又有無數「緣起」;即便說到沖泡手法,更要溯及男女茶藝師的出生、入行、拜師、性格等等偶然因素,仍然是一大串的「緣起」。

 

那麼多無窮無盡的「緣起」,都奔向茶,因此,茶的「自性」也就呈現為一種廣泛散落的不可尋覓狀態。這種「自性」,其實就是一種「空的存在」,故謂之「性空」。

 

好了,一口茶終於喝到了。但是,喝下去之後,茶的概念是從什麼時候升起又是從什麼時候消失的?把這麼一個既找不到頭又找不到尾的飄渺過程瀏覽一遍,我們大體明白「緣起性空」是怎麼回事了。

 

茶是這樣,那麼,推衍開去,世上的每一個方面,也都是這樣。

 

一切都是一個變化不定的長過程中的偶然組合,因此都是「緣起」,也都是「性空」。

 

「緣起性空」,是天下萬物的真相。不明白這一真相,人們就會陷入「無明」的陷阱,苦惱不堪。佛教救人救世,就是希望把大家從陷阱裡拉出來。

 

如何拉?那就是一遍遍告訴他們,天下種種讓人追求的東西,無論是官位、財富,還是名聲,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是臨時的,一切都是暫合,一切都沒有實性、本性、自性、定性。

 

還要告訴他們,大家從無限偶然組合的變化長程中,擷取一些小小的片段予以固化,正是一切困厄的由來。因為固化了的片段就必然偽設「屬性」,與其他片段切割、對比、較勁、互傷,由此造成一系列災禍。

 

只有知道了任何一個片段都沒有理由固化,那麼,從切割到互傷也就失去了理由,連災禍也失去了理由。

 

這一來,我們就從對「性空」的認識,到達了「性空」的自由。

 

在「性空」的自由中,魏晉名士所揭示的「無」就一一呈現了。你看,無繩、無索、無欄、無牆、無界、無邊、無羈、無絆,隨之而來,也就無拘、無束、無懼、無憂了。這,難道不就是真正的自由嗎?

 

這許許多多的「無」,加在一起,也就是「無常」。所謂「無常」,大致是指無常規、無常態,一切都無法預計,一切都無法依靠。

 

初一聽,「無常」讓人感到有點心慌。因為世上一切限制、障礙和圍欄,都是按照常規、常態設置的,即便令人厭煩,卻也可以被依靠。一旦撤除,很容易變得手足無措。

 

但是,佛教還是要我們撤除。因為在「無常」的洪流中,抱住岸邊的幾根小圍欄反而更加危險的。所以,不要指望那些「不可靠的依靠」。

 

未來的一切都靠不住,「無常」是唯一的結論。

 

樂於接受「無常」,這是一種最健康、最積極的人生狀態。來什麼就接受什麼,該怎麼著就怎麼著,一切都能應付,無事不可處理,而且是在未曾預計的情況下來對付和處理。即使突然冒出來令人驚悚的情況,也只把它看作是自然的安排。這種人生狀態,是多麼令人神往。

 

樂於接受「無常」,人生的氣度也就會無限開闊。

 

我們喜歡用「氣吞萬匯」來描寫最遼闊的海口。這樣的海口永遠不會拒絕逆流、滸藻、暗潮、狂波、濁濤。什麼都可以進入,一切都可以吞吐,百般都可以來去。來了,不驚懼,不希冀;去了,不悔恨,不抱怨。

 

這種氣吞萬匯的風範和魅力,正是來自於「緣起性空」和「無常」。

 

……

 

「有」來自於「無」,而歸之於「空」。

 

…………………………………………………………………………………

延伸閱讀:

圖說,止觀法行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4547968

茶與禪的對話( 01-06)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9218513

泥步修行之鏡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9672352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靈
自訂分類:蘭若佛子行
上一則: 打造一方淨土
下一則: 為「善生」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