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日,看見智者活出一種「深入」之後而「淺出」之生命情態;
此後悠游《泥步修行》中,緩心咀嚼著字字珠璣,若悅讀佛典。
余秋雨教授以七十年生命經歷現身說法,
說著人間覺者的心路歷程──破惑、問道、營造、棲息、安頓。
人生旅程,是一場生命實境的修行。
當一個人經歷了修行的長途,日常心態與以前會有什麼變化呢?
余教授歸結一生實修智慧,於最後篇章提出此問及如下五大心態;
此乃懷著殷切護生之心而說。如其云:
「我的年歲,也在催我不能不講了。
老人嘮叨,已無他求;話重話輕,皆是心聲。」
吾視《泥步修行》為聖典,今在家佛子亦能視為紅塵修行之鏡。
覺悟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態?
摘記要點如下:
一、留心茶炊
回歸到最家常的生活,親自烹茶煮茶,而且頗為專注。
但是,即使如此,也不會真的把茶炊當作人生的全部重點。
也能對世間的種種是非之爭保持一種鈍拙的旁觀狀態。
即使旁觀也不認真,因為深知我們旁觀到一切都未必屬實。
二、腳下無界
被動認知,使自己謹小慎微;主動覺悟,使自己跨疆越界。
生命的精彩恰恰在於跨疆越界。
心間無阻,腳下無界。
三、不問拳腳
心中沒有競爭的對手,更沒有永久的敵人。
也會明快地判斷世間的各種善惡是非,
但全部判斷的最後標準,是求得天下太平。
在精神領域,不藏兵器,不使棍棒,不問拳腳。
四、百事無避
無常,是必然。
不期待好事,也不拒絕壞事。
不猜測,不臆想,不逃避。
由於對「無常」的確信,作了「無限」的準備。
無所畏懼。
五、一路好奇
一切美好的生命,都處於創造之中。
一路好奇,一路尋找,一路觀賞,一路欣喜,都不以佔有為目的。
只有兩手空空,才能輕鬆一路,好奇一路。
即使到了蒼然暮年,仍然保持著好奇。
覺悟著深知無常的本相,因而謝絕了有關前途、理想、希望、計畫的種種安慰。
在他們心中,
真正的前途 就是永遠地面對不測,真正的理想 就是不斷地挺身而出,
真正的希望 就是有效地解除危難,真正的計畫 就是無私地耗盡終生。
耗盡了終生也無涉名利,但這恰恰是短暫生存的意義所在。
~ 摘自:余秋雨,《泥步修行》
延伸閱讀: 緣起性空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99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