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翻身團隊~從病人安全談每兩小時翻身一次的現實
2016/08/02 15:27
瀏覽19,916
迴響3
推薦0
引用0
在加護病房(ICU)的護理工作規範中,長年以來,大家都把所有臥床休息的病人「每兩小時翻身一次」當作定論與常規。

格主最近看到一篇日文雜誌刊登的論文,公開挑戰這個例行性的傳統作為,並沒有太明確的科學根據,而提倡只需要些微移動病人身體的所謂”Small Change”法,就能提高褥瘡的治療效果,因此決定簡單論述於後,以供參考。微笑
更換病人姿勢(翻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預防褥瘡(壓瘡),尤其適用於在ICU或RCW(呼吸照護病房)的插管中需要呼吸治療的病人,當然這包括病人因病情嚴重而不會動,或因不允許他亂動而給過藥的病人,但有些情形是病人有某程度的活動力,然而還是為了要避免發生壓瘡,仍每隔2小時會做一次翻身與拍痰的動作,通常這是以左右輪流側臥(30度傾斜非90度)一次的模式進行。

而改變臥床姿勢有兩個要素,一個是實際的身體位置,另一個是時間(頻率)。

一般認為姿勢改變(翻身)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即是為了呼吸治療,例如為了預防肺炎(VAP),Bundle Care也要求讓頭高30度是必要條件,此外,針對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也有採腹臥姿勢的情形,但目前仍然每2小時需要翻身一次是通則。
在護理人力吃緊的地方,面對體型高大壯碩或肥胖的病人,一方面又怕管路滑脫,這個每2小時固定要做的事,其實是有很大的壓力!尷尬

在人力充沛的國外,為了病人安全及預防照護者肌肉拉傷,還有專為此成立的翻身團隊(Lift Team),無論如何,這些浩大的工程,每2小時就來一次,影響病人睡眠以外,也常常伴隨著種種的病安問題。


曾有病人在翻身時因傷口疼痛加劇,而踹了護理人員一腳,又因沒把病人約束好或躁動不安,或因不小心被拉扯,結果好幾條管子被拔除或脫落,有時危及生命,也有因此,監視器的Alarm叫不停,甚至誤判病情。尖叫


據說壓瘡管理最原始的記載,是在愛爾蘭的外科醫師Robert Graves所寫的Clinical Lecture in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1848)裡面,而預防壓瘡的研究,則是始自1950年代的動物實驗(兔子),學者發現,壓瘡的原因與外力的壓迫和時間有關,對皮膚施予70mmHg的壓力達2小時,就可能產生不可逆的組織傷害。


但針對呼吸治療方面,目前並沒有足夠的實證,建議非在每兩小時變換病人的姿勢不可,事實國外的呼吸治療學術團體,也沒建議要靠姿勢引流(Postural drainage)做治療的準則(Guidelines)。


那關於壓瘡預防的學理如何呢?

原則上,根據AHRQ,每2小時翻身一次的作法,確實有幾個B等級的Evidence,即RCT研究(Young, Defloor, Vanderwee及Moore)。


近年的趨勢是,重視翻身的時間與體壓分散床墊的使用,根據學者Manzano等人的研究(2014),在ICU病人如果同時使用可分散體壓的床墊,2小時翻身與延長至4小時才翻身一次的Grade II壓瘡發生率,兩者之間幾乎沒什麼差異。由此推測,國外的ICU,已經開始有人心動了,強調壓力可變換的氣墊床(Alternating pressure air mattress)還會比泡棉型的床墊(Foam mattress)更好,但實際觀察病人皮膚的狀態,不特定執著於每幾小時翻身可能更重要。


日本學者(Tanaka)約兩年前才發表的Small Change法有下列好處:首先是搬動病人不需要太費力,比起持續仰臥平躺病人的平均體壓(40~45 mmHg),在兩小時以內的各時間點,Small Change法都比沒有任何處置要低10 mmHg左右,所以僅使用一個小枕頭,將仰臥的病人上半身抬起後,插入並置放於上半身的肩甲骨下緣以及下半身的大腿後面,一天1~2次就能改善血流,刺激肌肉並達到預防其萎縮及治療潰瘍的目標。微笑


總而言之,行之有年的傳統手法,雖然有很多爭論,但大部分的人還是不敢去推翻它!其實想到臨床工作能減半(從2小時改為4小時翻身),效果也一樣好的話,何樂而不為?!甚至更省事,塞一個小枕頭也能治療壓瘡的話....重視病人安全的醫療人,總希望能只要做有科學論證的事就好了(Effectiveness),這本來也是IOM對醫療品質所界定的六大條件之一,讓我們靜觀其變。掰掰(881、咕掰)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健康
自訂分類:病人安全文化
迴響(3) :
3樓. 詹廖明義
2016/08/29 09:39
格主也希望有護理界專家共同努力!
2樓. roro
2016/08/16 22:37
如果可行大家何樂不為,衷心期待有後續的文獻產生。
1樓. Alan
2016/08/02 21:24
謝謝分享,若有更多證據証明可行,對ICU護理同仁.
將是一大福音。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