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最近加入大韓航空,休假回來甫一落地台北,他就跟我報告了一件「重大航情」:
「兄弟啊,我這幾個月簡直眼睛忙到想請工會給我申請加班費。不管是在公司、在地鐵、還是在街上走,看到的女生——個個都像是剛從時尚雜誌裡走出來的。雙眼皮、大眼睛,長髮飄飄,鼻樑挺得像機頭天線,腰肢纖細得彷彿被設計過的流線型機身,腿長得像落地燈桿。每次擦肩而過,我都忍不住像雷達追蹤,目光被鎖定後自動跟隨,還屢屢回頭確認航向……」
聽到這裡,我笑了。因為我懂。
初見「國際航班」的震撼
回想當年我剛進公司時,也是一樣的眼花繚亂。航空業的特點就是——不論是空服員、地勤,還是旅客本身,你永遠能在航站樓裡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臉孔。
剛開始那段日子,我就像是剛上飛行課的菜鳥,第一次拉桿衝上雲端,心跳快到儀表都快爆表。環顧四周,金髮碧眼的北歐女孩,肌膚透亮得像機翼反光;黑髮大眼的東亞美女,眼神裡帶著無形的氣流,足以讓你偏離航向;還有中東姑娘的異國風情,猶如沙漠上空熱浪翻騰,神秘又致命。
我當時簡直像掉進了「世界美女航展」,每天上班就像參觀一場永遠不落幕的國際博覽會。
Miles High,真不是隨便說說
原因很簡單:這衝擊太大了,得靠文字排山倒海地抒發出來,不然會像高空遇亂流一樣,憋得慌。
那時候的狀態,就像剛進駕駛艙的新手,第一次被扔進飛機裡,前方突然出現一大團積雨雲。你知道它存在,也知道不能硬闖,但眼睛就是移不開。對於初入航空圈的我,美色不只是雲層,而是一連串的「強烈對流帶」,讓我心裡的高度警報器整天嗡嗡響。
朋友在首爾看到的「高挑白皙美人航道」,其實就是我當年在國際公司裡每日例行的「多國籍亂流帶」。差別只是:他只有單一航線可飛——韓國美女直航;而我呢?每天都像在執飛「全球美女代碼共享航班」,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老子早就提醒過了
但有趣的是,這種震撼感是有「時效性」的。飛了多年,現在的我,早已習慣了這些五光十色。就像老子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一開始,當然眼花撩亂;久了,就產生邊際效應遞減。
就好比剛進駕駛艙的學員,第一次亂流會嚇到魂飛魄散;飛上幾十次之後,亂流來了也只會淡淡說一句:「安全帶燈打開,咖啡收起來,穩住就好。」
同理,美色的衝擊力道,一開始是全艙顫動,久了之後,就變成日常背景噪音。
想念「中國航線」的經典味道
有趣的是,後來的我反而開始懷念起「中國航線」的風景。中國女孩的美,不是那種亮到讓你一眼瞎掉的強光,而是柔和細膩,耐得住看。皮膚細緻得像被雲霧打過光,黑亮的頭髮像跑道夜燈一樣乾淨筆直,五官精緻耐看,不會像歐美那樣「一眼驚豔,三眼疲倦」。
西方美女,確實艷麗,但有時候就像超音速客機——炫目是炫目,可維護成本高,還容易超速超支。阿拉伯美女則像沙漠裡的蜃景,迷人得要命,但你永遠搞不清楚那是真實存在還是文化濾鏡。相比之下,中國女孩的美是「航程長、耗油低、續航力佳」,飛得久了,才懂得她們的好。
飛行員的「視覺訓練」
其實,這也算是飛行員職業生涯的一種「副作用」。在天空裡,我們每天都要判讀儀表、辨別氣象、調整航向;在地面上,我們的眼睛同樣經歷一場「感官 overload」。剛開始當然震撼,什麼都想看,什麼都覺得新奇。久而久之,眼睛學會了自動篩選,像氣象雷達一樣,把雜訊濾掉,只專注於真正「有價值的訊號」。
所以現在,走在機場航廈裡,看著那些走過的身影,心裡的自動駕駛已經在提醒自己:「別回頭,這只是視覺亂流,飛過就好。」
結語:雲端與地面
朋友的故事,讓我重溫了當年的那份「目盲效應」。那種剛進航空圈的眼花撩亂,就像第一次穿雲而過,什麼都是新鮮的,什麼都值得驚嘆。但飛久了之後,你會發現——天空再美,也會成為背景;美女再多,也會成為日常。
最終,真正能讓人懷念的,不是那些驚天動地的瞬間,而是細水長流的熟悉。對我來說,那就是「中國航線」上那些皮膚細膩、五官精緻、笑起來帶點靦腆的身影。
所以啊,飛行不只是一份工作,它還是一場「眼睛的修煉」。從最初的目不暇接,到後來的雲淡風輕——這一路,就像飛行本身。起飛時轟鳴激烈,巡航時平穩寧靜。
而美女呢?就像天空裡的雲彩。剛遇見時,震撼人心;看久了,就知道:真正值得記住的,不是短暫的炫目,而是陪你長航的恆常。
✈️ 後記
朋友還在他的「韓國航線」裡流連忘返,不時回頭;而我,早已把眼睛調整到「自動濾波模式」。畢竟飛行員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眼睛要看遠,心要穩住,航向才不會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