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主公共有五位
第一位恩主公 關聖帝君 關 羽
第二位恩主公 純陽祖師 呂洞賓
第三位恩主公 司命真君 張 單
第四位恩主公 豁落靈官 王天君
第五位恩主公 岳武穆王 岳 飛。
祈堂廟廟內只供奉四位恩主公,少了第五位恩主公 岳武穆王 岳 飛,
這面壁畫,位於大門(鼓)左邊門柱旁,我是在拍黃仁祥生前抄寫的墨寶
時。無意中看到,因為壁畫中的旗幟寫著「大宋朱仙鎮」五字,我想匠
師應是以岳飛在朱仙陣大破金兵這段史實為題材,只是底稿既然己打好
,匠師為何没有動手雕刻......。
抬起將頭來,看到岳母在岳飛背上刺字..., 祈堂廟廟內只供奉四位恩主
公,少了第五位恩主公 岳武穆王 岳 飛,而這面壁畫和樑上木雕,兩位匠
師竟然同時以岳恩主公為題材,若說是巧合可能性不高,應是有心而為,
左邊大門(鐘),右邊門柱旁,也有一面壁畫,草稿已打好,不知何因
停工。由於壁面没有旗幟字號可作參考,看不出主題是什麼,不過,我
的感覺是 : 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特地向廟內耆老請教 : 這面壁畫的主題是
什麼 ? 耆老答稱 :「這面壁畫, 我嘛是看攏嘸 !」
不知何因.我總是感覺祈堂廟的設計,廟內/廟外大不同。這種事若是
以文字詳細記述,各人解讀不一。不過,若是以相機拍照,任何人一看就
懂。首先,放在廟前石階兩旁的燈座,是日式風格。而廟內的雕刻,全部
是 : 中式風格。至於座落在 : 廟後花園內的石雕,全部是 : 日式風格。
座落於廟後花園內的燈座。
這座揹柴苦讀的二宮金次郎石雕像;他是江戶時代後期的農政家、思想
家。從小父親就過世,他白天砍柴,晚上編草鞋,不過,他並未因此荒廢
學業,仍勤勉向學,就連走路,也是捧著書不放。
後來,被日本人奉為求學的指標。
二宮金次郎本名二宮尊徳(にのみや そんとく),一七八七年 出生
於日本相模國足柄上郡柏山村(現小田原市)農家,幼名 金治郎,通稱
金次郎,是利右門家的長子。
12歲時,就不得不代重 病的父親出工參加酒匂川治水工程。14歲時,
父親病故後,又承擔起幫母親維持家計和照顧幼弟的重擔 ,白天上山砍
柴,晚上編織草鞋,賺點工錢補貼家用。每天勞動之餘 ,挑燈夜讀,經常
通宵達旦。後來,日本人在全國各地的小學和圖書館前設置二宮金次郎的
塑像 ,用來鼓勵學生勤學。』
只是,這座揹柴苦讀的石雕,給我的感覺,竟然是:『勤奮苦學~讀鸞
書』。我的感覺不是没有根據,祈堂廟廟內,只有鸞書没有經書。負責石雕兩
位匠師,來自黃仁祥的故鄉(浙江),若說是巧合 : 可能性不高~~善哉!
善哉!妙哉!妙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