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金瓜石祈堂跤是我出生的的地方,不過,我在國小畢業第二年,就
離開金瓜石。幾年後,娘家的人也搬到板橋居住。所以我對堂廟這些年來
的代誌,可以說是 : 一無所知。不過,以常情來說,祈堂廟的代誌,廟
內的耆老,一定很清楚,直接向金木伯請教就是。
金木伯仔,借問一下,三川殿的龍柱 , 是不是改建前的作品?
不是喔~龍柱是翻廟時才刻的。
那~旁邊的大理石石柱呢?
也是翻廟時才有的。
我想,三川堂這對龍柱,全是人工雕刻,價值不菲。龍柱一定有刻
奉獻者名字和年代,當下不敢怠慢,睜大雙眼,將整座龍柱從頭到尾,
詳細巡視。
這座龍柱刻著 :「金瓜石工作課敬獻」,只是字體有點小。至於「昭
和乙亥年孟冬立」刻在另一邊 。由於龍柱被鐡欄杆圈住 ; 部份字體
被欄杆遮住,難以辦認。
這座龍柱字體和年月則比較明顯 : 金瓜石福州團木工業仝獻/
昭和乙亥年仲秋
瑞芳勸濟堂http://folkdoc.com/temple/bzfrw/s01.html
註 : 勸濟堂三川殿的龍柱,為昭和六年(1931年)改建前的舊作。
黃家兄弟都習過漢學,黃仁祥還精通日語,與日本人相處十分融洽,
所以建廟期間,日本礦業公司捐助許多錢贊助勸濟堂。黃仁祥對勸濟
堂的貢獻,可以說是 : 最多也是最久的,在勸濟堂山川門後石柱,有
黃仁祥生前以毛筆書寫的對聯,別具思古之幽情....。
至於廟門門後兩側的石柱,柱子的對聯,究竟是寫什麼 ? 我想 : 金
木伯仔在祈堂廟,為關聖帝君效勞多年,他對廟內廟外的代誌,所知
一定比別人多,直接向他老人家請教就是。
金木伯仔,請教您一項代誌,人講祈堂廟廟內有黃仁祥親手寫的對聯
甘有影?
黃仁祥所寫的對聯 ? 冇喔 ! 就寫在大門後壁。
金木伯仔,您ㄟ賽帶我去看嗎?
ㄟ賽 ! ㄟ賽 !
我跟著金木伯仔,走到大門邊,金木伯伸手將左門旁的鐡鈎解開,再
將右邊大門關上,然後以手指著門柱上的字,對我說 : 這是黃仁祥生前
親手所寫的毛筆字。
金木伯仔,那邊大門後壁甘也有寫?應該也有寫吧 ?!
過去看一下,丟哉......
我緊跟著金木伯仔,走到左邊大門,金木伯先將左邊大門的鐡鈎取下,
再將大門輕輕關上。左邊大門(鐘)石柱的門聯,也是以毛筆書寫,字體是
草書,筆劃蒼勁有力,字體墨色因年代己久,墨色有點淡化。右邊門聯上
頭的字體,部份剥落,字體難以辦認,幸好大部份字體,完整如初。同樣的
,也是請金木伯站在門柱邊,再次舉起相機,輕輕按下快門。
右邊 ( 鼓 )大門~石柱對聯。
左邊( 鐘 )大門~石柱門聯。
只是這兩對對門聯皆以草書書寫,辦認十分吃力。我向金木伯請教門
聯原稿,答稱 :「門聯的文字記錄;他們從未見過。只知道字是黃仁祥
生前親手書寫的。」傷腦筋,若是連金木伯都說 : 毋知影,其他的人,
更不用說了。
後來,透過溪邊小築老闆,認識黃仁祥的孫子黃一士先生,他得知我
在為金瓜石地方史實作記錄,特地將他珍藏多年「如心錄」。送給我一
套,方便我作參考。由此開始,我所寫的祈堂廟史實,不再以口述方式
為主,而是以『如心錄』為主。
『如心錄』共有四冊,只是對只受過六年小學教育的我來說,讀起來
有點吃力,為了加強自己的記憶力,我是一邊看~一邊作記錄。
在『如心錄』卷二亨部/二十一頁,看到這首詩,感覺有點眼熟,只是
一時之間 ,想不起在那裡看過,想了半天,哎啊 ! 這是祈堂廟大門兩邊
石柱上的詩啊 ! 看起來,祈堂廟兩邊大門石柱對聯原文,一定在『如心
錄』,二話不說,馬上將『如心錄』打開,逐頁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