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林貴榮的《城市的顏值:一位留法建築師的雙城觀察隨筆》
2025/03/24 05:28
瀏覽166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林貴榮的《城市的顏值:一位留法建築師的雙城觀察隨筆》

書名:城市的顏值:一位留法建築師的雙城觀察隨筆
L’Apparence de la ville
作者:林貴榮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0787
本書記錄了建築師林貴榮這幾十年於法國求學及執業、返台工作並推動建築教育以來,對於建築如何構築城市面貌的思考和觀察。除了實務工作外,他從文學、哲學、宗教、社會時事,甚至流行文化中吸收養分,使之對於空間的建構如何呼應時代需求有更多元的想像力。並透過在不同的城市實地遊走,感受各地文化與建築的互動,擷取他方之長或為借鏡,進而思考屬於台灣在地的建築特質。
文字有抒情、有想像,更有對於建築實務、城市美學的洞見與建言。期望恢復城市空間與人的良好關係,潛移默化培養市民生活美學,提升台灣城市的競爭力,讓更多人了解並享受建築給予人類生活的豐富與深邃。

Excerpt
〈闖入薩伏伊別墅,看見勒·柯比意的靈魂〉

一九七八年我首次探訪法國建築大師勒·柯比意設計的「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當時別墅還是處於廢墟狀態,正在整修維護。
留學巴黎的我,搭乘地鐵換上公車,闖進施工現場請求參觀,遠從東方而來的信念,只為了親眼看見、親身走進,這座有如舊識,早已在現代建築史書認識多年,但卻從未謀面的白色房屋。
當時,這座別墅已經廢棄多年,門窗全毀、牆壁斑駁,彷彿被時間遺忘。
但是,它在我眼中,卻猶如發光的聖殿。

近百年來,現代住宅的兩大典範,並不是貝聿銘的自宅,也不是安藤忠雄設計的住宅,而是美國的落水山莊及法國的薩伏伊別墅。
美國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在一九三四年設計的落水山莊,是一座融合自然的有機建築,被美國媒體稱為「一生中一定得造訪一次的景點」。
但是,如果有一幢住宅,徹底翻轉了世俗,表現出現代主義建築的新精神,那必然就是薩伏伊別墅。

在萊特建築師的職業生涯中的某一階段,他曾利用岩石中的微小罅隙作為他設計的素材,以更緊密地將所建住宅連接到大地上。而在薩伏伊別墅中,勒·柯比意則採用完全相反的設計理念,將列柱架高的元素融入建築。
在設計上,薩伏伊別墅與傳統歐洲住宅有著明顯的區別。勒·柯比意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基礎,使地面層架高,建築從地面湧現,綠地貫穿住宅,使平面和空間布局更具靈活性,虛實空間相互穿插,內外互通。這種設計與典型的封閉法國古典豪邸形成強烈對比。
一九三一年由勒·柯比意設計的薩伏伊別墅,比落水山莊早了三年完工,其獨特的魅力,百年來被舉世建築師所推崇,真正代表了現代建築理念的經典巨作,最具革命性的影響力,也是全球建築師朝聖的景點。

薩伏伊別墅位在巴黎西郊的普瓦西地區。是勒·柯比意為法國一家保險公司總裁薩伏伊先生所設計的渡假別墅。業主薩伏伊總裁毫無預設想法,任憑建築大師發揮,於是成就了一件偉大作品。
對於初訪者,第一道視覺衝擊,是一個質樸純白的立方體,靜靜地座落在那裡,懸浮在一片綠地之上,看似平淡無奇,簡單至極。但是,二十世紀之前,從未見過其他建築能夠像它一樣,用如此簡單的形體,帶給人巨大的震撼。它確實是最能表現勒·柯比意設計哲學的作品。

藉著勒·柯比意的驚世論述《朝向新建築》一書在一九二三年的出版,他極力鼓吹「新精神」,主張拋棄折衷主義的古典樣式。

一九二六年,勒·柯比意以自己設計的住宅作為範例,提出了著名的「現代建築五要點」:底層挑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窗帶、屋頂花園,並且加以條例公式化。凡是學習現代建築史的學子,絕對是耳熟能詳。也是勒·柯比意為二十一世紀建築師制定的一套設計方法論,而這五項要點,就具體表現在薩伏伊別墅。

與過去西洋建築一直以石頭的抗壓性為基礎的疊砌構造相比,隨著鋼鐵等能夠承受張力的新材料進入實用階段,現代建材最突顯的作用之一,便是實現了鋼鐵架構或鋼筋水泥架構的新形式。
在現代理所當然的平屋頂、整面牆的玻璃窗、底層架空、懸挑式構造的屋頂等等,以力學的觀點來看,其實全都是因為可運用承受張力的鋼鐵,才讓這些設計得以成真。
·柯比意希望居住者能眺望鄉村的景色,而不是隱居在森林和灌木叢中。他希望居住者能享受自然風景、微風、日光,來享受悠閒自由。業主家族成員的生活起居,就這樣無形地被置入他的五大理念而渾然不知。
……

薩伏伊別墅建築平面接近為正方形,長約二十一·五公尺,寬為十九公尺,共分為三層。平面縱横雙軸各以四個跨距四·七五公尺為結構系統,前後各懸挑一.二五公尺,形成豐富的立面表情。在設計別墅之初,勒·柯比意的原意,是未來能研發這種簡約、工業化的方法,來大量建造低造價的平民住宅。
別墅中三層樓間,連接各樓層的是螺旋形的階梯和折形的坡道,薩伏伊別墅的真髓,在於中央的斜坡。以巧妙的動線,安排了他獨創的「空間漫步」情境,營造出悠然的感受。
沿著斜坡往前邁進,視野也隨之緩慢展開,這連續的變化使人感受到,從底層空間到上層空間連成一個物換星移,勒,柯比意讓人體驗的,不僅是空間的串連,也是隨時間推移的整體氛圍。
·柯比意藉由變換場景的律動來體驗建築的概念,強調不僅是合理性和機能性的導向,更是情感的融合。
他連續使用坡道以連結不同水平面的內外空間,例如印度昌迪加爾最高法院和祕書處都採用了坡道;而在一九六三年,哈佛大學的視覺藝術木匠中心通過一條斜坡道吸引街上的行人,引導他們向上走進建築的中心。透過坡道及其衍生空間,勒·柯比意為功能空間布局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特徵。

我遊走在三面半透空別墅地面層,如同希臘的帕德嫩神廟的列柱,由支柱架以現代簡約的手法表現。地面層設有門廳,洗衣房及傭人房,採用半圓弧形平面,順應著車道的迴轉半徑,使得車庫的設計和建築本體完美結合。
若僅從一個面向觀看別墅是難以理解的;它的構造彷彿是時空兩個維度的組合。別墅本身的每一面都被挖空;由上至下、內裡外面,從剖面的任何一點,均巧妙地顯示了內外空間的相互貫穿。

二樓是薩伏伊家人主要的生活空間,包含起居室、廚房、餐廳、臥房、屋頂花園,和一個半開敞的休息空間。
因為別墅的底層是架空的,使上層的生活空間遠離了車流噪音和街市喧譁。這個構想,顯然來自於勒·柯比意年輕時壯遊義大利參觀修道院,潛意識中擬獲得的寧靜生活體驗而形成的理想生活原型。
浴室裡有磁磚鋪砌的降板浴池。磁磚鋪成人體工學的曲線,形成供人休息的躺椅。寬廣的日光浴露台,可供健身時使用,使人聯想到古羅馬時代的浴池文化。
各個房間裡,各種構件和牆面都塗有不同顏色,創造了純粹主義繪畫般的圖面。再沿著坡道向上,可以到達三樓的日光浴場。勒·柯比意一直質疑,為什麼人們不用平屋頂來取代傳統的斜屋頂,何況,平屋頂產生的屋頂花園,可以做多功能使用。薩伏伊別墅的平屋頂終於實現他的夢想,在我們二十一世紀現代的社會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是驚人之舉。
他曾自述:「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我就讓屋頂的花園自由生長,風和陽光掌握了花園的構成,半人造、半自然……」此處也設計了一組弧形牆壁,來引導風向,讓屋主能享受自然微風。

外觀立面的横向長窗,發想的源頭則是來自郵輪的船艙樣式,目的是讓房間獲得充足的光線和室外景觀。事實上,就是以這個革命為契機,現代建築取得了過去所沒有的嶄新表現手法。
二〇二三年我翻譯並解讀勒·柯比意的《朝向新建築》一書,更是確定,薩伏伊別墅就是他依照這本書中所敘述的住宅規範,將大膽的理論加以落實,成為一棟可以實際生活在其中的建築物。
透過薩伏伊別墅,勒·柯比意讓我看到他主張的「純粹的心智創造」。由他發起的現代主義建築運動,以簡單而沒有多餘裝飾的形體,和光潔的白色外牆,帶來簡約俐落之感,同時,以水平長窗營造出豐富的光影變化。
在勒·柯比意二十多歲時,曾經在歐洲遊歷,古希臘建築的比例和秩序之美,從此影響了他的一生。
對於大自然的情感,在建築創作的哲學思維中有兩種永遠對立的反應。一種是如同植物一樣附著於所在的土地,類似中古時期傳統聚落對大地環境的回應;另一種例子則如薩伏伊別墅,漂浮在巴黎近郊的綠地草原,就像顯著的輪廓在藍天背景中浮現的希臘神殿,這是勒·柯比意對千年前古希臘帕德嫩神廟的現代回應。
將薩伏伊別墅和帕德嫩神廟的典範立面進行比較,共同之處正是在於比例和秩序呈現的美感。我發現,薩伏伊別墅堅實的基座、黃金比例的中段,和開放的頂部,巧妙地隱藏著古典主義的三段式秩序。在別墅底層,現代性的簡約支柱,更是明顯呼應著帕德嫩神廟的多立克列柱。
我赫然發現,勒·柯比意的意圖,其實是藉著薩伏伊別墅,重現古希臘帕德嫩神廟的精髓。在這一刻,我彷彿也理解了他的靈魂。

……

薩伏伊別墅或許並非擁有完美理論的建築,年輕的勒·柯比意在一些矛盾的情境中試圖實現自己的夢想。經歷了天人交戰的歷程後,這種矛盾無形中以一種曖昧的形式留存在這座建築上,這也無意中為這座住宅帶來更多元、更深度且更具包容性的詮釋。
薩伏伊別墅作為二十世紀的代表作,之所以至今仍受到高度評價,絕非僅因為它符合教條式的功能,而更因為這裡展現了現代人對於生活的新夢想。
薩伏伊別墅雖然外形簡單,但是內部空間其實變化多樣頗富感性,如同一個精巧鏤空的幾何體,又像一部複雜的、可供人居住的、實用又富有詩意的機器。
往後幾十年以來,雖然我也曾經多次偕學生及同業參訪整修完成後的薩伏伊別墅。但是那第一次,年輕的我獨闖荒廢的聖堂,那超乎尋常的空間經歷,已穿透我靈魂深處,數十年來難以忘懷,影響我直到今日。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